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初探

2019-02-13 01:35朱云霞张红玲
关键词:教学改革互联网+互联网

朱云霞 张红玲

摘    要:“互联网+”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在推动信息化发展方面的优势,为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在信息资源丰富的互联网时代,学生的选择性较多,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吸引力下降。如何利用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以及互联网本身信息共享等特征,推进高校和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以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为主,打造丰富多彩的精品课程,是当下高校教学需要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2-0061-03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科技迅猛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引发了新的信息革命。近几年来,新兴的社交网络平台和各类APP客户端软件以更便捷、更直接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此前相比,互联网更进一步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视频会议、网络直播、手机支付、打车软件以及包括政府服务部门在内的客户端,都更为个性化、人性化,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理念。当下的互联网已不同于此前的互联网时代,而是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深度互联网时代。因此,马化腾在2014年提出“互联网+”的理念,并于2015年的“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的建议》,同年国内第一份《“互联网+”研究报告》也系统分析了“互联网+”的特征及意义,进一步推动了人们讨论“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的可能性。有学者认为,“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互联和信息能源的开发,“互联网+”的第一层含义是在线、连接、互联,把在线形成的活的数据连接起来,信息资源的价值才能得到有效释放[1]。在此背景下,信息资源的有效释放与共享,使得与年轻一代密切相关的教育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我们深切感受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面临严峻的挑战,学生不再拘泥于课堂,而是有了更多更自主的选择,比如学习外语不必再煞费苦心找外教,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连线国外的外语直播课程,在线学习;各类型的专业课也不再拘泥于课堂的传播与接受,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网络视频课。在此情形下,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而“互联网+”的信息化语境也为其提供了机遇。

一、“互联网+”对高校教学的冲击及启示

从教学方式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各大高校都引进了课堂多媒体教学的软硬件设备,教师也都会在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适当加入一些图片、视频等资料来增加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确实改变了“教材+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但是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偏重于知识讲授。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课堂上的“手机宝宝”被各种综艺节目、朋友圈、微新闻和抓人眼球的剧集吸引,很难专注于教师的授课。丰富的PPT不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学生也容易因为某个小问题忍不住刷手机进行拓展性搜索。此外,一些理论性课程,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即便是教师利用相对简洁的多媒体课件,辅助相关的图片与短视频来增强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认识,但课堂时间有限,概念比较多且难以理解,仅靠教师的讲解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学生也常常因忙于用手机拍PPT或者录制教师的讲解,而影响课堂接受的效果。

从整体上看,目前的高校课堂,学生注意力分散,课程学习热情不高。首先,告别高中时代高强度的紧张学习,加之缺乏管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薄弱,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会出现过度放松的情况;其次,学生学习热情也随着新奇的互联网的迅速崛起而有所消退,沉迷于各类网络游戏者大有人在,在课堂上抱着手机刷屏更是普遍现象。曾有报告显示,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十分高,在网时间明显超过以往的历史,有62.5%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超过5小时,25%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在3—5小时之间[2]。互联网时代,手机的功能日益丰富,各色软件层出不穷,商家也在费尽心思吸引年轻人的眼球。社交网络、手机游戏、视频软件、购物APP在充满独立自主气息的大学里,也是花样百出,学生的注意力时常被新奇的互联网所吸引。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会呈现出新的接受心理,即自认为教师所讲的知识可以在课下通过自己阅读教材或其他参考书籍补充即可,因而课堂上注意力分散,而课后又难以及时阅读,课前又不能自主预习,造成学习不系统、基础知识学习较弱、分析能力不足的现象,而一旦布置相关作业讨论,学生也非常依赖网络,资料查找多以在线搜索为主。所以,如何在以信息化语境为主导的“互联网+”时代,調整授课思路,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目的,也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障碍,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推进提供了基础,近几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整套信息技术的推进,“互联网+”也成为热议话题。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发,其中关于教育则提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意见:“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3]“在线课程”及“网络学习模式”的确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思维和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平台以及师生讨论的模式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中小学到高校,都在有意识地依靠互联网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也出现了许多新兴的教学探索方式,比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同时各个学校也在努力打造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增加知识传播与接受的多元性,从而促进学生选择多样化。

二、“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创新的路径

“互联网+”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在推动信息化发展层面的优势,将互联网信息与传统行业联结起来,而联结只是一个加法的形式,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联结。“互联网+教学”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平台,将互联网信息和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相结合,从而体现出更加鲜明的体验性、开放性和共享性。在此情形下需要考虑的是学生的需求,将学生转化为需求对象,同时转换教师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其中“创新”是关键性因素。同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也要注意到教育和教学的本质,技术只是手段,而目的依然是将知识进行最大范围、最好效果的传播,在“教”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循环。

有论者指出:“‘互联网+教育要想取得成果,就不能停留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缝缝补补,而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促进教育流程再造,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学校,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4]因此,要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教学”的思路推进传统教学变革,首先需要学校管理部门改变思路,积极推动教学设备更新,引进社会资源,共建“互联网+教学”的软硬件,培养教师对于移动教学平台和学习终端的操作能力,为教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提供基础条件。目前很多高校都以招标的形式引入社会上相关企业联合共建视频在线课程,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自2015年以来,教务部门积极引导推进网络在线课程建设,在学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慕课建设同时,引入有资质的拍摄公司及网络运营公司,建设校内慕课平台,为申请在线课程设计和拍摄的教师提供指导和拍摄服务,并举办校园微课大赛等活动。此外,在体验到网络在线课程带来的优越性之后,笔者所在的高校又推动了“智慧教室”的建设,打破传统教学中黑板+电脑(主要是用来播放PPT)+课桌椅的教学环境,以更为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式推进教学手段的变化,“智慧教室”变黑板为触摸式显示器,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网络资源利用,学生的座位也不再是排排坐,而是凸显了圆桌讨论式的形态,课堂教学被直接拍摄,且一些资源共享共建的部分高校可以实时参与或转播优质课程,或远程在线参与,实现了“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共享和多元。以此,学校层面的转变和推动,对于实现在线课程建设是极为重要的步骤,并且,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不仅使得本校学生获得丰富的课程资源,还为整个社会的长期学习提供了较好的课程库。目前,不少高校都还处于探索时期,但“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已然通过互联网信息共享影响到整个社会教学理念的转变。

学校引入相关的设备和资源,是高等学校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步骤,但作为授课主体的教师,同样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一言堂的教育思维,切身投入到这一场教学革命之中。目前,就全球语境而言,空前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学习资源涌现出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便利,“互联网+教学”的模式正渗透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之中,近期不少网络外教课程受到国内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外教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直接和国内的学生对话、指导、交流,多种多样的微课也正通过微信公众号、直播等形式在不同群体之中传播,而授课者部分是教师,另外则是某些领域的擅长者、爱好者。就高校教师而言,教书育人是根本,但同时也都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每位教师往往在某一方向研究深入,这就需要共建优质课程团队,发挥课程组每位教师的专业优势,寻求优化组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优质课程保存并共享,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有效地将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融合到自身的课程之中,有选择地运用新型的教学策略,打造精品课程库,课程库的资源可以涵盖课程相关的论文、教程、影视资源、图片素材、补充材料、题库等。可以想象,同一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讲授,首先是不同风格和形象的吸引力,其次是知识面的多元和深广,对学生的吸引力自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最后结合课堂学习和线上学习推动学生在课堂上以参与讨论式为主,线下以自发学习和自由支配学习为主,如此“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自主和多元的学习方式,还分解了教师的压力。就目前的在线课程建设而言,大多都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统计,并且能够较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并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参与在线讨论和回答在线问题的情况。如此,就将教师以往对学生学习的直接监管转变为间接监管,教师的职能不再是保姆式催促,而是在线讨论、留言、问答的个性化空间,这也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师生互动超越时空,摆脱时间与距离的限制,抵消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提问和讨论占用过多时间导致知识点无法系统讲授的问题。

就学生个体而言,良好的学习欲望会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学自由、民主的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大学生毕竟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年,自我调控能力和约束能力尚且不够,常常迷失在自由选择之中。“互联网+教学”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愈加丰富,但是不同的教学平台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教师也要适当予以引导,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者,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成为学生便捷的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景中的‘脚手架”[5]。同时也要提倡新的学习观念,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倡导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以新型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互联网+教学”的模式中教师在转变自己课程教育思维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辅助和激励,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首先,以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极为重要,教师除了发布在线讨论和测试题之外,还应该设定相关的预习目标和专题,上传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搜索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自觉学习,让学生针对不同的专题进行选择和发挥,使学生将知识进一步深化、拓展与运用,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其次,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以学习论坛、公众号平台等形式,以任务和目标为牵引力推动学生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相关的教学平台、社交平台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效果进行留言或评价,为教師了解学生提供参考,以改进教学方式。此外,在“互联网+教学”的背景下,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也要有所创新,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期末考核中的知识性试卷测验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并不完全,学生常常会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状况。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体系,依据大数据的统计,在考核标准中纳入小组讨论的贡献、相关作业的完成程度、相关知识的储备情况、调整成绩的比例和评价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能力的锻炼。

“互联网+”的思路为许多传统行业提供了机遇,也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契机,“互联网+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如何顺势而为进行改革是今日高校教学需要思考的紧要问题。但这一新思路,也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不仅需要更形教学设备,也要催促本校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并联合更多高校打造课程资源共享,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投入到信息化教学之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技能,以多元方式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各类在线课程的学习和讨论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5下).

[2]胡潇.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智能城市,2016,(11).

[3]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5〕40号.

[4]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6,(10).

[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