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生物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课堂教学准备和过程两方面展开论述,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探索
45分钟的“课堂教学”有效与否,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下面就从课堂教学的准备和过程两方面,谈一些个人体会。
一、 课堂教学准备
(一) 熟悉教材
对教材的透彻理解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条件,要设想好每个环节,课前在脑中演练一遍授课过程。任何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编写教案的时候,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如何使内容前后连贯,以及以何种方式讲解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去接受,只有自己做好十足的准备,才能给学生全面的讲解。让学生乐于接受是我们每个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 课前充分准备
1.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参的课件,内含大量的图片、演示实验、flash动画等,还可以在网上找到多种资料充实到课堂中去。声色俱全的课件,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更全面更深的理解,这比讲上多遍“生物学如何如何丰富多彩”来得更真实、深刻。
例如在《绿色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的第二课时“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教学中,从微观层面分析“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的过程”,我通过flash动画,可以更直观地展现植物体的整个吸收过程,便于学生理解。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易于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形成无意识的记忆,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 实验课的有效开设
在教学中,根据生物教材特点,利用丰富的大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导学功能,进行探究式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习《土壤里的小动物》“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时,因蚯蚓很容易在自然环境中获得,所以教师可安排同学一起到野外去寻找蚯蚓并进行观察学习,在熟悉蚯蚓生活环境的同时,教师再介绍一下蚯蚓对人类的意义——蚯蚓的运动、消化能松土造肥、蚯蚓的营养价值高及蚯蚓养殖业的发展,再提出实验的具体要求等,但要注意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如:(1)怎样区别蚯蚓身体的前后端?(2)用手来回抚摸蚯蚓的體表,有什么感觉?(3)蚯蚓在纸上运动比在玻璃上运动是快还是慢?为什么?在探索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时,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用玻璃棒轻轻触动蚯蚓前后部分,它会有何反应?根据你观察的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2)把蚯蚓放在阴暗的纸盒里,用聚光小电筒照射蚯蚓的不同部位,看看它有何反应?(3)通过以上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物实验课需要师生课前充分地准备,这样学生在实验课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体验,并将所获知识在课堂上讲述,教师应及时地给予评价,切不要将现成的答案直接呈现出来,可通过提示、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根求源,解决疑难。
二、 课堂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所谓引入就是指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境界的语言艺术与行为方式。如果一堂课的开始就能生动活泼,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教师上课前总是板着面孔,每次都重复那句单调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来引入新课,学生就会听而不闻,唤不起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到新课上来,当然就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入呢?我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进行引入,做到灵活与巧妙。
例如在《致同学:走进生命科学》一节中,可以展示学生所熟悉的神话故事“真假孙悟空”的简短视频,结合课本“克隆羊”图片,讲述今天的生物科学家已能够克隆出一模一样的动物,生产产量成倍增加的转基因番茄、大豆等等,这就是我们的生物学。这样的引入,能够迅速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兴趣。
当然,如何引入,并没有统一的万能模式,而是需要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个性特点和教学内容性质灵活创造。
(二) 中心
1. 设计巧妙的课堂提问。
教师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在教学中,问的确很重要,所以问得巧妙。生物界神奇的生命现象、诱人的科学前景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些在我们看来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学生眼里觉得高深莫测,经常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鸟儿为什么能飞”等有趣的问题。
那么,问的内容该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问题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第二,问题的答案不能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记忆中直接获取,而是存在于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的联系之中,通过学生的一番思索,才能找到答案。
例如《绿色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第一课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学生理解了植物“烧苗”现象的知识后,可以拓展性地向学生提出引申问题——“每次施肥第二天为什么马上要浇水”“从根毛吸水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植物在盐碱地上长不好”由此引出合理灌溉。通过这些提问,使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学得主动,掌握得牢固。设问用得巧妙,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直入佳境。
2. 学生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课堂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理念。因此,课堂教学的中心部分少不了学生的自主活动。
例如《人体的激素调节》一课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了六个活动,分别是“观察自己的身体”“想一想:什么是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怎样区分?”“巧填腺体,你真行!”“分组讨论实验资料”“设计表格,归纳小结”“体验学习生活:临考时你通常会有怎样的感受,有什么身体变化?”这一系列的学生自主活动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学生在这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仅能增长知识,提高分析归纳能力,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 结尾
结尾是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结束阶段教学行为的教学策略。一个成功的课堂结尾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具有总揽知识、承上启下的效果,也具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同时又是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师生交流、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例如在学习《鸟类》时,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有条理、简明扼要地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通过对鸟的体形、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的结构特點总结出鸟的形态结构都是与鸟的飞行生活相适应的。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在设计课堂结尾时,内容要精练,总结要精彩,在内容上要牢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问题上来。课堂结尾,不应是简单的知识和方法的再现,而应是把学生引向新的目标。
总之,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用生动、充实的课堂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生物知识活学活用。我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徐世贵.素质教育和优化课堂设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2]朱家生,施珏.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刘志伟.初中生物学课堂创新教学探析[J].生物学教学,2010(5).
[4]毕翠芝.灵活运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生物学教学,2010(6).
[5]刘远胜.浅谈生物课堂教学[J].中华现代教育,2009(41).
[6]刘静.关注课堂中的“问题提出”[J].华章,2008(5):126.
[7]刘蓉.生物教学课堂提问之我见[J].读与写,2010(1):115.
[8]苏科版生物七年级~八年级课本[M].
作者简介:
罗齐芳,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