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9-02-14 07:41岳仁崇崔晓静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4期
关键词:教学经验经济

岳仁崇 崔晓静

[摘 要]中国经济史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的课程之一,对学生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不积极,教师只注重知识灌输,授课效果差等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全面认识学科,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改进考核方式等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经济;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獻标识码]A

中国经济史属于理论经济学,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的课程之一。在研究生期间,笔者一直从事中国经济史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入高校任教后,一直承担有中国经济史的教学工作。从笔者的教学情况看,中国经济史教学存在着学生学习热情低、教师授课吸引力不足、学习效果较差等问题。一方面,教师安于现状,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不善于吸收其他学科的长处;另一方面,学生认为中国经济史并不是核心专业课程,无非就是期末背诵一下,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了。

1 当前中国经济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历,目前中国经济史教学中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1.1 教师观念与方法落后,教学以机械式灌输知识为主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为已经发生的事实,是“过去式”,这些事实已有相应的结论。因而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与大纲多年不变,不结合当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内容上的更新,也不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进行补充。在上课时,以讲授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过程为主,侧重于向学生灌输知识与结论,不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社会经济背景,不结合自己的研究进行相应拓展,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致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东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忽视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只扮演了接受者的角色,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是,大学生像中学生一样,习惯于被动式接受,逻辑思维能力弱,创新能力欠缺,不会进行自主思考与主动学习,没有达到高等教育培养学生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

1.2 考核方式单一,无法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程考核上,以期末考试作为评价标准,考核手段比较单一,并且只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测验。这就导致学生平时不注意学习,在考前的几天或一周时间内进行“突击学习”,背诵相关的知识点。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充分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与理解能力,也无法衡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临时突击,考试能及格,但是考完就忘,没有达到通过学习提高能力的效果。

2 推进教学改革的几个方面

若要改变中国经济史教学的现状,就需要对这门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笔者以为,改革应当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首先,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这门课程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中国经济史是一门交叉学科,兼具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特点。学科性质就决定了,要想学好这门课程,既要有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历史学的素养,两者缺一不可。同时,交叉学科的性质并不意味着这门课程可有可无,抑或是边缘学科,恰恰相反,中国经济史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对于财经类学生来说,学好中国经济史,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的过去,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下的现实,以及更好地着眼于中国的未来。从大学生自身发展来说,学好中国经济史,有助于他们摆脱历史虚无主义,树立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选取优秀的教材,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与现实相连。在教学中,应尽量选取国家级教材,尤其是理论体系完整,逻辑清晰,观点新颖,资料扎实可靠的教材。教学内容中应尽量加入最新的研究成果,跟上学科发展的前沿,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此外,还应尽可能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不能只传授理论,还应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所谓“学以致用”,如果学生只学会了理论,不懂得灵活运用理论去分析理解现实,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生更会产生学无所用的感觉。

(3)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一门课程的学习,绝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还应使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学生具备所学学科的专业素养。就中国经济史这门学科而言,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三个主要素质:

2.1 求真

求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中国经济史具有一定的史学特点,因而,求真显得尤为重要。当今世界各种信息五花八门、错综复杂,令人目不暇接,难以辨别真伪。形形色色的理论和现象容易让学生误入歧途,所以,在中国经济史的教学中,务须去伪求真,追求中国经济发展演进过程之本来面目。从这个角度说,真即美,有几分材料方可说几分话。只有让学生了解事实的真相,了解事物的真实面目,才能使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能力。也只有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才能使抽象出的理论经得起不断的推敲与实践的检验,保证理论的真实可靠,这样的理论才可以反过来用以指导实践。

2.2 创新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对象是已发生的社会经济现象,这种历史学的特点,会使人在认识上产生误区,即认为中国经济史在教学上不需要创新,只需要讲清楚发展脉络就可以了。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停止创新,一门学科就会陷于停滞,顿足不前。中国经济史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材料之新。材料是构成观点与理论的基石,所谓“论从史出”,理论是在综合分析运用各种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归纳、总结、凝练而成的。有新的材料,就会对原有观点与理论产生影响,或支持原先的理论,或对原先的理论进行补充修订,甚至推翻原有的理论。②问题之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与拓展,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议题。新问题的出现,会推动着研究不断向前发展。③观点之新。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释,这与所处时代的认知水平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新的观点意味着人的认识与以前相比发生了重大的改变。④方法与角度之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原有问题的认识会产生新的变化,会用当前的理论体系与认识高度去解释从前的现象,并由此得出全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为当下服务。从这个角度说,历史就是对过去的事实不断进行新的阐述与解释,不断追求完美,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2.3 融通

通过中国经济史的学习,应该让学生融会贯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学科之融通。中国经济史是一门交叉学科。这首先就有了学科融通之必要,即历史学与经济学之交融。学好这门学科,既要懂得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又要兼备历史学之素养。教学中,可根据研究偏好,或偏重于历史,或偏重于经济,但两种学科的学术规范,应当让学生都能有所了解。②中西之融通。学习中国经济史,不能就事论事,就中国论中国,而应把中国置于全球发展体系之中,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了解哪些是中国独有的,哪些是世界发展潮流之共性。③古今之融通。中国历史悠久,上下数千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社会经济也经历了沧海桑田之巨变。学习中国经济史,要有贯通古今之眼界,海纳百川之格局,包罗万象之胸襟。只有如此,才能在学海中保证航向,不至于迷失了自己。

2.4 采用“启发式”教学,刺激学生主动学习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改变单纯的“填鸭式”教学手段,注重激发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好奇心、探索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授课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同时,也不能让学生“孤军奋战”,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引导学生。

2.5 改进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考核方式上,应当改变只有期末考试的做法,增加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努力学习,等到考前再突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忽视了平时学习状况的考察。同时,还要改变只考核知识掌握与否的情况,提高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3 结语

中国经济史是理论经济学中的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指导价值。应当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分析现实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挥学科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德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程序与规范[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

[2] 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猜你喜欢
教学经验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善用习题,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双钢琴演奏与教学初步探索经验谈
构建桥梁,走进高
“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和经验
中国经济
病理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