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众所周知,教师被亲切地称为“园丁”,究其原因不仅在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在于他们以奉献和服务为主,浇灌和滋养学生。相比于一般的行业,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特别是农村教师,他们的工资待遇不高,面对的学生大多基础不好,甚至是学困生,自然更容易产生倦怠感。本文就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成因加以阐述,并结合实际提出应对策略,为进一步搞好农村教学而努力。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应对策略
为了调查当前中小学教学的情况,笔者曾多年参与研究,通过多种方式作出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明显要高于城镇,探寻根源不难得知,农村教师职业前景较差,工资福利待遇一般,且学生基础不好,教学过程中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如果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无法解决,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还会阻碍教师自身的发展,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一个职位上工作较长时间,难免会出现倦怠和疲惫,但是教师因为精力耗费多,自然更容易出现这一问题。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在分析其中的原因后,对如何应对提出可行性对策。
一、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笔者对目前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查。第一种方式是城镇与农村共同参与其中,对工作5~10年的各20位教师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城镇教师有明显职业倦怠感的人数为6人,占比30%;而农村则有12人,占比高达60%。第二种方式是对在农村工作年限不同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工作1~4年的教师有职业倦怠感的为22.6%,工作5~10年的教师有职业倦怠感的为48%,工作11~15年的教师有职业倦怠感的为58.4%。通过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比重远高于城镇,且工作时间越长,倦怠感越严重。
同时,问卷显示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主要表现如下:对教学缺乏热情,不愿意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对教学新知识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职业前景不明,新技术使用不熟练,教学过程中易怒,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等等。
二、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 社会原因
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许多人都认为进入知名学校的教师为优秀教师,他们的教学质量好、能力强,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明显落后,某些家长对他们也不够尊重。较之城镇,农村教师生活质量不高,工资待遇差,职称评定困难。
(二) 学校原因
不可否认,农村中小学教育远落后于城镇,教学资源较差,基础设备不完善,校领导无法给教师争取更好的权益。另外,部分学校内部人际关系失调、教师和学生沟通不畅等原因,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成因。
(三) 家庭原因
很多农村教师,在思想上是家庭的支柱,在经济方面是家庭的主要来源,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教师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而学校工作的烦恼也不能在家里得到缓解,教师的家庭压力、学校的教学压力、学生的学习压力等这些因素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四) 个人原因
由于以上因素,导致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存在心理问题,自卑感明显,在工作中表现不够积极,对教学缺乏兴趣,甚至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才到农村教学,进而自暴自弃,不认真备课。再加上农村教学环境一般,教授考评体系不健全,使得教师心理出现波动,自然也就产生了倦怠感。
三、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 提高教师的地位、工资待遇,完善考核制度
教师这一职业是伟大的,他们是学生的向导和榜样。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制定严格的考评体系,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对此,国家要依法保证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公务员标准,在学校和家庭中树立教师神圣的职业感,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同时,要制定与城市一样完善的考核体系,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让他们有更多的接受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二) 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师工作的基点,作为学校,首先应该创造教书育人的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配备优良的教育硬件设施,有合理的管理制度,有公平的竞争平台,有令人信服的年终考核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在这样良好的教学环境下,培养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让教师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工作,不仅消除了教师的倦怠感,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 建立适当的换岗机制
长期从教于同一学校,教师们已经习惯了学校的旧有模式,生活就显得单调,因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所以,定期变换教学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操作可以制定《城乡教师交流计划和方案》《乡村间教师交流计划和方案》,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实行和其他单位互换工作的模式,增进交流,感受优质资源,享受不同生活,以提高工作热情,进而消除职业倦怠感。
四、 结束语
综上,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有效避免这一问题,树立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就必须提出有针对性的解決办法。对此,要强化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并为他们提供好的福利待遇,通过完善的职称评定方式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让教师意识到自己的重要职责,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柳新生.浅谈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以庄浪县农村中小学为例[J].学周刊,2017(8):9-10.
[2]苏红.生理疲乏: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对近千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整体调研[J].中小学管理,2013(1):45-46.
[3]张爱群,李志勇,吴明证.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在组织公平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8):635-636.
[4]杨德雄.浅析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93-94.
作者简介:
孙臻,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三合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