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琦
摘 要 专门用途英语(ESP)引入高职院校既是社会的需求,也是高职学生的要求。推进ESP在高职院校中的运行,需要解决传统英语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问题,但目前高职英语教师对ESP教学的理解欠缺,实行ESP教学的教师个人职业定位模糊,加上学科整合的师资培训机会很少,导致ESP教学模式和方法缺乏特色。促进ESP视角下的英语“双师型”教师的转型,需要引导英语教师提升业务素质,更新教学理念和优化教学手段,加强自主交流与学习,组织教师下企业实践,完善外部环境保障。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2-0055-04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或者说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ESP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而推广的。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逐步开设了行业英语课程,但任课教师多为英语语言专业背景,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不能满足教育需求。王义澄先生于1990年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双师素质”强调教师应同时具有职业相关素养和专业领域知识素养。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十二条指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高职英语教师作为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者,同样要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这就要引入ESP教学,使自己成为适应ESP的“双师型”教师。
一、ESP的教学理念及其与高职院校的关联分析
(一)ESP的教学理念
ESP的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的语言观。强调职业性和学科性,旨在深化且细化英语学习。哈钦森(Hutchinson)和沃特斯(Waters)认为:ESP教学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教学产品,而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需求基础上的语言学习理念[1]。这说明,ESP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英语教学方法,不如定义为一种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这种理念就是“专业人才英语化”的教学理念,强调英语在行业和某种特定职业中的应用,提升某一行业的英语能力,例如经济、化学、计算机以及商务英语等方面,都属于ESP的范围。ESP教学体现了培养的是能够在其职业范围内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
(二)ESP引入高职院校的必要性
鲁滨逊(Robinson,1991)强调 ESP与学习目标的相关性,他认为需求评估是 ESP课程设计的关键。根据需求分析理论,ESP引入高职院校既是社会需求,也是高职学生的需要。
1.社会教育背景的需求
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课程设置的改革规定“基础英语阶段+行业英语阶段”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本作用,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提升职业院校教学实践的能力”。在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学校要将学习者的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对学习者英语能力的要求相结合[2]。ESP课程满足了学习者、学校、用人单位多个维度需求,按目标岗位的技能要求培养学生。
2.学生自身学习的需求
学习需求旨在分析学习者在未来的社会文化和工作情景中必须掌握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后,了解学习某些知识有什么用后,才能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
笔者对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一年级新生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做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设计均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形式(5=坚决同意;4=同意;3=不能确定;2=不同意;1=坚决不同意),共收回有效问卷1320份,其中文科学生问卷715份,理科学生问卷605份。调查结果见表1。
从学生对ESP的需求看,文理科学生对本专业英语术语的学习愿望强烈,同意总比均达到95%;绝大部分学生希望能用英语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说明书和文章;文科学生在本专业相关的口语和写作学习需求比理科学生更突出,这两组数据显示新生已经认识到英语在其专业学习中强大的工具作用,希望个人在大学期间英语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为本专业学习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更多机会。
ESP强调语言学习与专业学習的结合,强调语言能力的获得是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而非单纯通过学习语言本身获得。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在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原则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需要新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公共英语教学必须服从专业,公共英语教学必须引入ESP教学,但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实行ESP教学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二、ESP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师教学现状与发展困境
(一)高职英语教师对ESP教学的理解欠缺
参照行业英语教师的能力要求,从教师的教学水平,对行业英语教学的认识和态度,自身专业发展状况和规划以及目前行业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等对6所职业院校12名ESP教师进行访谈,发现英语任课教师认为ESP教学中的限制因素不仅仅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同时还包括授课班级学生的英语基础、专业知识认知、教材实用性、课外自主学习及主动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部分教师对ESP课堂教学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学习的比重无法进行清晰划分,有的教师甚至混淆了ESP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个别教师认为专业知识在课堂的比重越大,越能代表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忽略了职业院校ESP教学是为其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撑的教学目的和培养学生职业性、实践性强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实行ESP教学的教师个人职业定位模糊
实行ESP教学的教师在承担英语课程教学前,被指派的任意性比较大,管理方未曾考虑教师跨专业、跨学科的人文知识和双语背景,很多教师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被随机安排了相应的课程[3]。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ESP课程,但对课时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学校没有设立独立的ESP教研室,教师的专业性尚未得到认可。很多院校没有针对ESP的教师发展规划,ESP课程的设置使得部分教师认为英语从独立的学科降级为服务于其他学科的语言工具,ESP作为融合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独立学科地位尚未在各个职业院校中确立。
(三)学科整合的师资培训机会很少
在被访谈的教师中,只有两名教师表示参加过ESP培训。很多高职院校把教师下企业锻炼作为教师自我提升“双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很多英语教师提供服务的企业与所教专业ESP课程的实践联系不大,并未帮助其在跨学科领域积累ESP教学的知识与经验;学校鼓励开设ESP课程的教师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而这种沟通协作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和标准,多为教师自发的个人交流,长期缺乏常规的ESP教研交流活动,脱离了学科建设的常态化,导致英语教师学习及更新专业知识动力不足。
(四)ESP教学模式和方法未具特色
ESP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访谈发现,开设ESP课程的英语教师认为,课堂采用传统的阅读加翻译的模式比例较高,主要原因是教材内容专业性强,高职学生在通用英语并不扎实的基础上,缺乏足够的学习策略,如果不进行语法翻译,很多学生根本听不懂;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可参照的最优教学模式,加之自身学科知识方面的欠缺,ESP课堂教学无法呈现出多样化,教学技术手段在教学组织中发挥的作用不大。目前的ESP教学模式与专业性、教育性、趣味性的职业综合能力教学课堂相去甚远。
三、ESP视角下英语“双师型”教师的转型策略
虽然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职业发展中面临问题,但受访教师仍表现出积极的个人职业发展态度,认为ESP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愿意积极参与。从上述分析可见,在ESP教学中,制约高职英语教师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和方法、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及外部环境等。要培养具备英语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英语教师必须实现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一)重视理论学习,提升业务素质
1.增强专业知识积累
根据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双师型”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ESP教学理论,高职“双师型”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熟悉高职理念,了解高职学生特点,具备英语语言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承担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教材内容制定和有效教学的能力。因此,高职英语“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较高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首先要夯实自身的业务素质,自身的英语“专业化”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根本,只有拥有夯实的英语专业学科知识,才能在相关专业领域中实现学习的拓展并进行实践[4]。高职英语教师要注重学习高职教育理论,保持并提高英语基本功,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及英语课堂教学规律。教师定期到国内外高校进修,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
2.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以考促学
《评估方案(试行)》中的“双师”素质还包括教师要具备从事相关学术科研的能力和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职称证书和相关行业资格证书。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积极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一方面,教师可以用自身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经验指导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另一方面,教师准备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种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证书的过程也是对该专业系统学习的过程,这为其将来进入企业实践也做了相关知识的储备。
(二)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
1.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学理念的更新是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的保证。英语教师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ESP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的启发以及课堂的互动。为了促成教学互动,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和个性特点进行了解,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对比教学法,能辅助学生理解记忆专业词汇、术语、句子;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训练机会,有助于学生提高专门用途英语交际能力;项目教学法,符合专门用途英语以完成任务为需求的特点,最终实现项目引领、学用一体的立体化教学。
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ESP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源,建立“任务驱动、学做结合”的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及教学目标在海量的教学资源中进行筛选。因此,英语“双师型”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自身先进的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三)加强自主交流与学习
高职英语教师要主动转换角色,关注自身专业发展,可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和熟悉的专业领域进行自我规划,选定学校开设的某一行业英语课程,增强与专业教师的交流,充实专业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培训和网上自学等多种渠道自修行业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科间的密切联系,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教师应努力拓展知识层面,利用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及电子图书馆提供的专业语言资料,熟悉专业语言情景、专业词汇含义、常见专业词汇的搭配以及专业知识文章等,定期到专业课堂旁听专业教师课程,或者和专业教师一起带领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等,把握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需求,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四)进行有实效的企业实践
在选择实践单位时,高职英语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和所任教的课程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岗位,并根据自己任教的课程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注重实效性。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企业人员在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行业发展趋势、语言使用需求、用人标准等方面多沟通交流。教师要明确工作权限和职责,梳理有用的信息,对在锻炼期间获取的行业和职业专业知识、工作操作流程进行及时归纳、整理,形成教学实践的依据,将企业实践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内容及日常教学相结合,让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相结合。
(五)完善外部環境保障
组建跨行业的合作资源网络。高职院校应搭建跨学科的校内、校际、校企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平台,英语教师可以与其他专业教师进行联合教学,包括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改革实施。平台可以进行师资学科整合,实现科研跨界和学术创新,教师与行业教师和从业人员可开展团队合作,优势互补,同时也增强英语教师行业服务能力。
完善培训体系。学校要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双师”发展给予足够重视。首先,明确本校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方向,根据任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学业特长和工作阅历,允许教师向自身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和提升自己;其次,学校可根据教师的实践能力,在进行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中实行分层级培训,包括培训前的实践技能评估和培训结果评估,从而进行英语教师整体培训的设计和英语“双师型”师资培养方案的科学规划;再次,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符合本校的“双师型”教师或“双师素质”认定标准,建立高职英语教师“双师素质工作业绩档案”和灵活科学的“双师型”教师管理体制、考评及激励机制,为“双师型”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 考 文 献
[1]Hutchinson T,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6-17.
[2]蔡基刚,陈宁阳.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3(9):3-9.
[3]王治琴,王志军.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5(4):307-311.
[4]陈翠翠.广东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2):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