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农业技术方法论思想及其价值旨趣*

2019-02-15 22:39余玉湖江梦灵
关键词:徐光启方法论思想

余玉湖,江梦灵

(1.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7;2.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0)

“技术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的核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1]37美国哲学家伊德曾说:“很清楚,无论在经验意义上或是在历史意义上,事实上,他们不能离开技术而存在。”[2]11技术给我们带来了舒服的生活和大量的财富,我们的世界因技术而发生改变。那么技术是什么呢?技术就是实现人的目的的对象化活动。技术思想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徐光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技术思想。徐光启作为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述不仅仅涉及数学思想、农业生态思想、军事思想以及天文历法思想,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技术方法论思想。学界对徐光启在数学、军事、天文历法等领域的研究较多,但学界对其丰富的农业技术方法论思想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徐光启的农业技术方法论思想,挖掘和整理其技术方法论思想,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这对我国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一、“循时适宜”的实事求是方法论是徐光启农业技术思想的立足点

所谓的实事求是,就是根据客观存在的事物,从中去发现规律、寻找规律,并运用规律使主观与客观相符,使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在实践中,能使主观与客观相符,使认识与实践相统一而获得的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方法。

“循时适宜”是徐光启技术思想中实事求是方法论原则的体现,也贯穿他技术思想的始终。这种“循时适宜”的方法论原则首先体现在耕作、作物的移栽上,强调因时因地制宜。他在《农政全书·农事·营治上》中引用《齐民要术》中的观点说:“观其地势,干湿得所。凡秋收了,先耕荞麦地,次耕余地,务遣深细,不得趁多。看干湿,随时盖磨著切。见世人耕了,仰著土块,并待孟春盖。若东乏水雪,连夏亢阳,徒道秋耕,不堪下种,无问耕得多少,皆须旋盖磨如法。”[3]84这就是讲在耕作前要注意观察土地的干湿状况,适时盖磨,实事求是,耕作时尽量做到深耕细种,不要贪多。在作物的移栽方面,他说:“正月种麻枲;二月种脂栗麻,有早晚两种;三月种早麻;四月种豆麻;五月中旬种晚麻;七夕以后,种莱菔菘芥;八月社前,即可种麦。经两社,即倍收而坚好。如此,则种之有次第,所谓顺天之时也。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故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田种晚,必不成实。山田宜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孝经援神契》曰:黄白土宜禾,黑坟宜麦,赤土宜菽,汙泉宜稻。所谓因地制宜也。”[3]93在此强调植物栽培要顺天时,遵循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栽培农作物。

在水利灌溉方面,他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凡看地势,垦水田,可蓄可泄,即可田矣。入水之处,地势宜高;泄水之处,地势宜低。”[3]223他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措施。这些具体的措施分别集中在《农政全书》第十六卷和十九卷中。第一种就是引水。如果说水源高于农田,那么就应当采用无坝引水;如果“江河之流自非盈涸无常者”,那么应当采用有坝引水。第二种就是蓄水。应当努力修建坡塘水库,拦蓄当地径流和河川小流,以供给坡地农田用水。第三就是调水。也就是如果某一个地区处于极度缺乏用水的情况下,从另一地方往需水地引水的方法。也即是徐光启所言“泉在于此,用于彼,中间有溪涧隔焉,则跨涧为槽而引之”。第四就是防水。“江河塘浦之水溢于田,则提岸以卫之。”第五就是疏水。在没办法进行堵水的情况下,对水流进行疏导,以期尽量减少危害。第六是凿井取水。也就是在地面水源不足的地区主张开发利用地下水。第七是提水。也就是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需要根据具体条件,充分利用人力、畜力、风力等农用器具进行提水。在此基础上,徐光启还总结了“取水四法”以解决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需水问题,即括、过、盘、吸四种方法。括,是将水由低处打向高处;过,是指水由高处流向低处;盘,则是指用水车等机器提水;所谓的吸就是采用机械的方式提水。

二、“九州八目五系”的系统方法论是徐光启农业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基本方法就是将所研究对象看作一个系统,仔细研究系统、要素以及环境之间的关联,并优化他们之间的关系。

徐光启的技术思想主要体现在“田制”“农事”“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等8目中,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他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来处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在“田制”中,他详细论述了土地利用方式,他运用系统方法在考察田制的基础上,将土地分为圃田、围田、架田、柜田、梯田、涂田和沙田7类,根据每种土地自身独特的属性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在“农事”中,他详细讲述了土壤耕作、荒地开发利用以及遵循农业生产季节和气候的技术思想。在“水利”中,他详细阐述了水利工程、农田灌溉以及水源利用方面的技术思想。在“农器”中,他主要叙述了耕作、播种、收获、储藏、日用方面的农器。在“树艺”中,他详细探讨了四大部类110多种作物的栽培技术。“蚕桑”“蚕桑广类”中详细叙述了种桑养蚕技术与纤维作物的生产技术。“种植”“牧养”中主要说明了竹、木、茶的栽培技术以及六畜等的饲养技术。

徐光启将技术的研究置于农业、灾害、水利的认识之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救荒”技术。他在《告乡里文》中说:“近日水灾,低田淹没。今水势退去,禾已坏烂,凡我农人,切勿任其抛荒,若寻种下秧,时又无及,六十日乌可种,收成亦少。今有一法,虽立秋后数日尚可种稻,与常时一般成熟,要从邻近高田,买其种成晚稻,虽耘耨已毕,但出重价,自然肯卖,每田二亩,买他一亩,间一科,拔一科,将此一亩稻,分莳低四五亩,多下粪饼,便与常时同熟,其高田虽卖去一半,用粪接力,稻科长大,亦一般收成。若禾长难莳,须捩去稍叶,存根一尺上下莳之。晚稻处暑后方做肚,未做肚前尽好分种,不妨成实也。若已经插莳,今被淹没,又无力买稻苗者,亦要车去积水,略令湿润,稻田虽烂,稻根在土,尚能发生,培养起来反多了稻苗,一番肥壅,尽能成熟。”[4]在这里,徐光启将技术、水灾、经济等视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分析了水灾对作物造成的损失后,阐述了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弥补。他认为可以采用“寻种下秧”和“买苗补栽”这两种方式,这就解决了水灾后作物栽种问题,同时也减少了农民经济上的损失,从整体系统性角度更好地阐释了技术的社会经济功能。

系统方法的运用,关键在于“把系统看作是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和处理来实现目的是为方法”[5]。徐光启在分析农作物种植与成长过程中,运用系统方法分析了诸多问题:首先,他分析了植物与光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光照是植物生长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如他在《农政全书·树艺·谷部下》中说:“耕种麦地,俱须晴天。若雨中耕种,令土坚垎,麦不易长。”[3]403这就强调了充足的光照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其次,他注重了解温度与植物之间的联系。在《农政全书·树艺·果部下》描述荔枝的生长属性时讲到:“荔枝根浮,必须加粪土以培之。性不耐寒,最难栽培,才经繁霜,枝叶枯死。”[3]474这就是说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温度。再者,他重视植物生长与水分的关系。《农政全书·蓏部·芋》中讲:“芋种宜软白沙地,近水为善。”[3]415芋头是需水植物,其生长是需要大量的水分的。最后,徐光启极其重视土壤的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他将九州土壤分为上土、中土和下土三个等级。上土称为五粟,五粟有红、青、黑、黄、白五种颜色,五粟之土“淖而不肕,刚而不觳,不泞车轮,不污手足”。这种土壤最大的优势在于“乾而不垎,湛而不泽,无高下葆泽以处”。中土称为五怸,五怸十分坚硬,只有湿润之后才可以使用。下土称为五犹,最差的当属五桀。不同的植物适合于不同性质的土壤,“早稻用下田,白土胜黑土”,“赤土,宜豆也”,“胡麻宜白地种”。他在详细分析植物生长与光照、温度、水和土壤等因素的基础上驳斥了“风土论”观点,“若谓土地所宜,一定不易,此则必无之理。立论若斯,故后世惰寙之吏,游闲之民、偷不事事者之口实耳。古来蔬果,如颇棱、安石榴、海棠、蒜之属,自外国来者多矣。今姜、荸荠之属,移栽北方,其种特盛,亦向时所谓土地不宜者也。凡地方所无,皆是昔无此种,或有之而偶绝。果若尽树艺,殆无不可宜者。就令不宜,或是天时未合、人力未至耳。”[3]28-29农作物的移栽只有系统考虑作物生长属性与光照、温度、水分以及土壤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移栽才能够取得成功。

在徐光启看来,林牧业种植与备荒救灾之间有着紧密关联。他在《农政全书·种植·种法》里面详细介绍了30多种树木的栽培技术,这些技术在前人的著作中并没有出现过,特别是关于女贞和乌臼的叙述。那么徐光启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两种植物呢?原因在于女贞、乌臼这两种树木自身的属性与价值。女贞可以用来放养白蜡虫,以制取白蜡,作为照明用的燃料。乌臼为落叶乔木,是一种油料树种,种壳外层的白穣,可以制成皮油,其作用主要在于照明。在徐光启生活的年代,能够使用木本油蜡植物,为当时的人们提供日常照明所需的油,提供照明材料,这样做有利于备荒救灾。“乌臼之属,比诸麻菽荏菜,有十倍之收。且取诸荒山隙地,以供膏油,而省麻菽以充粮,省荏、莱之田以种谷。”[3]621除此以外,“其查仍可壅田”。这样,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又节省当时人们的生活成本,这在当时是极其有价值的创举。

徐光启还是当今生态农业的先驱者。他看到了丰富的自然水草资源、牧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主张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他说道:“居近湖、草广之处,则买小马二十头,大骡马两三头;又买小牛三十头,大牸三五头;构草屋数十间,使二人掌管牧养。二人仍各授一便业,以为日用饮食之资。久而群聚,增人牧守。湖中自可任以休息。养之得法,必致繁息,且多得粪,可以壅田。”[3]654这样做,一方面利用了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土地的肥力也能逐渐恢复。他的这种循环生态农业思想在养羊上面得到了具体体现。其具体做法就是,羊“圈于鱼塘之岸,草粪则每早扫于塘中,以饲草鱼,而羊之粪,又可饲鲢鱼,一举三得矣。”[3]672这就是说应当把羊圈修建在河塘边沿,然后在羊圈里面养上羊,每天早上就将羊排泄的粪便扫入荷塘之中当作饲料喂养草鱼,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用来喂养鲢鱼。这样就做到了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

三、“博究天人,皆主实用”的实践方法论是徐光启农业技术思想的价值旨归

实践是方法产生的基础,任何科学方法的产生离不开实践的沃土,只有在实践中产生的方法才是符合认识和规律的方法,实践又是检验方法的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生活的时代不同,所处历史时代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处理指向的实践对象也不尽相同。徐光启生活在明朝末年,人口的急剧增长,使人们在开辟新耕地的同时,设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徐光启有鉴于“唐宋以来,国不设农官,官不庀农政,士不言农学,民不专农业”的弊端,他在总结历朝历代农业生产经验和躬身实践的基础上写成了《农政全书》,《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农学著作的集大成之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技术思想。徐光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技术思想方法论可以概括为“博究天人,皆主实用”:即简单实用的农具设备,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因势利导的水源灌溉技术,保持土壤肥力的多粪肥田,丰富多彩的农作物品种,杂种五谷的防灾救荒技术。

徐光启运用“博究天人,皆主实用”的方法来总结土地整治方面技术经验。土地整治包含施肥和锄草两个环节。首先,他认为土地有好有坏,但都需要施肥。对此,他讲到:“种谷必先治田,积腐藁败叶,刬剃枯朽根荄,遍铺而烧之,即土暖而爽。及初春,再三耕耙,而以窖罨之,肥壤壅之。麻籸,谷壳,皆可与火粪窖罨。谷壳腐朽,最宜秧田。必先渥漉精熟,然后踏粪如泥,荡平田面,乃可撮种。其火粪积上,同草木堆叠烧之。土熟冷定,用碌轴碾细用之。江南水地多冷,故用火粪。种麦、种蔬尤佳。又,凡退下一切禽兽毛羽亲肌之物,最为肥泽。积之为粪,胜于草木。下田水冷,亦有用石灰为粪治,则土暖而苗易发。然粪田之法,得其中则可。若骤用生粪,及布粪过多,粪力峻热,及烧杀物,反为害矣。火粪力壮,南方治田之家,常于田头置砖槛,窖熟而后用之,其田甚美。北方农家,亦宜效用,利可十倍。又有泥粪,于沟港内乘船,以竹夹取青泥,杴拨岸上。凝定,裁成块子,担去和火粪和用,比常粪得力甚多。或用小便,亦可浇灌。但生者立见损坏,不可不知。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确,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夫黑壤之地,信美矣,然肥沃之过,不有生土以解之,则苗茂而实不坚。硗确之土信恶矣,然粪壤滋培,则苗蕃秀而实坚栗。土壤虽异,治得其宜,皆可种植。”[3]99-100这就告诉我们,不管什么样的土地都需要施肥才能够使地力“常新壮”,而由于南北方土壤自身条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状况采取不同的施肥方式,同时还要注意肥料的量必须适宜,否则会产生相反作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锄草是田地整治的重要一环。他说:“农夫之物去草也,芟夷蕴崇之。绝其根本,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盖稂莠不除,则禾稼不茂。种田者,不可无锄芸之功也。”[3]97锄草是农夫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农作物才能够茁壮成长。他以种谷为例作了具体分析,他说:“谷,小亩一升下子,则稀概得所。候黎粟苗未与垅齐,即锄一遍。黎经五月,更报锄第二遍。候末蚕老毕,报锄第三遍。如无力,即止。如有余力,秀后耕锄第四遍。麻油、大豆,并锄两遍止,亦不厌早锄。谷,第一遍耕科定,每科只留两茎,更不得留多。每科相去一尺,两垅头空。务欲深细。第一遍锄,未可全深。第二遍锄,惟深自求。第三遍,较浅于第二遍。第四遍,较浅。”[3]84-85他认为应当根据不同的作物采取不同的锄地方式,与麻油、大豆相比,谷物的耕锄有严格的要求,谷物之间相距一尺远,并且田埂的两头要是空的,土壤一定要深厚细碎。

徐光启的这种“博究天人,皆主实用”的技术方法还体现在林牧业种植方面。果树最害怕的就是虫子和霜冻问题,徐光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果园防冻技术。他明确说道:“凡作园,于西北两边种竹以御风,则果木畏寒者,不至冻损。若于园中度地开池,以便养鱼灌园,则所起之土,挑向西北二边,筑成土阜,种竹其上尤善。西北既有竹园御风,但竹叶生高,下半仍透风,老圃家作稻草苫缚竹上遮满之。若种慈竹,则上下皆隐蔽矣。”[3]591为了防御寒冬的烈风,最佳的办法就是在果园的一侧种上竹子,然后用稻草绑缚在竹子上挡住寒风。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人类有意识的通过实践活动控制温度,让果园的果树正常生长,这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可以逐渐通过这种方式来栽培其他植物,增加农作的成活率和产量。同时徐光启还谈到了果树的嫁接问题,他讲到了嫁接三原则,“第一衬青,第二就节,第三对缝”[3]598。对于树木修剪,他认为树木应当减去繁枝,保留老枝三年;用林树木,应当减去旁枝;用花叶实者,则相反,要多生旁枝。“凡果木,皆需减去繁枝,使力不分。不信时,试看开花结果之际,凡无花无果细枝,后来亦需发叶,岂不减力?若预先芟去,则力聚于花果矣。又凡果,俱三年老枝上所生,则大而甘。”[3]599在树木的害虫防治方面他说道:“凡治树中蠹虫,以硫磺研极细末,和河泥少许,令稠遍塞蠹孔中。其孔多而细,即便涂其枝干,虫即尽死矣。又法:用铁线作钩取之,亦验。又:用硫磺雄黄作烟塞之,即死。或用桐油纸油燃塞之,亦验。如生毛虫,以鱼腥水泼根,或埋蚕蛾于地下。”[3]600这些思想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出的经验,对后来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徐光启农业技术方法论思想对当代的乡村振兴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徐光启农业技术思想体现出反对保守,人定胜天的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贯穿徐光启农业技术思想的一条主线。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可以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可以改变恶劣的自然条件,农作物品种并非绝对不能驯化和移栽的。徐光启驳斥了“风土论”思想,并深刻总结了作物移栽的经验。如,他总结了油菜种植的经验。“吴下人种油菜法:先于白露前,日中锄连泥草根,晒干成堆,用穣草起火,将草根煨过。约用浓粪,搅和如河泥。复堆起。顶上做窝如井口。秋冬间,将浓粪在灌三次。此粪灰泥,为种菜肥壅也。到明年九月,耕菜地再三,锄令即细,作垅并沟,广六尺。陇上横四颗,科行相去各一尺五寸。用前粪灰泥,匀撒土面,然后将菜移植,植之明日,粪之。地湿者,粪三水七;干者粪一水九。如是三四遍,菜栽渐盛,渐加真粪。冬月在锄垅,沟泥锹起,加陇上,一则培根,一则深其沟,以备春雨。腊月,又加浓粪生泥上。春月冻解,将生泥打碎。正二月中,视田肥瘦燥湿加减,加粪壅四次。二月中,生苔,摘取之,糟腌听用。即复多生苔心,花实益繁。立夏后,拔科收子。中农之人,亩子二石,薪十石,薪中为蚕簇也。”[3]447-448我们当前的农村建设,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根据土壤属性和农作物属性进行合理的种植,一方面绿化环境,另一方面促进当地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环境。

第二,要善于总结经验,破除迷信,善于积累并宣传科学知识。前文在论述徐光启技术实践内容的时候就曾阐述过徐光启及其善于走访、实地调查,这一点非常重要。如,他为了研究消灭蝗虫的办法,就实地调查研究蝗虫的生长过程,他指出:“蝗出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又数日即飞,是名为蝗,所止之处,噱不停啮。”[3]750在过去,我们不了解蝗虫的产生发展机制,以为这是上苍对人类的处罚,“是人类固有的条件,并且应当被我们自己的个人命运所忍受”[6]。然而,徐光启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它的生长机制,“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3]751。当前,在我们的农业实践活动中,要努力做到深入实地,调查了解情况,根据当地的区位优势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更好地促进乡村发展振兴。

第三,要勇于创造,开风气之先。比如,他率先在村子里面种植能够用来照明的植物,几年后村子里面的人纷纷效仿。在果园防冻和治疗害虫上面,他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特别是在果园防冻害方面,他当时提出的方法就类似于我们现代的控制论思想,这在当时可谓是开创新风气之先烈。这要求我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遇到问题,要善于分析问题,敢于创新,敢于探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但是创新也必须要立足于实际条件。

总之,由于徐光启所生活的年代与我们今天不同,所研究的技术主旨也不尽相同,但从他的农业技术思想中挖掘出来的技术方法论思想:坚持“循时适宜”的实事求是方法论;用“九州八目五系”等一般系统方法看待技术问题;坚持“博究天人,皆主实用”的实践性原则,强调在实践基础上运用技术等。这些技术方法论思想显然已经超越其行业领域本身,可以成为指导各种具体学科的方法论思想,对我国当前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对我国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徐光启方法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徐光启翻译“几何”
思想与“剑”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你知道“几何”的由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