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心鋆 丁福兴
本文拟运用PEST(分别指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因素)分析框架,对苏州市公共交通立体化发展的外部条件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提出初步的改进建议。
苏州市大力发展立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可谓正当其时,得到了从上到下的一系列政策性鼓励与扶持。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历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确立了加快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大政方针。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见表1),对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保障能力、补助机制和行业创新改革等内容提出了明确规范和具体改进要求。
表1 国家发展公共交通的相关政策
苏州市将公共交通发展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致力打造路轨衔接、快慢相宜、多元立体的“苏式公交”特色。市区内设立了公交专用道、专用信号灯、港湾式公交站;在常规公交线路的基础上,开辟了社区巴士、快速路线、夜间线路、旅游线路和高峰线路等,提供不同需求的服务;建立交通枢纽,无缝对接轨道交通和常规交通。
为了鼓励公交出行,苏州市的公共交通票价较为低廉,并出台了较多的优惠乘车政策,例如爱心卡、月票卡等,使“公交福利”覆盖到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
苏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领先,GDP 总量位居江苏省各地级市之首。在相继将吴县和吴江市撤县并区后,苏州市已经发展成为特大型城市。此外,苏州市还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开放型大都市,已经成为继深圳之后的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流动人口超过了150 万。如果考虑到其“人间天堂”的旅游魅力,游客数量更为客观。如此大体量的城市格局和人口基数,决定了公共交通的市场需求量也是巨大的。
图1 2015-2017 年苏州市公共交通客运量
图2 2015-2017 年苏州市公共交通工具投入量增长率
近3 年来,苏州公共交通的客运量稳步提升,如图1 所示。而政府为维持供需平衡,对公共交通工具的投入量也随之增多,如图2 所示。
苏州市是一座拥有25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名胜古迹、物质文化遗产多不胜数,因此保护古城环境、维持古城特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像新兴城市那样随意扩建道路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所以出行效率显得格外重要。相较于私家车而言,立体化公共交通体系的效率优越性不言而喻。
苏州市的文化底蕴深厚,市民乐于享受一种“精致的生活”,偏爱家庭的温馨与宁静而非闹市的喧嚣。所以,相对慢节奏的公共交通工具更加契合他们的生活方式。而近年来国家提倡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得绿色出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公共交通能够满足公众既要出行又追求低碳环保的双重需求,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因而成为绿色出行的首选。
立体化公共交通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一系列核心技术的支撑。当今中国号称“基建狂魔”,以盾构机为代表的一系列土建利器和相关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使得轨道交通建设毫无技术瓶颈可言。苏州的地铁规划已达到了10 条线路,直接与昆山、上海地铁对接。
“智慧城市”建设则为公共交通体系平添了许多魅力,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公共交通似乎变得更加轻盈起来。市民可以实时查询公交地铁等车辆动态、线路及换乘信息;公交企业根据信息大数据可以分析市场占有率和使用情况,而后改善运营策略;政府和行业监管平台则可以有效地进行监管和预测,并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
而移动支付技术的渗入,使公共交通对年轻人群也产生了相当的吸引力。与支付宝及微信支付合作的电子乘车卡比以前的公交卡更为便捷,也更加符合当今人们的支付习惯,产生更佳的用户体验。
苏州市公共交通的立体化发展之路面临许多契机,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与改进。
合理运用TOD 模式。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城市的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是相互作用的,双方共同决定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所以土地开发和公共交通规划必须紧密结合起来。苏州市运用TOD 模式,以公交站点、轨道交通为中心,在周边建立新的生活圈,有利于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充分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发展。同时,真正落实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做到了规划用地优先,实现我国城市交通系统的良性发展。
加强P+R 停车场建设。P+R 停车场,即驻车换乘停车场。在苏州市的外围城区建立P+R 停车场,以便使用私家车的公众选择绿色的公共交通出行,提高公众的出行效率。同时能够有效截流外部交通,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另外,P+R 停车场的建设应该做到立体式与平行式相结合,构建多层停车库,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提高智能化水平。苏州市应该提高智能公交的科学性。发布最新线路调整信息和实时路况信息,精准定位到每一辆车,提高车辆准点率;利用智能化软件,对客流量时空分布和市民出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预测乘客的需求,提前进行线路调整精化、站点优化配置;通过智能分析法,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
规范政府职能。政府要关注民生,建立合理的票价机制,关注公众对公共交通的意愿,提供公众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政府应该完善监督职责体系,建立问题追究机制,真正做到对公共交通市场的监管;政府应该运用宏观调控,完善财政补贴在公共交通中的运用,做出符合社情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