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能力的提高仍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体验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的阅读,从而在细读文本中,探究出深度解读文本的有效方法,体会和感知文本内涵和精妙之处,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 文本细读,推敲字词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去解读和探究文本,“咬文嚼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异常重要。因此,教师要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语感,从而形成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引导学生精读、细读文本,则是深入体会文本用词和用语巧妙的关键,在透彻理解和感悟文本中心的同时,实现有效解读文本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教师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来对人物形象进行揣摩。这篇短文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耐人寻味的启发性,单从故事性来说,对于中学生能否把握故事情节,问题不是很大,并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预设时就可以将概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作为一课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作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经典人物形象,是与鲁迅先生用词准确生动,修辞手法多样而新奇离不开的。教师可以进一步的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词语的细读和体会。如:文中在写到孔乙己去买酒的时,对其动作进行了描写,作者用了一个“排”字,如此一个字使读者感受到了孔乙己的炫耀心理,但实际上他却也是一個穷人,虽为穷人,却觉得自己比穿短衫的高出一等,而在没有钱的时候,作者又用了一个“摸”字,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以先后用词的不同来揭示人物境遇的变化。
二、 把握细节,见微知著
所谓细节,即是存在于文本中但又不容易被细细品味到的细枝末节。在文学作品中,细节的描写尤为重要,是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部分,细节描写常常是对文中的细小环节或是情节进行描写,在文中的安排看似赘笔,极具随意性,但往往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一篇文章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够对情境气氛的烘托、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揭示起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细节进行解读,对文章见微知著,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进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的教学时,教师应该抓住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来帮助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变色龙》运用社会环境描写,烘托出了冷清、凄凉、人情冷漠且势力的社会氛围,其中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具体地凸显了警察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这篇短文的突出之出正是这些巧妙的细节描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细节描写入手进行文本解读,有的学生找出了文中对于“手指头”和“军大衣”的细节描写,在这些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的特点,更深地看出这篇作品所讽刺和揭露的不仅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察,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俄国社会和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的嘲讽。
三、 引导与探究,促进认知,加深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悟,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一些交流探究活动的设计,给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发言,自由表达见解的机会,教师则充分发挥引导者身份,随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和点拨。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能够有效地打开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在受启发和思考中,逐渐有所感悟。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进行总结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究竟是谁?教师可以加以引导:主人公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且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一切故事情节及矛盾冲突都围绕主人公所展开。如果要判断主人公是谁,就应将目光聚焦在作者的写作意图上,主人公是否能够体现文章主旨。通过引导与探究,学生得到启发,主人公并非于勒,而是这个卑微的家庭,文章虽一直紧扣于勒的命运所展开,但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通过菲利普一家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揭示小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卑俗心理,进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与腐朽。如此,通过深入的探究,从菲利普夫妇态度的不断变化才能够揭示出本文的主题思想,学生也能够体会到了文章的耐人寻味之处。
综上,文本细读是实现深度阅读教学的必要手段,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文本细读是仔细品味与深入体会。此外,还要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透彻的理解文本。
参考文献:
[1]赵秋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5(19):258.
[2]吴振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才智,2015(1):177-178.
作者简介:
邹冰海,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华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