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

2019-02-14 06:13姚秀萍
教育界·上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课程群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姚秀萍

【摘要】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课程,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校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以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着力点,开发指向人文底蕴的经典散文“阅读类”校本课程、指向自主发展的第二课堂“课程群”以及指向学生社会参与的“活动类”课程是有效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阅读类;课程群;活动类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FJJKXB18-181)。

核心素養的提出从三个方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制定目标价值体系,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学校、教师的共识。如何为学生实现这一目标体系提供最佳的落地实施系统,是学校最应考虑的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课程,是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载体。秀屿区实验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以三个方面为校本课程寻找发力点。

一、指向人文底蕴的经典散文“阅读类”课程开发

儿童阅读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倡导阅读的大环境下,“阅读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国是散文大国,早在先秦时期,散文就已成熟成型了。散文作家所经历过的人情世故,所见识过的风俗民情,所接受过的文化熏陶,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对学生的人文积淀与人文情怀的培养与提升有独特的价值。

“人”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教育的目标也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学校在阅读课程开发设计上,坚持人文精神高度,以“人”为主题,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分别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为母题,选择与学生精神世界有对接点的经典散文,每个单元2篇经典散文,共64篇。

低年级的阅读课程,在“人与自然”的母题下设置“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子题。“花草树木”子题下选取了具有中国文化味道的代表性植物名篇:梅兰竹菊、松柏杨榕及地方特色植物龙眼、荔枝等。在“飞禽走兽”子题下选取了充满童真童趣,具有人格化、象征性的动物,如海燕、鸟、蜘蛛等。让孩子们从摇曳生姿的花草树木到生生不息的飞禽走兽,感受到独特的精神。如学生读经典散文《白杨》,不但知道了白杨树高大挺拔、笔直等特点,在生活中也会多关注那些坚强执着、无私奉献的人,自身也会朝向这些好品质发展;读散文诗《海燕》,学生在感悟海燕不畏风雨、勇敢搏击特点的同时,也增强了面对挫折敢于挑战的勇气。

中年级的孩子对自然界有了一定的认知,他们的关注点从“自然”过渡到“自我”[2],中年级的阅读课程转向“人与自我”母题,在此母题下设置“名人足迹”“认识自我”两大子题。“名人足迹”以“励志篇”“勤学篇”“诚信篇”“孝梯篇”为单元,选取经典散文阅读名篇。“认识自我”以“充满自信”“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善于学习”四个话题为单元,选取经典散文阅读名篇。孩子们通过阅读,从名人情怀中定下衡量自己的尺度,生成内心的自省、自律与自期。

经典散文承载着作家对生命中最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渴望,高年级孩子的社会感知既有理性的见识,又有情感的成分,正处于提升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好时期。高年级的阅读课程以“人与社会”为母题,在母题下设置“民俗民风”“乡韵乡情”两个子题,分别以“风味食品”“文化画卷”“传统艺术”“特色传承”“特色工艺”“乡下人家”“海韵传情”“莆风籁音”八个版块构成子题单元。把孩子们从活色生香的特色点心食品中,从南腔北调的艺术情怀中,从美好故乡深深爱恋中引进一个比自我更大的世界。

二、指向自主发展的第二课堂“课程群”开发

每个学生在成长中的不同阶段都会产生不同兴趣,都是多元的,第二课堂的开设满足了不同兴趣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学生的成长打开多元成长的通道,努力达成“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3]。我们将传统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进行整合,设计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群”,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课程”为轴线,对应开设语言类、书画类、表达类、健体类、创新类、益智类、音韵类七大类课程群,共设48个小项目,每周五下午全校学生走班上课。在“课程群”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课程前期、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阶段。

课程前期为实现教育目标做好充分准备。首先是教师与课程教材方面的准备。学校组织每个项目负责老师分析学生学情特点,部分课程在国家课程基础上拓展,如音韵类下设项目音乐兴趣班、绘画兴趣班。部分课程引进第三方专家团队进行教学,以改编修订的方式,将第三课程修订成适用学校学生的教材,如创新类、益智类课程下设部分项目创客兴趣班、象棋兴趣班等。另外一部分课程组织项目负责老师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进行编写,可以引用,可以参考,旨在提升教材的有效性。

其次是学生的选课方面,以三种方式帮学生选课。一是通过公开网站、班级公布栏等多种方式公开课程项目,方便清楚自己兴趣的学生直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二是举办相关的课程知识讲座,向学生介绍大课程下小项目的特色,为那些对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相对模糊的学生提供选课参考;三是开展期初课程体验公开课,每个学年开学第一、二两周,各个项目负责老师对家长和学生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发展提供更为准确的通道。

课程实施将学生自主发展做得扎实。课前有准备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有充分的认识,体现价值导向,打破学科、知识、社会边界。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两个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一是“课中有记录”。在选择课程之后,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特长成长规划。每上一节课,教师与学生都做好学习记录,避免课程流于形式,也避免学生边学边丢。二是“课程重发展”。由于每位学生都是自己选择课程,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适当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多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兴趣在学生的身上落地生根,确保每位学生在小学毕业都有一项特长。

课程评价方式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学校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以展览、展示、表演为主要方式,每学期开设一次全校性大型展示活动,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表现的机会。如针对语言类课程开展“阳光主持人”“阳光播音员”“阳光故事家”“诗词大赛”等;针对“益智类”“创新类”课程,以校园科技节为展示大平台,开设“启智奖”“创意奖”“创新奖”三个奖项,让每一位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都有一个获奖的机会。通过不同方式的展示,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进行综合性评价,进一步唤醒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体现价值导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指向学生社会参与的“活动类”课程开发

学生社会参与的附着点主要在三个地方:校园、家庭、社会。打破学科、知识、社会边界是提升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关键。学校以“我们的节日”为支点,发挥德育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构建“活动类”课程。分低、中、高年级设置课程,每个学段分别由两个传统节日、两个特定意义的节日、两个地方特色节日组成。每个节日分“探源寻本”“实践传承”“研学拓展”三个版块具体实施,从认识到体验到内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节日丰厚的内涵教育意义根植于学生的心间,也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中国的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寓意深刻又耐人寻味的故事,或礼仪,或情义,或奋发向上,或报效祖国。“探源寻本”深入了解華夏文化,从故事、起源中获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树立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调动各学科及课外累积的知识,融于生活中感知文化、学习文化。如地方特色节日“做大岁”,明朝时期倭寇入侵莆田地区,到处烧杀掠夺,直到正月初一才被戚家军打败,由于莆田人家家避难在外,没法过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将“做大岁”编入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探源寻本”中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实践传承”使学生的参与由校园转向家庭、社会,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校内融入社会,让每个学生和家庭成员一起过传统节日,感受传统节日与地方特色的有机融合。如传统节日之元宵节,针对特色节日特色,自己动手做灯谜,做汤圆,结合地方特色参与“游灯”活动。 如特定意义节日之三八节,在“实践传承”版块中,引导学生为妈妈、奶奶、外婆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用真情、行动回报母亲,不但加深了亲子关系,而且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学会回报。

在“研学拓展”这一版块中,要求学生设计与节日相关的研学课题。如设计五一节的研学拓展,举办“劳模采访”“劳动模范我来当”等主题活动。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参与,定策略,找伙伴,解难题,在实践中学,将各种能力迁移应用于研学拓展中,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学生通过三个版块的学习实践,不但获得了文化知识,而且提升了人文情怀和实践能力。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三大方面,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4]。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以这三个方面作为目标价值,从学科出发,从学情出发,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体验统一起来,才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3]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4]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课程群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