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中医院,福建 宁德 352000)
闽东地区畲药资源丰富,闾山竹作为一种畲族常用药,在闽东畲族地区广泛使用,被作为治疗风湿病痛的良药。然而该名称未见于历代本草著作,也无现代文献报道。所以,为揭示闾山竹名称来源,本文对其进行了名称考证,进一步明确闾山竹的名称来源。通过原植物形态鉴别出闾山竹为百合科万寿竹属的万寿竹(Disporumcantoniense(Lour.) Merr.)。通过性状、显微鉴别,进一步得到证实,该结果为闾山竹的正确鉴别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闾山竹后续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福安畲药闾山竹,闾山竹之名只在闽东地区盛行,在其他地区鲜为人知。有学者认为其名称富有神话色彩,与道教神仙之—“闾山圣母”(“救产护胎佑民”的女神)有关[1]。畲药闾山竹在闽东地区主要作为治疗风湿病痛的良药,其具有祛风湿、舒筋活血的功效,闾山竹除了用于治疗疾病,在福安及其周边地区农村被广泛应用于药膳,许多民众的房前屋后皆有种植。
笔者走访闽东地区时,发现同“闾山竹”一样以“闾山”命名的还有“闾山派”,闾山派盛行于闽东,而闾山竹又是闽东地区常用药,因此笔者猜想两者是否存在相关性。由于笔者在找寻资料过程中并未找到闾山竹的名称来源的相关记载,因此笔者决定从闾山派入手,查阅闾山派相关资料如下。
相传闾山派发源于闽江之底的神秘世界——闾山[2]。闾山派,又名闾山道、闾山教,闾山派盛行于福建、广东、浙江、江西、江苏、湖南等地,主要以福建为中心[2]。其作为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道教的重要流派,主要是源于魏晋南北朝许逊祖师的净明忠孝道,盛行于唐宋[3],以供奉闾山九郎、蒙山七郎、赵候三郎、张赵二郎等为法神,又被称道教闾山派[4]。
闾山派的文化主体内涵是:斩妖除害、施医治病、抗旱祈雨,护妇保婴[5]。其与民众“生、老、病、死”的人生大小事具有密切的联系[6]。《说文》里解释“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7]随着道教信仰与巫术结合进一步密切,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道派,闾山派的巫术色彩也变得十分浓厚,被白玉蟾视为“巫教”[8]。
关于闾山派的祖师许逊,据《新建县志》记载,许真君逊,字敬之,汝南人,父肃避地南昌,因家焉,少好道,从大洞君吴猛,传三清法要。晋太康初,为旌阳令,施济利物,寻弃官,谒女真谌母于丹阳黄堂,授以仙诀[8]。闾山派所信奉的神明,如陈靖姑、陈守元、林九娘、张慈观、刘武秀等都是拜以许真君为祖师的闾山派的主要门徒[10]。闾山派虽源于净明忠孝道,但两者又存在差异,净明忠孝道以道德伦理教化为主,而闾山派则以符咒法术为主[11]。闾山派之所以盛行于赣闽粤地区,是因为赣闽粤自古以来就是畲瑶等族群聚居的区域[12],此区域的畲瑶先民系古越族后裔,而古越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巫的传统[13]。古越族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信鬼神,好淫祀”[6]。尽管自汉代以后,古越族的国家相继被灭,但这一崇巫传统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融合了汉族的道教法术,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闾山派[11]。作为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之一,道教闾山派与畲族崇巫传统相得益彰[5]。闾山派与畲族巫术相长相生,而后发展为巫法[14],闽东地区的畲族人都信奉闾山派,故闾山派与畲族巫医又存在关联性。
笔者在实地走访闽东地区畲族聚集区的闾山派巫医,听闻闾山派巫医的讲述,得知由于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的影响,闽东地区的畲族人民长期受到风湿疾病的困扰,畲族人民观念中还是较为传统,遇上疾病就巫医救治。闾山派巫医发现一种形似竹子的植物具有治疗风湿病痛的功效,只要是遇上风湿病痛都会用到该植物进行治疗,因其功效显著,后受到广泛使用,因其形似竹子,故将其命名为“闾山竹”。
综上所述,关于闾山竹的名称的相关文献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我们的实地考察中发现了闾山竹名称与闾山派巫医确实有关联。
植物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 m以上。全株无毛,叶无柄,互生;叶片纸质,椭圆形,有时为条状披针形、卵状椭圆形,先端钝尖,先端渐尖至长渐尖,两面均光滑无毛,叶脉3条,将其叶片四等分。根状茎粗壮,横出,质地坚硬,呈结节状,簇生多数马尾状须根(见图1);茎高1 m左右,直径约1.5 cm,上部有较多的叉状分枝。花期4-5月。
图1 闾山竹植物形态
花的形态特征:花紫色(见图2-1),伞形花序,1~4朵腋生,着生在与上部叶对生的短枝顶端;花被片斜出,倒披针形,6枚(见图2-2、2-3),长3 cm,宽5 mm,先端尖,边缘有乳头状突起,基部收狭成约2 mm的距;雄蕊内藏,有6枚(见图2-6、2-7);花药大,长约3 mm;花柱细长,略高于雄蕊(见图2-4),柱头3裂(见图2-5);子房上位,长约3 mm,3室(见图2-8)。花期4-5月。
1.花;2.花被片正面观;3.花被片背面观;4.雄蕊与雌蕊;5.雌蕊;6.雄蕊正面观;7.雄蕊背面观;8.子房横切面观
图2闾山竹形态解剖
通过以上闾山竹植物形态特征以及花的形态特征,可以判断出闾山竹为百合科万寿竹属的万寿竹(Disporumcantoniense(Lour.) Merr.)。
闾山竹的根状茎为药用,药材根,偶见残留茎基;质坚韧,断面呈黄白色,纤维性,密布红棕色。根茎呈柱状,表面棕褐色,根茎上有节,节密集,节上着生多数细小点。根呈细长圆柱形,多数弯曲,长可达20 cm以上,直径0.1~0.4 cm,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有显著的细纵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较广,呈黄白色,中央有明显的黄色木心,木部较小,呈棕色,圆形,偶见皮部断裂,露出木部,断面具粉性。嚼之有黏性,气微,味淡。见图3 。
2.3.1 闾山竹根横切面构造特征 表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细胞,呈类方形;皮层发达,宽广,薄壁细胞多达20列,细胞多呈类圆形,个较大,有的含有淀粉粒;内皮层环状,细胞呈类方形径向延长,细胞壁明显增厚木质化;维管束为辐射型,韧皮部狭窄,韧皮部束15~19个,直径10~120 μm,由大到小径向排列,或近中心连接成“V”型;木质部束间微木化细胞将木质部连接成环,且管壁不甚厚,管腔多边形;髓部薄壁细胞木化,细胞较小,呈多角形或近圆形(见图4)。
图3 闾山竹药材
1.表皮;2.皮层;3.内皮层;4.韧皮部;5.木质部;6.髓部
图4闾山竹根横切面构造
2.3.2 闾山竹地下根茎横切面构造特征 表皮为一列类方形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见图5B-1);皮层宽广,薄壁细胞(见图5B-2)通常含有淀粉粒(见图5B-3);中柱宽广,中柱鞘环状,中柱鞘细胞,细胞壁木化加厚;外韧型维管束散生,向中心逐渐减少,木质部纤维发达,韧皮部纤维较少。
A:1.表皮;2.皮层;3.内皮层;4.中柱鞘;5.韧皮部;6.木质部 B:1.内皮层细胞;2.薄壁细胞;3.淀粉粒;4.中柱鞘细胞
图5闾山竹地下根茎横切面构造(A)及局部放大(B)
2.3.3 闾山竹药材粉末显微构造特征 粉末为浅黄棕色。淀粉粒众多,都为单粒,类锥形,偶见类方形,直径20~37 μm,脐点为点状、X状、弧状,层纹明显(见图6-1);薄壁细胞易见,薄壁细胞内含大量淀粉粒(见图6-2);纤维易见,木质不明显,长100~224 μm(见图6-3);鳞叶碎片,单个散在(见图6-4);导管多见梯纹、螺纹、具缘纹孔导管,具缘纹孔导管直径较大,纹孔密集(见图6-5)。
1.淀粉粒;2.薄壁组织;3.木化纤维;4.鳞叶组织;5.导管
图6闾山竹药材粉末显微特征
通过对闾山竹的名称考证,证实闾山竹的名称由来与闾山派有关。闾山教的巫医在治疗风湿病时,常用到闾山竹,由于其功效显著且外观似竹,故称之为闾山竹,该名称只在闽东地区盛行。
笔者通过对闾山竹植物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其形态特征为: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叶无柄,互生;叶片纸质,椭圆形,两面均光滑无毛,叶脉3条,根状茎粗壮,横出,呈结节状,簇生多数马尾状须根;花紫色伞形花序,1~4朵腋生,花被片斜出,倒披针形,6枚,雄蕊6枚,花药大,花柱细长,柱头3,子房3室。通过以上特征证实闾山竹就是百合科万寿竹属万寿竹(Disporumcantoniense(Lour.) Merr.)。通过药材性状鉴别以及显微鉴别进一步完善其生药鉴定研究,药材性状特征为,根茎呈柱状,表面棕褐色,有节,节上着生多数细根,偶见残留茎基,断面呈黄白色,纤维性,密布红棕色小点;根呈细长圆柱形,多数弯曲,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有细纵皱纹,断面皮部较广,呈黄白色,中央有明显的黄色木心,呈棕色,呈圆形,断面具粉性。闾山竹显微鉴别特征:根横切面构造特征:表皮细胞类方形,皮层发达,薄壁细胞多达20列,呈类圆形,有的含有淀粉粒,内皮层环状,维管束为辐射型,韧皮部束15~19个,木质部束间微木化细胞将木质部连接成环,髓部薄壁细胞木化,细胞较小,呈多角形或近圆形;地下根茎横切面构造特征:表皮为一列类方形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皮层较窄,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中柱鞘纤维环状,外韧型维管束散生,向中心逐渐减少,木质部纤维发达,韧皮部纤维较少;药材粉末显微构造特征:粉末为浅黄棕色,淀粉粒众多,都为单粒,类锥形,脐点为点状、X状、弧状,层纹明显,薄壁细胞内含大量淀粉粒,纤维易见,木质不明显,鳞叶碎片,单个散在,导管多见梯纹、螺纹、具缘纹孔导管。
闾山竹在闽东地区虽使用广泛,但对于其生药学研究较少,仅王玉华等人[1]做过闾山竹相关探讨,他们认为闽东畲药闾山竹与黄精的药材基源种属十分相似,认为闾山竹是黄精植物种群中的一个亚种,或称品种[1]。笔者认为该学者单从植物形态相似性来推断闾山竹为黄精种群中的一个亚种,是不够深入的。本文从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分类学角度探讨其属种,并从中药鉴定学方面进行验证,证实其原植物为万寿竹属的万寿竹。
闾山竹就是百合科万寿竹属的万寿竹,对于万寿竹在中国植物志中的记载有,万寿竹来源于百合科,入药部位为根状茎,其具有益气补肾、润肺止咳的功效[15]。在闽东地区,万寿竹作为一种特色的畲族民间草药,畲族人民常把万寿竹作为治疗风湿病痛的良药,其功效在与其他工具书所记载的并不相同。有研究表明,万寿竹根茎中的有效成分黄酮类成分具有抗风湿作用[16],万寿竹根提取物具有很强的镇咳作用[17],由此可见,闽东畲族人民将闾山竹用于抗风湿以及治疗风湿痛、发炎和咳嗽等,可能是个很好线索,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开发新药源的前景值得期待。
陈顺芝[18]描述过万寿竹的形态特征,其结果与笔者实验结果较为一致。潘毅等人[19]做过白薇与万寿竹的鉴别中有涉及万寿竹的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的描述,其药材性状与本实验的闾山竹药材特性基本一致,但其描述的根茎横切片显微结构特征中提及的石细胞环带以及药材粉末中存在石细胞,笔者的实验中并未发现与其一致的特征,笔者猜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植物生长的年限差异造成,有待验证。
通过查阅文献[18-19],笔者发现有学者将万寿竹作为白薇、太子参等药材的伪品进行鉴定。因为其形态的相似性,在中药销售市场中,不排除不良商贩将万寿竹作为白薇、太子参伪品在市场上流通销售的可能性。因此全面掌握闾山竹药材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对中药质量把控、规范中药市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