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综述

2019-02-14 05:55郁夏朱华银
青年时代 2019年34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关系城市化

郁夏?朱华银

摘 要:伴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城市化兴起,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文章从城市化的含义及相关理论入手,分析城市化的生成机制,探讨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关键词:产业发展;城市化;关系

一、引言

过去的经济增长以产业结构作为衡量的标准,同时产业结构也影响着未来的经济发展动态,是推动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动力,并确保城市化的顺利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又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保障、推动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二、城市化的含义及国内外相关理论

城市化的基本内涵是乡村人口数量减少,乡村人口逐渐走向城市或乡村逐渐实现城镇化的过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不仅扩大了城市的劳动力,而且给城市带来了創造经济的动力。城市化的兴起有两大前提条件:农村生产力的提升和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形成是人口数量增加和经济快速汇聚的过程,也将是经济逐渐强大的过程。

李小东认为城市化进程中要素的集聚形成产业集聚,劳动力和人口的集聚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产业支持。周冰认为要从产业角度对城市化进行研究,城市化的形成主要在于附近主要产业的发展,重点产业的发展选择决定了城市发展方向。汪冬梅和刘廷伟等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转换与推进是城市化的先决条件,经济的聚集则是实现城市化的强有力的实现机制。王玉华提出产业发展和城镇化互动推进的策略,认为城镇产业发展要和整个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相协调。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认为二元结构中传统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工资高于生存工资,吸引大量剩余劳动力,通过资本积累,农村劳动者可以从原来的农业劳动转变到工业劳动的模式。拉尼斯-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包括工业、农业混合形式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流动模型,托达罗模型合理地解答了城市人口增加和农村人口逐渐减少的社会现实,讨论了农业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三个部门的就业,目的在于找到控制乡-城人口流动的方法。

三、城市化的生成机制

(一)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在推进中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其中包括人口、环境、产业、文化等方面。在城市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动力的推进,其中主要包括农业水平、工业化水平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同时随着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推进,这三个方面的影响也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是第一产业,一线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限制了城市化的进程;在工业化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逐渐向城市集聚和人口逐渐向城市涌进,城市化进程逐渐被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变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第一产业的发展逐渐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被重视,在整体产业中的占比也大大提升。

(二)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聚集是城市化的实现机制

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城市化是除了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向某一个地方聚集,逐渐壮大,形成一定规模的聚集区的过程,不仅包括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民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还包括第二、三产业的资金和技术在城市里聚集。它强调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转变形式和过程。当产品剩余、劳动力剩余向城镇地区流动、聚集,城市化形成变成可能。劳动力是城市化进程中另一重要的要素。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转化为非农村劳动者,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在扩张。从人口分布角度来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可以用城市人口与全国总人口的比作为衡量标准。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依托城市化

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旧产业不断消亡,新产业不断产生。产业结构的侧重点围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步转移。通过分析以往各国的城市化发展,当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地位越高,城市化的水平就越成熟。而城市化也是一种最直观的产业结构转变的表现形式,也是产业结构转变的主要方面。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影响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城市化的实质是农业水平的进步导致的劳动力的需求降低,使农业劳动人口逐渐转变为非农业劳动者的过程。因此,产业结构的转变必将表现为城市化的发展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主要依靠第二、三产业规模的扩大。

四、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一)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的发展有助于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决定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业部门的内部结构也有规律地发生变化。初级消费品工业更快地发展,在工业部门中占很大比重,资本品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最终在工业中占优势。第三产业适应工业化的客观要求产生和发展,同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又大大加速工业化的进程。第三产业服务业通过集聚为工业化提供服务,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和产业效能,进而为工业和城市提供服务和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动力。

工业化刺激城市化发展的理论主要有:聚集经济理论、城市发展的循环累积效应、发展极理论等。聚集经济理论指企业适当集中后,在市场、成本、交易、创新等诸多方面给企业带来的正的外部性。工业企业为追求聚集经济而选择布局城市,而企业在城市中的扎堆又会进一步凸显聚集城市效应,进而推动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的循环累积效应认为城市中的各产业部门是密切关联的,一旦某种力量触发了城市中某一产业的发展,就将引发产业部门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循环发展不仅具有累积效应,而且还具有加速城市发展的效应。这两种理论可以较好地说明单个城市自身成长的规律。而发展极理论则可以解释区域内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机制。发展极能够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导致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供需结构链变动、世界进出口贸易和技术提升等。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各种因素聚集在一起,其中产业结构转换是这些要素流动的主要表现方式,促进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流动。加速城市化发展可以拉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城市化发展。尤其是通过大力发展深加工工業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第三产业提供广大的市场。通过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区域经济协助发展,从而为实现区域经济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可能。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又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

1.农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作为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行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最基本的地位,而且也是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是永远不可能被取代的行业。尽管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的占比急剧下降,但农业的发展仍然是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推进的先决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的人数仍然相对较大,农业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随着现代先进农业的推进,逐渐出现了农业劳动剩余和农业产品剩余,这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提供重要人员和物质保障。农业作为最基础的产业,为非农产业源源不断的提供粮食和原料,是其他产业的最直接的原材料供应方。农业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要素贡献。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需要更多的土地,因此必须依靠从农业中流出的土地,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进程也不断提高,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另外,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早期的工业化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

2.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主要推动力。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紧密相连,因为聚集经济效应,工业发展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工业企业为追求聚集经济而选择布局于城市,而企业在城市中的扎堆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口向城市聚集,导致大量的工业向城市聚集,企业才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城市作为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的中心,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推动力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与城市化息息相关,其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也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水平。

3.第三产业发展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城市化水平,从而促进城市化发展。这是因为大部分的第三产业是劳动力需求巨大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城市的许多劳动人口,对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来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第三产业发展可以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为城市经济发挥扩散效应提供了条件。第三产业越发达,对生产效率的提升越有利,扩大城市经济的辐射范围,加大城市对周边的影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加快城市化进程有着重大作用。当今知识经济兴起,使经济结构中新经济成分的作用日益彰显,对城市化的作用力正快速加大。

参考文献:

[1]崔平军.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综述[J].黑龙江对外商贸,2007(10).

[2]廖丹清.论城市化的丰富内涵和外延[J].计划与市场,2001(4).

[3]赵小平.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4(12).

[4]汪冬梅,刘廷伟,壬鑫,等.产业转移与发展:农村城市化的中观动力[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1).

[5]李清娟.产业发展与城市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关系城市化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