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日斌
(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江西 赣州 341000)
腹泻主要是由胃肠道紊乱引起的疾病,迁延性慢性腹泻为常见的病症之一,治疗方式不当或腹泻未彻底治愈都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我国高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且每年病例达5000万以上[1]。长期的腹泻会导致营养不良,直接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西医认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为肠道菌群失调及患儿肠黏膜受损,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脾失健运导致湿浊内生、水湿不化引起[2]。因此,仅使用调理菌群失调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本研究中将重点探讨新加胃苓汤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疗效。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70例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70例患儿中,其中男患儿41例,女患儿29例;年龄9~30个月,平均 19.5个月;病程3~10个月,平均(5.7±1.4) 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患儿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等一般情况均具有可比性,且患儿家属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特殊腥臭味,有不消化黏液,经粪检可见脂肪球,每日腹泻次数≥4次,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
中医诊断标准:患儿脾胃较弱,易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后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发病后,出现食欲差、疲乏无力、大便如水等症状;严重者出现伤阳、伤阴或阴阳两伤等危及病症,危重症气脱液竭致死。
1.3 排除标准 ①治疗前未使用任何影响胃肠道的药物;②经电子肠镜、结肠X线造影检查确诊为结肠器质性病变;③由结肠炎、肠道感染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④依从性差,不配合本研究治疗。
1.4 治疗方案 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生产商: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970105;规格:1 g/包) 治疗,用温水冲服,0.5~1岁患儿半包/1次,3次/1 d;1~3岁患儿1包/1次,3次/1 d,治疗期间,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
治疗组:在对照组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的基础上,联合新加胃苓汤,方剂组成为茯苓、泽泻、车前草各15 g,白术、党参、石榴皮各 12 g,猪苓、山楂、苍术各10 g,陈皮、桂枝各 6 g,甘草、厚朴各 5 g。水煎煮,1剂/d,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10 d为 1个疗程,2组均治疗3个疗程,并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后抽取患儿晨血3 mL,检测血清IL-6、INF-γ水平。
1.5 疗效评判标准 治愈:治疗后,大便成型,无腹泻症状,排便次数恢复为正常水平的1~2次/d;进步:治疗后,大便性状有所改善,接近成型,排便次数3~4次/d,有轻微的腹泻症状;无效:治疗后,上述症状均未改善,甚至有所加重。总有效=治愈+进步。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采用Excel,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血清IL-6、INF-γ水平及大便恢复正常时间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s),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用百分比表示,采用х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IL-6、INF-γ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IL-6、INF-γ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INF-γ均上升,IL-6均下降,但治疗组变化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IL-6、INF-γ水平比较(±s,pg/mL)
表1 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IL-6、INF-γ水平比较(±s,pg/mL)
组别 例数治疗组 35 28.37±4.69 9.03±3.15 22.51±5.21 52.28±9.66 IL-6治疗前 治疗后INF-γ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 27.14±4.17 13.64±3.42 23.16±5.47 40.19±8.52 t值 0.732 -3.892 -0.601 5.034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治疗后大便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患儿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治疗后大便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s,d)
表2 治疗后大便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s,d)
组别 例数 大便次数正常 大便性状正常治疗组 35 15.64±1.39 16.63±1.30对照组 35 20.09±1.46 22.87±2.07 t值 4.392 5.108 P值 <0.05 <0.05
2.3 治疗后2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 97.14%患儿的慢性腹泻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胃肠道功能恢复良好,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的74.29%,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5),见表3。
表3 治疗后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迁延性慢性腹泻病机复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占小儿腹泻的大约20%,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婴幼儿尚未建立胃肠道的自我保护体系,肠道菌群体系不完善,因此,在营养不良或免疫力下降的时候,易导致肠黏膜修复迟缓,引起迁延性慢性腹泻。且其具有反复发作且病程长的特点,患儿往往经不同医院及科室就诊,多样化用药是其用药特点之一。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的主要成分为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及长型双歧杆菌。其中长型双歧杆菌分解的酸性物质,为肠道提供了良好的保护膜;粪肠球菌有效防止细菌侵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嗜酸乳杆菌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并且维护人体健康。三种细菌协同作用,修复了肠道屏障,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了机体免疫水平[3-4]。
中医认为,病因为脾胃虚弱,腹泻的病机为脾虚湿盛,因此对于此症的治疗应祛湿和胃。本文选用新加胃苓汤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茯苓有解湿热、止泻和健脾顺气的作用;猪苓、泽泻淡渗利湿;车前草有止泻、利水利尿的辅助作用;白术燥湿利水、健脾益气;党参则具有益气生津、补益脾肺的作用;石榴皮主治久泻久痢;山楂消食健胃,用于食滞不消、腹胀腹痛;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陈皮理气健脾、食少吐泻、胸脘胀满;桂枝用于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脘腹冷痛;厚朴可燥湿除满、行气消积;甘草有解毒、调和各类药的功效[5],该方剂能总体达到健脾和胃、祛湿热的作用。由表2、表3可知,胃苓汤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合用,婴幼儿的慢性腹泻症状恢复更快,疗效确切,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IL-6是机体内免疫抑制与炎症细胞因子,能够损伤肠黏膜,激发炎症进程,因此,测定腹泻患儿血清IL-6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的免疫状态,INF-γ是一种有抗病毒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能较好的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由表1可知,IL-6在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中呈现高表达状态,而INF-γ呈现出低表达状态[6-7]。治疗后,血清IL-6水平有效降低,血清INF-γ水平有效升高,且胃苓汤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合用对两者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炎性反应得到控制,机体免疫得以提高。综合本研究结果,胃苓汤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用药能够高效修复胃肠道屏障,调整胃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对于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有着效果显著,缩短病程,标本兼治的临床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