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小 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州 350004)
ICU是医院工作中的特殊场所,救治的患者有明显的特殊性,一般都是危急重症患者[1],基于此,ICU经常发生抢救情况,时间、工作效率均直接影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2]。ICU护理临床路径是在患者病情的基础上进行原有工作流程的有效改造和优化,目的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促进病情转归,为抢救工作争分夺秒[3]。为了总结ICU护理临床路径价值,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10例急症抢救患者为例,进行ICU护理临床路径、常规路径对比,详细路径方案以及结果如下。
实验对象均为急症抢救患者,病例收治时间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总计110例。根据路径方案的不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患者进行实验分组,每组患者55例。实验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0~88岁,平均年龄(46.50±5.20)岁;疾病类型:脑外伤患者20例,腹部外伤患者14例,颅内出血患者5例,胸部创伤患者2例,多发骨折以及复合伤患者各7例。对照组: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18~86岁,平均年龄(46.60±5.60)岁;疾病类型:脑外伤患者21例,腹部外伤患者12例,颅内出血患者4例,胸部创伤患者3例,多发骨折患者6例,复合伤患者9例。两组急症抢救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资料差异不明显且例数相同(P>0.05),实验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55例急症抢救患者接受常规路径干预。
实验组:55例急症抢救患者接受ICU护理临床路径干预。(1)强化医护工作人员的有效配合,并组建抢救小组,合理安排值班;(2)进行护理人员合理等级划分,划分的依据是护理工作人员的职称以及学历、工作表现情况等,综合工作能力从高至低分别为A、B、C年资;(3)实现护理人员工作上的新老搭配,一般选择A、C搭配,并且A年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角色,要求A年资护理人员在突发事件情况下能够制定抢救监护计划并合理地进行C年资护理人员的工作协调和指挥;(4)急症患者抢救期间,要求A年资护理人员站床头位置,以便能够随时了解急症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稳定各种插管,进行有效急救配合。另外,A年资护理人员能够安排B、C年资护理人员工作,B年资护理人员站于A年资护理人员对侧,工作主要是查看管路、引流情况,并随时协助A年资护理人员完成患者的心肺复苏、吸氧、注射给药等急救工作;C年资护理人员站于急症抢救患者的床尾位置,确保随时提供抢救工作中所需的医疗器材并协助A、B年资护理人员工作。
记录急症患者抢救有效率、执行医嘱时间、有效抢救时间。
实验组、对照组急症抢救患者抢救有效率结果见表1。经统计学计算,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急症抢救患者抢救有效率对比[n(%)]
组别n抢救成功例数成功率实验组555294.54%对照组554174.54%χ28.4187P0.0037
实验组、对照组急症抢救患者具体执行医嘱以及有效抢救时间结果见表2。经统计学计算,实验组急症抢救患者无论是执行医嘱还是有效抢救所需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常规路径护理的不足表现有:医护工作人员之间配合度不高;排班制度不当;护理工作应激能力不足;抢救工作期间难以实现护理人员的有效配合[4]。当前医疗工作的不断改革,对服务、质量、效率方面均有了更高的要求[5]。ICU护理临床路径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合理进行工作人员的搭配,各司其职,实现提高抢救有效率的目的。其优势在于实现了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配合,实现了护理人员的帮带指导,节约了人力,实现了工作的计划性、有序性,弥补了护理人员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异[6]。
组别例数执行医嘱时间(min)有效抢救时间(min)实验组551.70±0.703.10±1.10对照组555.20±1.305.85±1.70t值17.580010.0721P值0.00000.0000
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抢救有效率为94.54%、执行医嘱时间为(1.70±0.70)min、有效抢救时间为(3.10±1.10)min;对照组患者抢救有效率为74.54%、执行医嘱时间为(5.20±1.30)min、有效抢救时间为(5.85±1.70)min。组间观察指标对比,采取ICU护理临床路径的实验组均有明显优势(P<0.05)。
综上所述,ICU护理临床路径在急症抢救中优势突出,具有实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