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成因

2019-02-16 14:44郭野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大学英语教学成因

郭野

摘    要: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将重心放在英美文化的单向输入上,导致学生不能用英语准确而熟练地表述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失衡,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要重视该现象并研究其成因,以便对症下药,消除此现象。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失语    内涵    成因

引言

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多样化。在教学相长的情况下,有一个问题却凸显出来,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时显得力不从心,屡屡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阻碍跨文化交际,不利于学生对自身文化和英美文化的正确理解。有必要对该现象进行分析了解,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一、“中国文化失语”的内涵和首次提出

失语症是从医学术语中借用过来的,基本意思是由于受伤或疾病导致大脑受到损伤,致使患者的口语表达能力出现部分或完全丧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指的是:高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受到传统英语教学方式的影响,往往不重视甚至忽视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学习和表达,造成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这个概念最早是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名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2000)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的。他指出,我国外语界忽视我们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研究,应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贯穿各层次英语教学中。此后不断有学者关注“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并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从丛,2000;张为民、朱红梅,2002;张淑辉,2014;周岐山,陈刚,2015;柏涛,2016;刘全花,2017)。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 “中国文化失语” 的现象

南京大学从丛于2010年曾撰文写道:“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英文程度很不错,但在与西方人交流的过程中,并不能体现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即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是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的一个缺陷。”

有些学生可以用英语流利地和外国人交流,讨论英美的饮食、风土人情、文学甚至影视剧,但是当别人反过来向他们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时,却开始词穷,不知道怎样用英语完整地表达自己了解的知识。例如当在英语课上被问及早餐吃的东西有哪些,学生们大多对西式早餐的表述非常全面,信手拈来:有hamburger, sandwich, hotdog之类,但是对中式早餐的煎饼果子、豆浆、油条等就犯难词穷了,屡屡向老师求助,即使回答出来也非常不自信。再比如当谈及西方节日时,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如何表达和表述节日及活动内容,但当谈及中国的传统节日如“重阳节”“元宵节”等时,表达变得不流利甚至艰涩,即使有的能说出节日的名称,对于节日活动的描述也力不从心,和平时是否用英语接触和积累中国文化直接相关。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成因

1.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流”的片面理解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而且是文化的教学”的概念,相信各方都是十分认同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是英语的教与学,自然仅限于教学英语即目的语文化。学习英美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学双方长久以来忽略对于本国语言文化知识的了解和习得。跨文化交流不是一种单边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双向属性的沟通方式,反映的是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和交流,只对目的语即英语的吸收和输入并不是完整的跨文化交际。正是对“文化的教学”和“跨文化交流”的片面理解,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和交流中不能精准流畅地介绍和讲述自己国家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教育者要倡导“多元文化主义”,实现多元文化教育,不仅要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还要顾及相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的理解、互动与交流。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不应该单单对英美文化进行习得和讨论,更应该不忘绝大多数学生甚至全部学生的共同文化——汉语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交流。通过对共有知识和文化的交流达到共鸣和相互认可,同样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多元文化的意识,会将文化单一地定义为西方文化,在大学英语教与学中出现“一边倒”,只注重西方英美文化的习得,而无视母语文化,这是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最根本的思想根源。只有师生都充分认识到这个教育和思想的前提,才可能在行动上有所改变,逐渐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2.高校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此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注重訓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和文化的介绍性文章。”由此可见,大纲和教学要求都对学生用英语交流中国文化和翻译表达中国国情和文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大纲在教学目的、方法和评估方面仍缺乏系统性指导,也没有对弘扬中国文化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做出明确清晰的规定,没有给出弘扬中国文化的指定内容和书籍参考。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科书很少涉及中国文化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教科书本和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英语课上只能偶尔地、零碎地就某个传统节日和当下热门的传统文化知识稍作补充讲解,无法做到系统完整地补充中国文化知识。

此外,中英文化结合的教材比较缺少,更不用提以汉语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英语类学习书籍和材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在日常的教与学中给予汉语文化充分的重视。如中国优秀文学文化的代表作四大名著等,由于其英文译本中的篇章或节选不出现在英语教材和英语课堂上,学生没有渠道亲近和学习本国文化的英文知识,即使在今后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表达需求或表达愿望,也会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很难利用英语达到交流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教学没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

3.学生缺乏学习需求和动力

虽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及训练学生能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并能翻译反映中国文化的文章等,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标准和评估模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目标是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大多数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需要运用英语的机会不多,而用英语口头或书面介绍汉语文化知识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交际中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低需求,导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这块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动力都不足。绝大多数高校都要求在校大学生必须考过四级,四级考试长久以来没有对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元素进行考核,只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加入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汉译英考试题型,仅占总分的15%,在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题型中从未涉猎,这两部分占到了总分的70%。由此可见,即使在校大学生为了拿到毕业证为通过四级英语考试努力,也不会在中国文化英语学习和表达这块儿花费多少工夫。至于有不少学生为了出国深造而考雅思、托福之类的英语考试,更没有半分涉及用英语弘扬和表达汉语文化。没有需求就没有动力,在长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的是目的语即英语文化的影响,难免对母语文化有所忽视乃至轻视,不能充分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有的学生甚至会发展成对英美文化全盘接受,导致在实际交流中出现母语文化认同危机,没有意愿用英文表达和交流汉语文化,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4.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当今世界,受到英美文化的冲击,在这种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些中国学生,对西方的饮食文化、生活方式甚至思想理念都能接受,导致对自身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反映在行动上就会积极吸收和接纳目的语即英语文化。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症”对学生身心的健全和成长都是不利的。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失语现象的发生。

5.高校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和水平有限

外语教师的业务水平、文化素养直接影响中国文化传播效果,英语教师肩负着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其母语文化素质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在中国高校中,尽管英语教师是文科出身,有着丰富的英语语言学和文化的专业知识,并没有系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母语文化功底较为薄弱。总体来说英语教师的汉语文化水平素养和文化储备比较有限,是所谓的知识短板。在备课、教学和课外辅导上大多会扬长避短,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对英语知识和英美文化的输入和介绍中,把重点放在英美语言文化教学和考察上,这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的一大重要原因。

结语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因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片面理解,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学生英语学习动力和需求缺乏,社会总的环境影响和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和水平不足等导致的。究其根本原因,首先体现了我们文化自信部分缺失。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一种认同和肯定,是植根于人们内心的一种信念。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由此可看出,这一现象不仅不利于建立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反而与十九大发展方向和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深入研究该现象必要且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其形成原因,逐步逐条地加以改变,以消弭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陳晓霞.开放式创新视阈下“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实证研究[J].海外英语,2018(13):61-63.

[4]班炜.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J].文教资料,2016(29):189-190.

[5]崔艳辉,王轶.中国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教学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4.

[6]向士旭.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31(01).

[7]朱敏,解华,高晓茜.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成因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23(5):28-32.

[8]李晓光.文化全球化、西方文化霸权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03).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大学英语教学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