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倩
摘 要:现代社会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使德育有效性提升,家长在德育中扮演的角色也愈加重要。家长与学校合作的德育模式,是未来德育的发展趋势。基于此,对挖掘家长资源,促进家校共育展开讨论,为家校共育提供策略,以期为我国德育模式改变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育;家校共育;家长教育资源
家长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德育的责任以及义务。我国现阶段德育制度中,承担德育任务的主体是学校,家长在德育中的重要性尽管是社会共识,但在德育中的应用较为有限[1]。家校共育的德育模式,能够有效改善现状,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增强家长资源的系统性
1.建立家长资源系统
家长资源的丰富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实际上也是极为分散、且难以集中的[2]。这与现代社会的包容性、高效率性存在着直接的联系。社会包容性指的是当代社会对各种职业的包容性。众所周知,现代各种新兴职业的开发,丰富了社会内涵,使社会多元化发展。同时在社会个体扮演家长角色时,其所能起到的德育作用也较为不同,因此对家长资源的应用是需要进行归纳综合的,使家长资源系统存在普遍、泛化的特征,存在有效的信息价值。高效率性则是指现代社会的工作高效。社会对效率的追求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各行各业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此外,高效也代表着工作任务的繁重,这也是社会中“九九六”的根源问题。所以,家长资源的有效应用需要综合闲暇时间点,家长资源系统需要强调此类关键因素。根据上述两者条件,建立家长资源系统,学校作为资源的整合者,根据教学需求,对家长资源开发方案进行制订,对家长类型以及服务的课业方向等进行明确,并对其进行归档分类,建立极为规整的资源系统,从而帮助学校制订德育资源储备方案,进而为德育工作负责。
2.家长资源补充及意义
家长资源在某种意义上是无限的,因为德育是连续的,所以家长德育流动性较强,学生步入新的阶段,家长也会随之步入该阶段,因此德育的应用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同时,需要校方对家长资源做合理的评估,确认高效资源和低效资源,并将评估结果加入家长资源档案,由此使家长资源的应用更具针对性。
二、家长资源与德育课程教学的融合途径
家长资源是教育资源中较为特殊的,其具有专业性较强、种类多样的特点,对课程的优化作用较强[3]。在家长参与德育的过程中,能够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能够在理论基础上增强课程领域的实际应用,促进课程全面性增强。家长在德育中的角色,可以为课程资源提供者、实践活动指导者以及助教等。在此教育资源得到丰富的基础上,使课程建设得到推动,进而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1.德育教学課程中的家长资源融合
日常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在促进家校共育的德育模式策略上需要建立以教师为教学任务主体,家长为德育课程的教学辅助者,从而完成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与学校之外信息的有效交互,使课程的全面性增强,促进学校德育完成社会化延伸。比如在完成百分数利息的数学课程教学任务后,老师可以邀请熟悉此类工作内容的家长,如会计等,对利息税展开讲解,使学生明确国家政策中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意义,以及现代贷款中超过多少利息为高利贷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知识得到深化的基础上,明确国家政策的温暖。同时,对社会中的网贷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尽管其年纪尚小,但树立正确的理财理念是为学生步入大学做铺垫。
2.校本课程中的家长资源融合
校本课程是学校制订的教材课程,在进行制订的过程中,一般注重与学校的关联性,如学校本地文化、特色等。校本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较为重要,是学生学习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针对家长资源进行的校本课程教学方式相对较为不同。该方式具体为,在学校合理进行教学资质的评估后,实施以家长作为教学活动主体,而老师作为教学辅助的教学模式,使家长在德育活动中的角色重要性增强,从而彰显家校共育的理念。譬如,校本课程中有当地民歌的内容,民歌在各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如果没有正确使用发音技巧,可能会使学生的学习较为无效、文化传承断代,因此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学校对家长中较为熟悉民俗文化的人员进行召集,对学生的民歌训练以及学习等进行指导。需要注意的是,此类专业性较强的学习内容需要相关教学人员出具证书,确保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实际教学作用。作者校区常州,可以制订富有常州特色的校本课程,比如常州吟咏、刻纸等文化遗产学习,因文化遗产师资人员匮乏、传承艰难的问题,此类文化遗产的学习常常会步入窘境。但因本土优势、爱好者众,学校就可以选择具有此类爱好的家长展开教学活动。在以家长德育资源为校本课程教学任务主体的教学模式中,在教学资源匮乏但本土文化需要发扬的现状下,其不仅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继承,更使学生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使校本课程的地方文化魅力得到展现。
三、家校融合活动展开
1.家校融合亲子活动
本文的主旨在于家校融合共育学子,因此家校联合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亲子活动的策划中,首先其应有一定的意义,这是亲子活动的主要目的,可以是传统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现代社会中,对传统民族精神的重视程度愈低,社会矛盾便会愈发激烈,为了实现美好的期望,使社会矛盾平息,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知礼守法,是德育工作者永远的共同理想。亲子活动的德育目标是整体活动的主旨,而活动的推动依赖于家校双方共同的努力。在开展亲子活动中,注重仪式感,能够使学生重视活动意义,从而使得德育效果得到增强。
现代社会生活中,丰富生活内容,明确自我成长阶段性,是德育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个人对自我德育的方向是不统一的,但在德育活动中明确阶段却是所有人都应该做到的。在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的各个阶段中,对不同阶段的自我定位也会各有不同,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成长,在逐渐与成年人靠近。因此,加深学生的自我定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升对自我的要求。而深化的策略是当前社会中较为热门的词汇:仪式感。仪式感能够带给人自尊感、满足感、责任感,在能够体会到被尊重的同时,明确自我在各个阶段中的目标。比如在入学典礼以及队员入队典礼以及毕业典礼上,要求学生及教师盛装出席,一起见证学生的成长。
2.家校融合社会实践活动
小学德育阶段中,对学生的德育应该多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现代小学德育中,课程学习所需要花费的时间较短,因此闲暇时间较多,所以开展实践活动较为便利。在家校融合的方式下,社会实践也能够保证学生安全,使学生更有引导性地进行实践活动。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保持中正的態度,不讨论存在一定偏向的理念,且在学生出现此类理念时,不要急着下结论,需要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寻找理论的支撑。在现代德育中,存在的实践活动往往只是为了放松家长、学生身心,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几近于无,然而社会,包括家长及老师都对德育制度进行批判的现象,是德育的错,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并非是德育制度的错。制度能够决定的,仅是范围以内不能做什么。进行社会实践需要各方保持中立的原则,明晰活动主题,比如以下进行的德育实践活动。
譬如,学生关注的网上动态,网络中的一则新闻:出租车司机半夜载客,客人因醉酒在车上昏迷不醒,司机到达目的地时叫客人,但客人已经昏睡不醒,司机将客人拖至路边。第二天一早,该客人去世。学生问老师,老师说现代社会人心不古。学生询问家长,家长说客人自作自受。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出租车主是主要的针对目标。家长中如果有出租车司机,可以使其当实践活动辅助人员,组织学生走访车主,在对车主的走访中,收集资料,完成后将资料汇总。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结论总结,比如只针对其中存在的数据以及统一的诉求。在完成本段实践中,学生发现,从业经验丰富的出租车司机多数都能看出乘客状态,对醉酒乘客不停车;而从业时间较短的车主,往往会将乘客拉至目的地,多数乘客都能完成下车动作,少数不能行动的出租车司机会将其背送至路边,完成支付后待其走远再离开,如发现乘客又睡去,便会打急救电话,经由几次警察询问后,待警察进场离去。当询问到为什么不等待乘客醒来或在车上直接报警时,出租车主有人说怕麻烦,多数人解释说警察会让车主直接将人送去车管所,但车管所与市区相距较远,且耗费时间,多数出租车司机都会在此中犯难。从中便可以对出租车司机的态度进行探寻,学生做总结时需要有普遍性原则,比如乘客多数是男性、青少年居多等。
四、构建体验式德育教学模式
1.体验式德育教学模式创建途径
体验式教学是当前德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方式,其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让学生放下课本,让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沟通把抽象难懂、不容易消化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并且让学生学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去认识和创造更好的文化内涵。该环节中,教师可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情感的充分融合。
2.体验式德育教学模式创建案例分析
体验式德育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譬如,在教学中,《心理健康》和《滴水沧海,心怀感恩》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规范化地进行体验式教学情境设计,可以增进学生与家长、老师、朋友之间的感情。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可在学校开设亲子体验式课堂环境,邀请家长参与体验式德育教学实践,然后在公众环境下,由学生自主为父母做一道菜,或洗一次脚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悟;使学生真正理解感恩的内涵。同时,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动漫、电视情节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通过cosplay的方式提升德育教学效果。如开展爱国教育中,可进行《晏子使楚》的现场模拟,由学生分别扮演晏子、楚王等角色,并在教师引导中使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如何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件中指出该理念是经常性教育的重要支撑,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强调该理念的应用,使学生养成持续学习的能力,是未来学生的教育方向。挖掘家长资源,促进家校德育也是该理念结合实际的一种方式,能够为学生未来推动社会发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晓晓.义教家长进校园,谱写家校共育新篇章:浅谈如何充分利用义教家长促进共育[J].科学咨询(德育教育科研),2019(1):44-45.
[2]王淑芳.新形势下家校共育的实践探索[J].成才之路,2019,596(4):30.
[3]周新民.共生融合 绽放精彩:家校共育的实践与思考[J].好家长,2017(77):24-26.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