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SWOT分析

2019-02-14 02:31易诚王晶龙九妹
大学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环境影响评价SWOT分析

易诚 王晶 龙九妹

[摘 要]根据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发展需要及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的特点,通过对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在线开放课程进行SWOT分析,得出以知名环评教授为顾问,市、县环保局相关领导作指导,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撰写和项目评审的专家为教师,以环评工作流程为导向,以环评工作内容为模块,建立集模块、案例、视频为一体,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建设好环境影响评价在线开放课程。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建设;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1-0040-03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发展的需要,在线开放课程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自2012 年以来很多国家都加快推动MOOC平台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应用,中国也不例外[1]。如何利用所拥有的资源做好在线开放课程,是值得每一位有教育情怀的教师重视考虑的事情。SWOT 分析法又称为道斯矩阵分析法,主要是对研究对象内部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以及外部的机遇(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 这四个方面因素进行分析,以制定合适的策略和规划。本文根据笔者多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评审专家的经验,运用SWOT分析方法探讨如何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在线开放课程。

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特点

从图1可以看出,环境影响评价是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对环境工程技术污染处理效果的评价,是环境工程技术的基础与评判依据,在环境工程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3]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4]。

其一,多学科交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因实际工作的需要,所学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涉及理学、法学、管理学、生态学、气象学、工程学、流体力学、地质学、计算机等多个基础学科领域。课程内容也非常丰富,包括法律法规、标准导则,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土壤、生态等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污染防治与规划,案例分析及环评报告编制等[5]。

其二,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以法律法规、标准导则、技术方法、工程分析、数学模型推导、预测与评价方法、报告编制方法等为基础,关联的理论知识非常深而广,就需要学生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全面深入地拓展知识面。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求将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工程学及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融合到一起构建环境影响评价知识体系,通过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学习与工作能力。

其三,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及应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导则、技术方法、案例分析等更新很快,全国的《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教材每年及时更新,如《环境保护法》2015年起正式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修订后于2016年9月1日开始实施,2011年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2016年进行修订,2015年修改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2018年又进行了修订。

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在线开放课程政策有利于课程建设

在线开放课程因教学设计符合在线课程的运行规律,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在线教学,实现从传授知识到能力培养的转变;强调在线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实现“大规模共享”与“校内混合式教学”;教师积极参与在線课程的运行,具有线上与线下互动等优势,受到国家与学校的推崇。目前,有关高校和机构自主建成10 余个国内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爱课程网已居国际国内领先行列, 实践形式丰富多元的MOOCs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6]。到2017年底,全国共有460余所高校建设了3200余门慕课并上线运行,有5500 万人次的高校学生或社会学习者选学在线课程。2018年1月15日,国家遴选出首批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90门。其中,本科468门,占95.5%;有344门课程主要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流大学所建设,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总数的70.2%;高职22门[7],只占在线开放课程总数的4.5%。

2.环境影响评价产业发展有利于课程建设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于1969 年由美国首先提出,我国1973 年引入环境影响评价,1979 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8],1998 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2003 年《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施行。《环境保护影响评价法》的施行,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也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逐步完善的标志[9]。环境影响评价是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技术基础,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基础,并持有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资质,且要在具有资质的环评机构任职。同时,持续的环保风暴使环评产业供不应求,这就促进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建设的发展。

(二)劣势( weakness)分析

崔红等[10]认为在慕课课程建设的SWOT量化分析的劣势因素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师生交流不畅。

1.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需要

我国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很难彻底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教学需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word的编辑与排版、工具软件的使用、数学模型的选择与应用、环境监测与预测、环境保护措施与环保工程等相关的非常综合的、专业的知识技能,单一的课堂教学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工具使用、实际的案例线上线下交流及充分的实践锻炼,是上好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满足学生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能需要的最好途径。目前,教育部正在推行的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建设,是解决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问题的最好途径,但课程运营即师生沟通过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

2.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及政策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想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学生或社会人员,很难找到一门合适的课程。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教师如果没有实操或评审经验很难胜任其教学工作,有环评经验的教师又忙于做环评、评环评。二是名校教师不会选择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作为研究重点。三是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倍受青睐,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网校课程只是被用来应对考试。

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质量标准、排放标准等作基础,具有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战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评审的经验,才能更好地把握环境影响评价的政策、法规及技术要求。尤其是在环境产业政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对环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出合格的环评人才,必须有本领过硬的师资队伍。

(三)机遇( opportunity)分析

崔红等[10]认为在慕课课程建设的SWOT量化分析的机会因素中, 首要的影响因素是国家政策扶持。根据教育部的安排,到2020年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1000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而带动1 万门慕课和5000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在线运行[7]。

目前,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官方平台查询可知,我国现有环境影响评价机构927家,其中乙级资质743家,甲级资质184家。湖南省现有环境影响评价机构35家,其中,乙级资质30家、甲级资质5家,长沙28家、株洲2家,岳阳、郴州、娄底、益阳、湘潭各1家。全国现有注册环评工程师11703人,其中湖南有450人。根据以上分析,市场需要大量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国家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给予大力扶持,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在线开放课程的最佳机遇。

(四)威胁( threat)分析

崔红等[10]认为在慕课课程建设SWOT量化分析的威胁因素中, 首要的影响因素是慕课资金有限,其次是师生存在认识误区。

1.足额的经费支持是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保障

在线开放课程需要较多的慕课视频来支撑,需要较多的素材、场景等资源,再加上现场录制,以及后期的制作、上线、维护,都需要较多的经费支持,教师个人是难以完成的。

2.领导重视是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基础

参加湖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培训班学习,让我们意识到我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存在很多不足。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必定需要领导重视:首先,教务处要就如何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标准等提出设想与要求。其次,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如将经费支助力度、优先支持课程等在全校布局,保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有教育情怀是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前提

教育情怀包含很丰富的内容,对在线开放课程而言,至少应该有教学的情怀、创新的情怀、敬业的情怀。课程建设者要充分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教学优势,点燃学生追求知识的心灯,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引导他们学会创新,为他们指点迷津,把教育看成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责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需要面临诸多挑战,只有有教育情怀的人才能够坚持下来。

三、环境影响评价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

目前,受我校师范类专业的影响[11],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中男生人数相对较少,女生相对较多,学生就业很难进入环境工程技术领域。除了考研以外,环境工程专业就业主要以环境监测为主。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女生工作细致的优势,将有利于提升本专业女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一)组建强大的教师阵容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的需要,一是需要政策性强、能够敏锐把握环境政策变化的成员,一般为政府机关里长期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与审批工作的领导或工作人员。二是需要有丰富的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编辑经验的成员,可以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编辑人员或是注册环评工程师。三是需要具有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材料评审能力的成员,一般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材料评审专家或注册环评工程师。四是需要具有较好理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任课教师。笔者自2009年以来,先后主持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评估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00余项,在衡阳市、衡阳县环保局参加环评项目评审200余项,一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同时邀请衡阳市县环保局相关领导、环评评审专家、省内知名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技术人员及校内环境影响评价相关任课教师组成强大的教师团队,从政策、技术、方法等方面全方位把关,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

(二)实施模块化教学

为保证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知识,重构课程教学体系,以环境影响评价流程为导向,分为项目洽谈、现场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评文件的编制、上会评审及资料修改、竣工验收等模块实施教学。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包括环境影响识别、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方案分析评述与建议等内容。生态型环境影响评价等重点内容实施案例教学与翻转课堂。课程开设有52个理论课时,8个实验课时,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实训1周,拟针对50个知识点录制微课视频,满足线下学习要求。

(三)建立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的实践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安排愿意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学生直接在环评企业上岗,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兴趣群,由专业教师指导,已从事环评工作的学生参加并提供实际环评案例,与指导老师一起指导在校学生编制环评报告,建立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在校学生环境影响评价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以最新版的《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考试教材为主要参考,紧跟环境产业政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充分利用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考试网络培训课程视频,突破课程教学重难点;以生态环境部官网、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统计网、环评爱好者网、环保之家、环保在线等网络资源,以及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考试网络资源,补充更新教学资源。

总之,根据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特点及课程SWOT分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将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入现代教学当中,是对教师的必然要求。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环境影响评价素养,还要因势利导地利用现有国家政策优势,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满足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的需要。课程建设除了需要有教育情怀外,还需要专业行业的认可,以及相关领导的支持及经费的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贾成净.我国高等学校开展MOOC的SWOT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4):104-105.

[2] 徐雅琦,陈倩倩,罗月颖.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8(4):120-121.

[3] 朱世云,林春绵.环境影响评价[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4] 牟艳军.“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56-58.

[5] 章丽萍,何绪文,张春晖,等.案例法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中的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3(5):67-68.

[6] 赵宏,郑勤华,陈丽.中国MOOCs建设与发展研究:现状与反思[J].中国远程教育,2017(11):55-62+80.

[7] 樊未晨.教育部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N].中国青年报,2018-01-16(005).

[8] 王亚男.中国环评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展望[J].中国环境管理,2015(2):12-16.

[9] 陈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224-225.

[10] 崔红,董继刚,尚健.我國高校慕课课程建设的SWOT量化分析[J].继续教育,2017(3):24-26.

[11] 易诚,龙九妹.地方师范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144-148.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在线开放课程环境影响评价SWOT分析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互联网+时代以项目引导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山西省低热值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工艺技术路线探讨
基于CRP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