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瑞霞 秦佳 刘永刚
摘 要 以成果导向教育理论(OBE)为指导,在调研分析当下高校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问题瓶颈与提炼细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能力指标的基础之上,提出“德、学、能”三元融合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运行系统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路径,并以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协同育人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 成果导向;艺术设计人才;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2-0027-04
一、高校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共性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艺术创新和科技支撑为双翼,实现产品的人性关怀和文化传播,是崇尚创新创造的一种新经济形态。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彰显,对人才的创意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要求更高。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涉及到的与设计学科相关的专业门类较多,有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数字媒体、交互设计、影像、产品设计、工艺美术、艺术管理、AR、VR、AI等,设计学学科本身跨界交叉、专业融合的特点,使艺术设计人才逐渐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高校传统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还不够深入,人才培养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一)传统高校与产业之间融合度不够,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当前,校企之间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不匹配而导致的供需不平衡,其典型表现就是学校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的能力目标不匹配,人才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技能型人才过剩、适应产业急需的创新创业高级人才供给不足的状况。传统艺术设计教育主要关注学术及技术层面知识的传递,缺乏以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行业规范为指导的培养方案的整体规划和动态设计,缺乏对文化创意产业前沿信息的即时性跟踪,更缺乏对当下产业发展前瞻性趋势的把握和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缺乏顺应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思考,缺乏生涯规划设计,融入社会和市场时面临诸多障碍,以上种种人才供需不平衡现象的主因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只有着力加强供给方的各种改革与调整,即大学(特别是地方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由低水平供给对接高水平需求的跃升,从而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
(二)传统课程专注于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缺乏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
传统教学中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占比较大,智育与德育课程泾渭分明,思想政治工作与美育的结合度不够,缺乏系统的思想品质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设计学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传达给学生多是艺术原理、审美基础、绘图软件和操作技能,缺少创意、设计、分析、材料、功效等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实践环节,缺乏针对大学生创新素养和创业精神方面的培养。同时,由于高校教师忙于各种教学科研事务,接触一线实战项目的机会少,较少考虑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专业内涵建设的要求,导致授课内容单一,教学思维停留在“填鸭”层面,学生被动接受多年不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般经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急需要设置多元的课程体系。
二、“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一)OBE成果导向教育理论的内涵
OBE成果导向教育理论是“基于实现学生特定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1]而提出的。成果导向教育理论是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目标是学生能在通过教育过程后取得最大学习成果,这里的学习成果包括学生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所取得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成长和收获[2]。OBE教育理论在实践中遵从一套完整的实施策略,即从明确学习成果、建构课程体系、明晰教学策略、形成自我参照评价以及逐级到达顶峰五个层面,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成果导向教育理论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能力发展与时俱进,教育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都要以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最终应具有的最大化学习效果为目标。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成果导向就是根据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对艺术设计人才应具有的能力素养提出具体指标,该指标要涵盖高校学生经过学习后在毕业时所收获的知识、技能、情感、伦理价值观和社会沟通等方面各种能力的总和。能力建构的基础应当是显性和隐性知识与内化的素质,而不是知识的积累和素质的表象体现,这正是“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所强调的“学生带走的是能力”。一方面,设计是生活领域和生活方式发生前瞻性变革的引领者,其广泛渗透并分布于各行各业,给生产制造提供丰富多元的创研服务,在产业融合及经济结构改革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引擎作用;另一方面,设计产业自身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设计的系统性日益明显,设计产业从市场调研、设计创意、材料与工艺、概预算到设计加工、设计制作、设计检测、设计展示与市场传播等链条节点,体现专业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特征。从能力及其指标建构的文献来看,艺术设计人才的能力包含智力、认知能力、理解力、人际交流和实践技能、伦理价值等要素的动态组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将创新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必然选择,这也倒逼高校对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原则与方法进行系统改革。
(二)成果导向理念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改革
当今社会急需的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层次要求。成果导向理念下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入手,综合了“素养+职业”诸核心要素,要求艺术设计学生在“德、学、能”三个维度全面发展。这里,对大学生的培育是基于“德、学、能”三元为起点的,其中的“德”是指德行——道德品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思想品德问题是人才的根本问题,此外创新创业型艺术设计人才还要具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承担风险的意愿、创业的勇气和执着、勤奋与自我控制等品质。“学“是指学识——知识结构,艺术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广博、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由于设计学的跨学科特点,横跨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领域,如果将设计师的知识结构理解为金字塔式,其基础层是人文与科学,第二层是和大众文化相关的学科知识,第三层是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能”是指能力——综合能力,包括观察力、学习力、记忆力、判断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创新创业型艺术设计人才除应具有設计创新能力、设计实现能力、设计沟通与协调能力、设计管理能力等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力、团队组织和领导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融合”的概念最早被引入教育系统的原意是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德、学、能”三元融合特指: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做到“德、学、能”共进;在“德行”培养上做到思想道德与设计伦理培养相结合;在“学识”培养上做到多学科知识相结合;在“能力”培养上做到职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相结合。在“德、学、能”逻辑关系中,“德”是统领,它决定着人才的本质问题,是人才的魂与神;“学”与“能”二者共同构成了人才核心素质中的两翼,三者相互作用,全面构成创新创业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
三、成果导向教育范式下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与实践
在成果导向教育范式指导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要从教育理念、人才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与教育评价方式等方面综合规划设计。
(一)針对文化创意产业需求,分析艺术设计人才素养、能力特征指标
依据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对人才的要求,规划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学习成果蓝图,建构产业发展急需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指标体系(见图1),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清晰阐明艺术设计人才在未来的产业领域应具有哪些能力,标明大学生在毕业时应当具有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追求。
基于以上能力指标细化结果,邀请行业领军人物为产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分析和制定符合产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引进社会资源和一线优质项目进课堂,校企导师优势互补,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艺术设计人才素养课程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课程体系等几大课程群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在“品德、学识、能力”三大维度上立体呈现出来,如图2所示。
(二)依据成果导向,反向设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在明确学习成果的基础上,以艺术设计人才能力指标在“德、学、能”维度上的细化指标结果为依据,反向设计具体的操作路径,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核心能力标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线性路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完善课程体系、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设计、评价方式体系和管理制度,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动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模块,探讨和试行与学生能力提升对应的教学方法等,培养过程各环节进行对接,持续改进,形成需求、目标、培养、评估流畅的人才培养闭环系统,如图3所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理念国际化、服务本土化、体系层次化、课程模块化、实践平台化、师生动态化、评价全程化”七大措施,一二三四年级“分层递进”,突出“教与学、学与练、课内外、校内外”四个结合,让学生从市场调研、产品创意开发、功能分析、材料结构、生产工艺、市场反馈全过程参与项目研究,强化其设计伦理道德修养和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系统运行框架如图4所示。
(三)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开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时空域
依据本课题的前期研究成果中对高校教育活动系统“六要素”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中所阐释的两个主要论断:首先“目标”要素的演化更迭,使其在与系统要素如教师、目标、内容、方法等交互作用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其次,“企”环境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要扩大话语权(在人才培养方面)是需要蚕食掉一部分“校”环境的作用域的[3]。只有充分认识到上面两点,“多资源整合、多主体复合”的人才培养灵活架构才能够形成。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作为育人主体,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交叉的背景,创建了益工场社会组织公益平台和意工厂创意产业研发中心两个创新平台,通过两大平台,分别集结了多家优质资源。借助益工场社会组织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公益创业项目和意工厂特种项目工作站、创意设计实验中心和CNITO的国际资源库提供的优质项目,充分挖掘大数据价值,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进不足,保持教育理念的前瞻性和最佳教学效果。“益工场、意工厂、艺术学院”三育人环境有效联动,形成“艺益融合、艺意融合、益意融合”开放式全过程育人的“艺、意、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见图5。三大育人主体各有侧重,但又互动互联相辅相成,按实际需求灵活组建研创队伍,项目制与课程制有机结合,师生全程参与项目实践,在实战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担当、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和综合创新创业能力,人才输出直接与社会和产业需求匹配,实现产教之间的供需平衡。
成果导向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树立了“目标”要素在整个人才培养活动中的枢纽地位,使其在与其他要素如教师、目标、内容、方法等交互作用中发挥主导性作用,这是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作出的深层次解析和研究,从学术上拓展了新的理论基础,使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更无缝隙地和社会需要接轨,也是对促进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跨界融合和当下文化产业发展急需解决人才问题的一种新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顾佩华,胡文龙,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2]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6(5):47-48;
[3]刘永刚.高校教育活动系统要素与结构分析及启示[J].文艺生活,2018(10):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