张兴亚
语文教学中,有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我精心的设计只换来学生无声的静坐?为什么我动情的讲解却换来学生呆滞的眼神?我一直牢记指导老师的话:“一堂完美的语文课,必然要依靠教师的充分准备,她备课时既要备好教材,也要备好学生。”为了能拥有一堂满意的语文课,我查阅各种资料,精心研究课文,认真备课,预想好这篇课文可能出现的任何疑问,并且努力去研究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弄清楚他们懂什么,需要掌握什么,达到什么水平才算合格。并以此去设计教学环节,精确的控制教学内容,甚至把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句都预设好,每个提问的答案都预设于心中。经过这样充分的准备后,常常是信心十足地走进课堂,有时就会蔫蔫的走回办公室。因为课堂上只有我一人在侃侃而谈,多少次我自己被课文中的故事感动得声音哽咽,学生却莫名的发笑,甚至犯困打起了呼噜。坐了50多个人的大教室,却使我感到无边的寂寞,无边的孤独。这种极度受挫的心情让我沮丧极了,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这时,我的指导老师在鼓励我,他说:“你已经做的很好了。要慢慢来。用心去揣摩孩子,不但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更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好的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不是教孩子几篇文章,而是引导他们如何去读书,如何去生活;引导他们明白语文是生活的教科书,让他们走上热爱语文的道路。”导师的话点醒了我,于是我开始反思我的语文课堂,揣摩孩子的心思。我发现是我没有去关注孩子的情感,我只是想當然的认为什么对他们有用,什么会使他们进步,我忘了生活是最好的导师。这使孩子们游离于课文之外,我上的语文课成了我一个人的课堂。每个人都要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做为教师,我们要有这一理念,同时也要将这一理念深切地传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地重视语文,热爱语文,离不开语文,将语文的阅读学习和自己生活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语文是智慧的,学语文,就是感受生活;学语文,就是享受生活;学语文,就是装扮我们自己的生活。语文,是生活的教科书。
一.语文是生活的教科书这一理念在教学大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语文能力。这种能力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二.语文课程基本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生活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读别人写的文章能够正确理解;听别人讲话能够知情晓理;自己有所思、有所悟能够提笔成文;讲话能够对别人讲清楚,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听说读写,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与否在某中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在学习、事业、家庭、人际等方面的成功与否。语文就是生活,语文的点点滴滴都是生活的,都与自己一生的生活紧紧地联系着。哪怕是一个字的书写,一句话的诵读,一个句子的理解,一个意思的表达,一种语气的运用,可能成就你的事业,美化你的生活;也可能使你的生活工作没有生气和活力,从某一个角度说,可能毁灭你的事业,暗淡你的生活。语文素养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生活的品质的高低。一个人无论他在何种环境中,如果他拥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必将使他的工作得心应手,锦上添花,使他现有的生活鲜活明丽,富有情趣,充满生气。
当我们悉心倾听一个人的幽幽诉说,当我们沉醉于慷慨激昂的演讲,当我们倾诉自己真实的心灵,当我们复述一个幽默的故事,当我们聚在一起夸夸其谈一个观点,当我们描述一个人的形象,当我们索要今天的晚报,当我们随意看到一个新颖的广告或标语,当我们醉心于时尚杂志的动听词汇,这些都离不开语文。
三.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包括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生活、有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都是生活中必需的。语文具有展示社会生活、陶冶精神情操和培育审美素养的作用。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新一代公民,既要让他们具备建设新时代的知识与能力,又得让他们能渡过更充实、更愉快、更有价值的人生。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语言是极其美妙的,形象是极其感人的,学生由此可受到心灵的震颤和感情的洗礼;透彻地理解文章语言形式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宽广、深邃的意境,娴熟自如地运用语言工具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深切地感受到未来世界社会生活的色彩斑斓与美好幸福,通过欣赏美、创造美而获得生活的乐趣、精神的满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不断获得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语文,生活的教科书,坚持践行这一理念,必将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