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研学旅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02-13 06:05李小芳胡梦姚段阳阳
宿州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研学安徽省导师

李小芳,胡梦姚,段阳阳,王 芳

宿州学院管理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1 相关研究与问题提出

伴随着各研学旅行项目的启动,在《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倡导下,研学旅行作为旅游发展的新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16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1]。研学旅行传承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也与“知行合一”的思想相契合,旨在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大自然、认知社会、体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体验获取知识,丰富学习过程和途径,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国内学者对研学旅行的内涵、研学旅行资源和研学旅行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赵艺辰等对安徽合肥非遗园的研学旅游产品进行分析[2];夏可军从出行安全、经费保障、协调资源、效果评价、现场指导等方面对研学旅行的组织实施进行研究[3]。2012年,安徽省作为教育部首批实施研学旅行试点的省份之一,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2013年,合肥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研学旅行试点市,随后,合肥市中小学开始试点研学旅行。自2016年开始,安徽省开展省级研学旅行基地认定工作,截至2018年共认定三批累计84家省级研学旅行基地。2018年,安徽省教育厅等10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安徽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通知》,在政策的支持、鼓励和引导下,安徽省研学旅行将面临爆棚发展。当前,学者对安徽研学旅行的相关研究总体数量偏少。在此形势下,如何促进安徽研学旅行安全、有序、学行合一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深思。

2 研学旅行的界定与特点

2.1 研学旅行的界定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4]。

2.2 研学旅行的特点

结合研学旅行定义和相关政策规定,分析归纳出研学旅行具有以下特点:

(1)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中小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体和中心,是研学旅行能否成功开展的核心要素[5]。要依托地方特色资源,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等科学合理设计研学旅行内容。

(2)以学校为主要组织单位。从定义可以看出,研学旅行的主要组织单位是学校,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形式走出校园,开展研究式、探究式学习与旅行体验相融合的综合性校外集体实践教育活动,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集体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3)既是课程又是活动。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作为一门课程,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学科教学内容需求,将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相互补充,把旅行与研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开眼界、增知识、提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安徽省研学旅行发展现状

伴随着安徽省研学旅行政策的出台,安徽省研学旅行多地开花,积极建立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发展迅速,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徽省研学旅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3.1 安徽省研学旅行标准化建设现状及相关数据来源

2014年,安徽省旅游局牵头制定了《旅行社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成为全国首批发布研学旅行规范的省份。2015年筛选并发布《首批省级研学旅行基地》名单,2016年又发布《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与服务规范》(安徽省地方标准)[6],率先引领研学旅行标准化工作的展开,构建研学旅行标准体系,安徽研学旅行标准化建设已具雏形。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安徽省第一批研学旅行实践基地、营地名单,第二批安徽省研学旅行基地,第三批安徽省研学旅行基地名等相关数据进行研究。

3.2 安徽省研学旅行资源状况

3.2.1 研学旅行资源禀赋

安徽省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星罗棋布,截止2019年4月,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家、世界地质公园3家、国家地质公园12家、国家水利风景区42家、国家森林公园34家,研学资源丰富,品位较高,特别是皖南地区的黄山景区、徽文化、文房四宝等研学资源禀赋极高,为发展研学旅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2 研学旅行基地状况

安徽省研学旅行基地发展势头强劲,基地数量较多、资源较丰富,形成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个层次阶梯式发展。其中国家级14个,分别是2016年入选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的黄山市;2017年入选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黟县徽黄西递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西递景区)、天长市中小学生现代农业研学基地和安徽名人馆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的安徽省铜陵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和入选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宣城市中国宣纸文化园;2018年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安徽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安徽青松食品有限公司、合肥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馆、曹操地下运兵道景区、安徽盛农农业集团有限公司、黄山市徽州呈坎八卦村旅游有限公司、毛集实验区焦岗湖湿地公园(管理处)、新汴河景区研学基地。省级研学旅行基地84个,马鞍山、亳州、宣城、黄山、合肥、蚌埠、宿州等地评选了一批市级研学旅行基地,共计110个(表1)。

表1 2018年安徽省研学旅行基地数量表 单位:个

3.3 安徽研学旅行产品精品化、多元化

3.3.1 积极培育精品研学旅行线路

各地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培育精品研学旅行线路,如“跟着课本游宣城”“课本上的马鞍山”“修学琅琊山,研读醉翁亭”“走读庐州,探秘省会非遗文化”等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宣城针对自驾游游客推出了“诗仙寻踪文房四宝之旅”“探秘文房四宝研学之旅”一日研学精品线路、“踏歌诗画宣城——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徽文化发祥地四天三夜自由行”自驾(助)游精品线路[7]。形成了诗说安徽、道源问道、科技密码、寻梦徽州、地质秘语、皖江踏歌、别有皖味、康养之道、艺术百工、寻忆峥嵘等研修安徽十佳精品线路[8]。

3.3.2 研学旅行产品主题类型多元化

安徽省研学旅行产品类型丰富,有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地域特色文化、革命传统、特色农业、科普教育、工业科技、安全教育、生态文化、地质文化、职业体验等多种类型。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特色推出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产品,如合肥推出以历史文化、工业科技、生态环保、红色记忆为主,体现徽文化特色以及合肥本土文化的研学旅行产品[9]。宣城形成以诗仙诗踪游、文房四宝探秘游、徽文化游、军事体育游、科普游、红色游、地质生态游、古道户外游、采茶游等为主题的研学旅行系列产品[10]。

3.4 安徽研学旅行营销现状

伴随着研学旅行的积极推进,安徽省在研学旅行品牌化营销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3.4.1 营销活动丰富多彩

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提升研学旅行品牌知名度,如宣城市积极编写书籍《跟着课本游宣城》(诗歌篇),举办“当代名家品宣城”活动并开展系列讲座,举办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进行爱心报刊捐赠活动。黄山首次专门设置研学旅行产品奖,成功举办国际研学旅行节,与电视台合作录制茶乡风情等旅游宣传片。

3.4.2 线上线下推广模式

各地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多元化宣传推广模式,下线采用旅游宣传进校园、宣传片等形式。线上加大了在微信、手机APP等移动互联平台的研学产品宣传力度,与在线旅行商合作,拓宽销售渠道。

3.4.3 客源市场扩大化

安徽省各地分别针对不同研学细分市场,推出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产品,目标市场多元化如黄山结合当地的“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农事体验”“红色旅游”等资源,推出“亲子游”研学之旅。宣城面向自驾游游客推出皖南川藏线自驾体验研学之旅;面向高铁游客推出泾旌绩最美高铁研学之旅。黄山的徽文化主题研学旅行产品吸引了北京、南京、上海等省市游客,宣城、马鞍山等研学旅行产品吸引了上海、南京等地游客。总体来看,研学旅游客源市场不局限于本地本省,逐渐向省外扩大。

4 安徽研学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产品结构与区域结构失衡

虽然市场上的研学旅行产品类型多样,但研学与旅游整体结构失衡,表现为游多研少。从地域来看区域结构失衡,表现出“南热北冷”,即皖南地区和合肥经济圈研学旅行发展迅速,皖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4.1.1 产品组合体系不合理

安徽省研学旅行产品以自然、人文类占绝大多数,科技类、地质类、湿地类、农业类等其他类型占比相对较少,加之研学旅行产品大都是以现有旅游资源为依托,导致部分研学旅行产品偏离“学”与“行”的统一,存在“游多研少”“只游不学”的“重游轻研”现象,研学产品组合体系不合理。

4.1.2 产品要素比例不平衡

从研学产品要素构成来看,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和实践基地数量皖南占43%,合肥经济圈占43%,皖北占14%;省级基地皖南占46%,皖北约占27%。由图1所示,皖南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明显多于皖北和大别山地区。从发展程度来看,皖南和中部地区发展起步较早,部分产品较为成熟,皖北地区发展相对较晚,虽然也有国家级实践基地,但也是2018年新评选的,相关的研学活动处于刚起步阶段,研学旅行产品处于孕育中。总体来看,安徽研学旅行产品要素比例不平衡,皖北地区发展较为薄弱。

图1 2018年安徽研学旅行基地数量

4.2 研学旅行知名度较低

由于皖南地区和合肥起步较早,研学旅行具有一定规模,在省内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皖南地区借助徽州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已形成具有一定口碑的产品。而皖北和大别山地区研学旅行品牌建设总体上较为匮乏。从全国来看,安徽研学旅行知名度较低,研学旅行产品不够成熟,精品线路需要根据细分市场进一步优化和深化,区域品牌还未形成。

4.3 研学导师人才缺乏

研学导师不同于导游,也不等同学校老师[11]。研学旅行导师既要负责活动组织,还有讲解内容,必要时还需示范操作,让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听清,还能学会动手操作,同时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和体验式学习,是影响学生最终体验的重要因素。有关统计显示,研学业务每年增速超过100%,而研学导师的培训速度远低于行业扩张的速度。而目前研学旅行工作人员很少能达到研学旅行导师这个水平,研学旅行工作人员的素养和能力亟待提升。另外,研学旅行是学校组织的,因此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尽管研学旅行单位安排了工作人员,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现实操作中发现教师没有形成与导游协同教育管理的意识,没有发挥游中引导提升的作用,也是研学旅行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4.4 学生安全问题带来困扰

由于研学旅行是集体活动,因此参加的学生人数较多,这给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带来很大压力。学生集体外出,在用餐、住宿、交通和相关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意外情况,带队出行教师有限,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学校将面临家长、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责难。很多学校对学生安全问题的顾虑,导致其在是否开展研学旅行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4.5 研学旅行效果评价不完善

目前,涉及研学旅行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等研学旅行效果评价体系的缺少,导致研学旅行教学效果没有专业的评估、指导和反馈。一方面,使得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之后不能准确开展评价活动,而学校评价与反馈的缺失又导致研学机构不能真正了解学生需求,无法发现自身产品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研学旅行产品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学生研学旅行效果的评价方式单一,一些学校仅通过让学生写体会或成果展示形式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打分,注重结果评价,缺少过程表现评价,而且大多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评价,缺少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导致评价结果不全面。

5 安徽研学旅行发展对策

笔者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安徽研学旅行发展的“一核、三翼、一平台”发展模式(图2),即以研学旅行产品为核心,完善安徽研学旅行产品结构,打造安徽研学旅行品牌;以建立健全研学导师人才培养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研学旅行评价体系为三翼;以构建安徽研学旅行信息管理平台为支撑的对策。

图2 安徽研学旅行发展模式图

5.1 以研学旅行产品为核心,完善产品结构,提升安徽研学旅行品牌

旅行是载体,研学是内核,两者互为补充才是真正的研学旅行。无论是学校、研学机构,还是旅行社、景区景点,在设计研学旅行产品时,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理解能力和实际需求进行设计。然后从研学旅行线路、活动时间、研学主题、创新活动安排等多方面考虑,结合地方特色资源,针对不同学段科学合理开发与学校教学相衔接的、主题类型多样化的研学旅行产品,坚持逐级拓展、序列推进,让研学陪伴学生成长。同时要注重寓学于游、学游相长,做到游学合一,打造研学旅行精品。

皖北地区可以通过对乡村体验、运河文化、湿地生态类、地质类、农业类、中医药类研学产品的开发拓展产品组合宽度,通过与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紧密结合进行产品创新,增加产品组合深度。如阜阳可以打造探秘湿地研学旅行产品、亳州可以打造“中医药与健康养生”为主题的药道旅行产品,宿州可以依托黄河古道打造赏梨都美景,品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产品,宿州、淮北联合打造探寻千年运河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产品。同时加大研学旅行商品开发力度,提升研学旅行服务质量,塑造皖北研学旅行品牌。各地加强合作,推出区域研学旅行产品,通过创意策划主题节事活动,借助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来提升安徽省整体研学旅行品牌。

5.2 建立安徽省研学导师人才培养体系

做好研学导师的培养与管理,建立安徽优秀研学导师的培养体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规范安徽省研学人才培养机构。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中的各类研学旅行人才培养机构,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督察管理作用,切实提升培训机构的培训实力,增强培训效果。鼓励与相关部门或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和培训模式,培育本土化、专业化的研学旅行导师。

(2)注重高校人才培养。鼓励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积极开设研学旅行专业或研学旅行方向,采取全日制培养、对口培养、定向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编制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加强研学导师相关技能的训练,使其成为专业的研学导师。

(3)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从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到研学中的引导和答疑,再到研学成果展示汇报的指导都离不开学校教师的参与。因此,要提高研学旅行的质量,学校和教育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如教师参加研学导师培训、在职称评定时可以优先考虑、设立优秀研学导师等荣誉称号、举办研学旅行成果展比赛、对优秀指导老师进行表彰等来激发各科教师参与的热情,在研学旅行中既能完成组织管理工作,还能发挥教育教学作用,进而提升研学旅行的效果。

(4)设立资格认证。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设立研学导师职业标准,建立研学旅行资格认证制度,并建立研学导师人才评估体系,为研学旅行市场筛选实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专业化的安徽省研学旅行人才。

5.3 完善安徽研学旅行安全保障体系

学习为重、安全至上是研学旅行的首要原则。必须完善安徽省研学旅行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安全管理意识,为研学旅行顺利开展提供保障。首先学校应该选取和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研学机构进行合作,夯实安全保障措施。

(1)行前制定安全保障方案。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安排踩线,根据研学旅行路线从出行、饮食、住宿、活动等方面制定详尽的安全保障方案,重视带队教师选拔,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学校要投保校方责任险,与旅行社、研学机构、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并向上级教育部门备案,接受审核。

(2)编制安全应急预案。学校及研学机构、旅行社都应针对研学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包括交通事故、活动受伤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编制详细的安全应急预案,并组织人员进行演练,保证一旦出现问题,能快速有效地采取措施。

(3)强化安全教育。研学机构、旅行社等应提升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到人人都是安全员。学校更应在行前强化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并进行适时的安全提示,形成教师+导游+专职研学导师的全方位管理体系,确保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5.4 健全安徽省研学旅行评价体系

为健全研学旅行评价体系,需要完善过程考核,实现评价主体多元互动评价。建立评价体系时应考虑过程评价、表现评价、结果评价三个层面。表现评价由研学导师和教师负责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表现。结果评价由研学导师、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研学导师和教师主要关注学生提交的研学成果。学生评价采用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引导学生审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过程评价由活动导师和跟团导游负责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纪律性、参与度等。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该研学旅行课程进行意见反馈,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从目标完成状况、积极参与互动程度、综合学习状况、管理服务状况等多个维度评价研学旅行课程产品。

5.5 搭建安徽省研学旅行信息管理平台

为了便于安徽省研学旅行管理,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规范行业准入机制,采取措施引入实力资本,搭建省研学旅行信息管理平台。平台可以设立学校需求、研学旅游产品、研学服务机构、学生管理、过程监控、安全与应急处理、研学旅行评价、研学导师、研学旅途、合作资源管理、个性定制等模块,依托大数据技术搭建供需平台,并设有个性定制模块,进一步满足了学校多样化需求。研学旅行平台的建立,促进了研学旅行信息的及时交流、反馈,促进了研学旅行产品的不断完善。通过实时监控和学生管理,加强了部门的监督管理。研学导师模块,不仅为提升研学导师能力提供平台,而且也可以监控研学旅行质量。通过动态信息共享,整合安徽、国内、国际研学资源,最终实现安徽省研学旅行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

猜你喜欢
研学安徽省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成长相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V eraW a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