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2019-02-14 05:55陈英王倩倩
青年时代 2019年3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

陈英 王倩倩

摘 要: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来指导中国实践,在此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为人民谋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党的领导,不仅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共产党;发展;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内容

(一)国家起源与本质

1.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国家才能产生。恩格斯对国家产生的历史作了分析,他指出,国家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分工,经过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日益分化,最终出现两大阶级对立的情况,随着社会发展,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并且不可调和,这时,为了缓和矛盾和冲突,国家就会产生。

2.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产物,国家就是一个阶级用来镇压另一个阶级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器”[1]。首先,他们指出“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只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用来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2],资产阶级为了使无产阶级能够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财富就需要用国家这一工具来迷惑无产阶级,使其不会反抗;其次,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使其有序发展的力量,一个统治阶级通过实施社会职能,维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同时获得社会支持,保持其统治地位,从而为其阶级服务,达到统治的目的。总的来说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国家,它就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它还发挥社会管理功能,还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维持社会秩序。

(二)国家职能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的本质决定了国家的职能:国家的阶级性要求国家履行其阶级职能,即以最大限度维护统治阶级自身利益,剥削和压迫被统治阶级,以实现本阶级利益最大化。国家的社会性使得国家必须要担负社会的公共职能,确定规则和秩序,千方百计缓和或者降低社会冲突,维护社会发展秩序。统治阶级通过国家这个媒介造福于社会,实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但是最后最大的受益者仍然会是统治阶级。

(三)国家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到高依次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政体和国体,国家形态是根据国体和政体来区分的。主要包括:奴隶主专政,包括以罗马帝国为代表的帝国政体和以雅典共和国为代表的共和政体;封建主专政,包括贵族制政体和君主制政体;资产阶级专政,包括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无产阶级专政,即民主共和政体;自由人联合体[3]。五种社会形态只是对国家在大致上进行分类的,但由于每个国家的形成都有不同的背景,外来的影响因素也不一定,社会的发展水平也高低不齐,所以每个国家内部的发展规律与同一形态的其他国家的发展规律又是不同的。

(四)国家的消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社会发展的产生,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消亡,国家的消亡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消亡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政治国家阶段;第二阶段:半国家阶段;第三阶段:国家消亡阶段。”[4]最终的结果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根据我国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的治理思想进行发展和创新。首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创新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确立了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同时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并且对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进行了回答。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依据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实际情况,指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邓小平十分强调民主,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民主,并且将民主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同时,在我国政党实际情况下开创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了民主的范围;最后还根据世界形势和时代主题深刻变化时,尊重历史和现实,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理论,和平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江泽民同志根据时代变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其指导,始终将人民群众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保证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能够不断提升;其次,强调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指出二者是相统一的治理方式,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

十六大以后,胡錦涛同志总结我国发展的经验和汲取他国的教训,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强调了发展的问题,而且也明确了怎么发展、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等问题,提出一系列的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关于党的执政方式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正确合理地执政,必须采取正确合理的方式,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建设目标,从而督促党执政能力不断提升。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面对一些新挑战、新问题,根据这些情况,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一系列新方案和新思路。明确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时,关于治理的方式,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等都是在具体的实际情况中结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包含的治理思想下的产物。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中国化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用教条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出发,结合历史传统与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中国化。

(一)堅持从实际出发

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发展过程中,因为没能亲自参与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所以对国家治理的理论概括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客观发展情况出现不相吻合的现象,这也是后来他们在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时尤为强调的。同时,每一个国家的历史状况,发展现实会有很大差别,每个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探索的方式会有不同,探索实践的方式也会因情况而定。所以,中国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要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客观实际情况,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对这一学说进行完善、创新和发展,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二)将为人民谋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纵观历史文化长河,人民一直都是我们党关注的重点,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成立以来一直秉持的宗旨,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脚点,也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随着我国的发展速度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层次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改变。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没有变,始终都在朝着不断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懈奋斗努力,不断满足人民大众在多方位、多层次各方面、多角度的需求。

(三)坚持党的领导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经过了诸多磨难与坎坷,依旧永葆活力,中国在困境中能够逆流而上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一如既往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国情,依据时代的发展情况而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为实现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推进治理现代化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正确的路线,把握正确的方向,解决各种矛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在实践过程中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国家理论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这一学说将继续发挥它在重大是非与决定面前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这一学说也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其内涵。无论哪一种理论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具有时代性,中国当前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们唯有将国家学说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郑铎.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及其对社会建设的启示[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2.

[2]石锐杨.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当代价值[D].苏州:苏州大学,2017.

[3]景作洁.国家治理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6.

[4]陈安安.马克思国家观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