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
——以古诗词阅读为例

2019-02-13 12:31李婷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24期
关键词:雨霖古诗词文本

李婷玉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京 210017)

1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4个维度。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内涵丰厚的精神食粮,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于一体,与“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语文核心素养息息相关。如何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落实这一维度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值得关注和探讨。

王宁教授认为,如果把“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素养分解开来表述,可以提炼出以下的主题词: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这其实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从能读到读懂再到会用的3个阶段。

2 “审美鉴赏与创造”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如何在上述3个阶段中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自我构建呢? 下文就以江苏省职业学校教材中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为例,从这3个方面阐述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素养的培养。

2.1 体验与感悟

古诗词的情脉和意脉统领古诗词的内容,只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入体验与感悟阶段。如果说体验与感悟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第一步,那么,梳理文意,就是体验与感悟的第一步。

如《雨霖铃》课例中设计了自读、听读、意读、情读4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完成对文意的梳理,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雨霖铃》四读设计

从这一课例的四读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层递式的四读中对文本的认知在不断加深。自读,尊重学生的原初体验,初步感受文本的意境;听读,引发学生通过自读和聆听名家范读的比较,自我内化诵读技巧,并通过比较,激发学生进一步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意读,引导学生对照学习资料自主梳理文意,了解文本大意;情读,带领学生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初步感受并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

需要指出的是,在四读的设计中,教师只是一个幕后设计者,真正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学生。学生在四读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完成对《雨霖铃》的体验与感悟这一学习过程。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因此,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目的不同,形式各异的“读”,实际就是对古诗词情意脉络、文体结构的梳理。同时,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读”,都是辅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中主动进行文本情意脉络的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叩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门扉,奠定“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坚实基础。

2.2 欣赏与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情和志是古诗词的灵魂,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要想在体验与感悟的基础上,完成对古诗词的欣赏和评价,就必须深入到语言文字的背后,如庖丁解牛一般批郤导窾,因其固然,寻求字里行间的情感意蕴,寻求审美过程中的情感共鸣,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在《雨霖铃》的课例中,如何引导学生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文字背后欣赏恋人间难舍难分的情感?教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活动一:为离别的恋人设计一段台词,让“凝噎在喉”的话说出来或是哭出来。学生紧扣文本进行设计,在众说纷纭的台词设计中,很快有学生悟道,“还是不说的好”。说还是不说,学生再进行自由讨论;活动二:学生讨论后,教师播放视频。电影《山楂树》中,老三和静秋隔水相望,默默无语,依依惜别。情境再现,学生理解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胜在情之难舍难分。在以上的探究活动中,“台词设计”和“视频播放”就是两个学习支架,通过这两个支架,学生在自我探究和情境再现中完成了对主人公情感的赏析。

又如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如何在人生如梦的感慨中,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

当你的人生遇到重挫之后,你选择?

消极避世,一蹶不振

卧薪藏胆,重新振作

命里注定,求神拜佛

怪罪他人,伺机报复

……

学生就不同的选择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渐渐触及作者的人生选择,并对作者的人生选择和人生态度进行评价。也许学生的评价还是稚嫩的,但至少他们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进入了欣赏与评价的阶段,并能够从古人的情志中观照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而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指导个人的现实选择。

庖丁解牛并不是在了解牛体结构基础上的空手解牛,而是要借助有效的工具——“刀”。同样,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进入了体验和感悟的阶段,但以多数学生的学习起点而言,并不能自行进入到欣赏与评价阶段。他们必须依靠教师的帮助锻造个人的认知工具。这个支撑学生进行欣赏与评价的认知工具,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通过教师紧扣文本设计的探究活动,借助教师搭建的认知支架,学生才能在阅读活动中,深入文本的词、句、意、境,理解作者的情志,完成对诗歌的鉴赏与评价。

《归园田居》的追求本心、回归自然,《登高》的悲秋苦病、无限悲凉,《赤壁怀古》的雄浑豁达,《雨霖铃》的缠绵凄切……文本不同,情志不同,教师的教学策略也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教无定法。但必由路径是学生必须通过教师设计的有效的认知支架,完成对文本更深一层的意蕴的把握,这需要教师更多的钻研与创新。

2.3 表现与创新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学生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养成中,由梳理文意形成体验与感悟,由深入文本,触及作者的精神内核进行欣赏与评价。虽然这两个阶段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学生古诗词的审美鉴赏阅读图式,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如柳永的《雨霖铃》,融情入景,层层铺叙点染,极具绘画美。教师结合职业学校动漫班级的专业特长,引导学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化词为画”。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在理解美的基础上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体验、再创作的过程。从学生的作品创作中,可以观察学生能否展开合理的想象,还原古诗词的创作意境。

再如,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其一》后,引导学生联系文本,为作者设计一张个性化的名片。学生的设计作品丰富多样,完全能够通过名片设计表现个人对陶渊明的认识与理解,而且不同学生的不同解读,又促成了学生群体的讨论与再思考、再创作。这就是学生在自主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这就是审美的表达与创造。画一画,写一写,演一演,唱一唱,无论何种形式,目的都是遵循文本的特点,遵循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表达个体对作品的艺术形象及价值的独到的感悟和理解,引导学生用相融相通的审美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3 结语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学会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促进个人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雨霖古诗词文本
踏青古诗词
题庐山三叠泉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字一句总关情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