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
145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东中华)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领导下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建造军用船舶、民用船舶、大型钢结构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具有90多年深厚历史积淀。建造产品涵盖多型军用舰船、超大型液化天然气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成品油船、原油船、散货船、特种船等上百种船型,以及海洋工程产品、超大型钢结构工程等产品,建造船型种类丰富、实力雄厚,是中国综合竞争能力最强造船企业之一。
沪东中华在全球拥有100多家优质客户,与多家国际著名航运公司结为友好合作伙伴,产品遍及世界各地。
沪东中华是目前中国唯一有能力并成功建造大型液化天然气船的企业,是中国建造大型集装箱船的行业领军企业,是中国最早进入海洋工程产品建造领域的造船企业之一,建造的成品油船、原油船、散货船船型多样、适应世界不同航线的需求,在特种船舶建造领域也拥有世界一流的竞争力。沪东中华在大型钢结构制造领域也声誉卓著,先后承建了京城大厦、证券大厦、东方明珠天线桅杆、多座黄浦江跨江大桥、东方体育中心和市政高架路等超大型钢结构工程,填补了多项建筑业空白,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
公司具有丰富的造船经验,在舰船总体设计技术、舰船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舰船数字化集成建造技术、舰船试验与测试技术、先进焊接技术、舰船智能制造等技术领域均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是首批四十家国家级技术中心之一。公司还拥有国家能源LNG储运装备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等研发资质和平台,拥有健全的科技创新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截止目前,公司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5项。2016年度荣获中国工业大奖,是迄今中国造船行业唯一获奖企业。2017年度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军民融合奖。2018年度公司共有13个科技成果项目荣获上海市、浦东新区、中船集团、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等科技进步奖。
公司的年均专利申请增长率均达到30%。目前拥有授权专利700余件,累计有效发明专利150余件。《LNG船上连接燃气阀组和发动机的双壁管道及其安装方法》专利荣获2017年度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沪东中华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为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沪东中华在公司《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奖评审办法》、《科技创新奖励管理办法》、《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章程》等文件中明确了相关管理制度及奖励办法,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专利、论文等均制定了明确的奖励制度及激励措施,通过奖励措施促进技术人员积极通过产学研合作途径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沪东中华的产学研合作主要模式为三种:
1.通过具体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合作,如和相关研究所及大学共同申请国家部委及上海市科研项目等,以签订目标责任书的方式明确合作双方在具体项目上的责权利。
2.和国内知名大学、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者全面合作协议。通过该种方式充分发挥研究院所及大学在高端人才及高精尖实验装备方面的优势,为公司高新技术船舶产品研发及建造工作保驾护航。
3.搭建自己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公司拥有国家能源LNG海上储运装备重点实验室等研发资质和平台,拥有健全的科技创新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在重点实验室平台基础上,公司采用理事会管理的方式,邀请了国内10余家知名大学及研究所共同参与重点实验室建设,共同开展LNG海上储运装备研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的合作,沪东中华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6年至今以产学研合作方式先后在国家各部委及上海市获得多项重点科研项目支持。高新技术船舶产品研制难关顺利攻克,保障了高新技术船舶产品的顺利研制。LNG海上储运装备研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正引领中国LNG海上储运装备产业发展。仅以2017年为例,实现LNG船销售收入38亿元,成效显著。
沪东中华的科技研发工作体系以公司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研发平台建立,现已形成了以公司技术中心为核心、以其他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为协同、以国内外研发合作单位的技术力量为支撑的科技创新模式。沪东中华企业技术中心于1995年8月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体制依据公司组织体制变化进行了多次优化调整。
同时为进一步做好LNG海上储运装备的研发工作,国家能源局以公司为依托单位设立了 “国家能源LNG海上储运装备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是为公司量身打造,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需要和能源科技进步的需求,开展了LNG海上储运装备关键研发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了公司在LNG海上储运装备研制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能源装备基础。沪东中华还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工作室等创新平台,也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也是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成员以及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国家工程实验室总装建造分实验室单位。
沪东中华持续加大研发工作力度,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加大自主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研发投入持续增强。同时加强项目经费使用的统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各年度研发投入达到主营业务收入3%以上,并保持持续增长。
沪东中华关注企业内各类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将科技人才队伍按照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公司首席专家、公司学科带头人、公司技术骨干四个层级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形成了一支掌握船舶行业先进技术的多层次科技人才队伍;重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确保科研工作的持续开展,让更多的科技人员参与到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中,以科研项目的研究促进科技人员成长,加速科技人才培养,提高科技人员水平。
沪东中华的研发合作者遍布国内与国外。国内的研发合作伙伴主要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七O一研究所、七O八研究所、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中船九院等;国外的研发合作伙伴主要包括法国GTT公司、法国大西洋船厂、日本三井造船、各大船级社等。
沪东中华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积极鼓励研发部门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产学研合作。针对LNG作为燃料的良好发展前景,与法国GTT公司就薄膜舱在LNG燃料舱的应用、LNG加注方式深入交流,为LNG动力系统在主流船型上的应用收获了大量有价值的技术信息;其次,分别与GE公司、708所、604院、瓦锡兰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用合作;针对新规范规则,加强了同船级社和船东的交流;积极搭建自己的对外科技合作平台,利用公司拥有的国家能源LNG海上储运装备重点实验室等研发资质和平台,邀请了国内10余家知名大学及研究所共同开展LNG海上储运装备研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重点产学研合作工作如下:
本项目由沪东中华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级社等产学研合作单位,以LNG运输船为依托,通过对新型LNG围护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发一新型围护系统,并完成一型LNG运输船的概念设计。新型围护系统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满足LNG运输船或浮式LNG装置液货围护的需要,摆脱在LNG系列船型建造时对国外围护系统专利技术的依赖,同时锻炼和培养技术队伍,促进我国LNG产业链系列产品设计水平的稳步提高和发展。
本课题由沪东中华联合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等,重点解决大型集装箱船双燃料推进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难题,形成适用于20000箱级以上集装箱船双燃料系统的设计方案,获得船级社的原则认可,掌握大型集装箱船上应用双燃料系统满足IGF CODE(国际气体燃料安全规则)规则的共性技术,突破大容量LNG燃料舱的设计技术,为建造大型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沪东中华当前在建的LNG船均采用GTT NO.96型薄膜型围护系统。随着国际市场对新型LNG船需要低蒸发率的要求,沪东中华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船级社等理事单位持续开展围护系统升级换代的深入研究,2017年针对Mark III Flex型做了系统研究,完成Flex模型舱的制作并取得GTT认可证书,启动了针对最新的NO.96 Max围护系统研究。
通过公司产学研工作的持续推进,公司的产学研成果转化推广效果越来越显著。通过产学研方式自主研制的LNG船、LNG燃料加注船、超大型集装箱船(双燃料动力系统)实现经营接单;通过产学研方式突破的总段建造、单元组装、预舾装和模块化等专利技术用于LNG-FSRU、LNG船、22000TEU集装箱船等船舶建造,提高建造效率、缩短建造周期,提升质量稳定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超低温截止阀和超低温止回阀已实现销售;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三维设计平台(SPD系统)已实现大规模营业收入。船舶三维设计平台(SPD系统)填补了国内船舶设计领域的技术空白,已在多家船厂、设计院所、大专院校得到广泛实际应用。除在LNG船系列、集装箱船系列、散货船系列、油船系列等主要船舶产品上应用外,还在海洋工程产品及特种船舶上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沪东中华20年来历经4代LNG船的设计和建造,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从技术引进吸收到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的道路。在成功交付国内首艘以蒸汽透平为动力推进的14.7万m3LNG船后,沪东中华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联合国内顶尖研究所、一流大学等单位成功研发了多种大型薄膜型LNG船,其中自主研发的电力推进、低速柴油机推进加再液化装置的17.2万m3LNG船于2011年成功与美孚公司签订了4艘船的建造合同,双燃料电力推进17.4万m3LNG船于2013年成功与中海运签订了6艘船的建造合同,双燃料电力推进配小型再液化装置的17.4万m3LNG船于2014年成功与英国BG公司签订了4艘船的建造合同,低速机双燃料电力推进17.4万m3LNG船于2017年与商船三井(MOL)公司及中远海运公司签订了4艘的建造合同。至2017年沪东中华已累计承接24条大型LNG船订单,价值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已成功交付四型19艘LNG船,彻底实现了LNG船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完全掌握了LNG船的核心设计和建造技术,形成年交付能力5艘、产值超过65亿人民币的国际产业化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国际上先进造船国家如日本、韩国等的先进船厂在加大研发力度,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含量船舶接单难度加大;同时我国造船业的竞争格局也呈现出 “多极化”发展态势,除了两大国有造船集团外,民营船舶企业以及其他国有船舶企业的竞争力也显著增强,沪东中华面临众多竞争对手的挑战。
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将直接增加对于海洋装备的需求,未来公司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以及管控海洋等方面将大有可为。当前,船舶排放、船体生物污染、安全风险防范等船舶节能环保技术规则日趋严格,《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及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排放法规颁布实施,排放控制区(ECA)范围逐渐扩大,有效促进船东订造新一代节能环保和经济性更好的船型。LNG燃料加注船、LNG双燃料船舶以及相关船舶LNG燃料舱改装等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公司掌握LNG船建造的核心技术,对进入该领域的优势得天独厚。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围绕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战略,牢记保军首责,坚守高端精品理念和科创引领战略,以军品、LNG装备产业和超大型集装箱船为战略核心,大力发展高端海洋防务、运输、科考装备及相关多元制造与服务,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升级造船管理模式,创新商业运作模式,推进 “产业链”延伸,优化 “供应链”管理,构建 “数据链”体系,实现 “价值链”重塑,做强做优做大海洋防务装备产业和船舶海工装备产业,拓展海洋科技创新应用产业和船舶海工服务业,全面提高发展质量,把公司建设成为国内最强、国际一流海洋装备制造企业。
沪东中华将紧密围绕中船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守科技创新引领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转型发展的驱动作用,按照 “能力提升、重点突破、强化保障”的基本思路,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研发条件和手段,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能源LNG海上储运装备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博士研究室等平台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产品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完善科技人才创新激励制度,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等体制机制建设,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公司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重点做好LNG产业链装备的研发及建造技术攻关;加快推进自主知识产权新型液化天然气船围护系统的试验及双燃料推进技术的研究;充分利用好国家科研计划政策,策划筹备极地液化气运输船(破冰型LNG船)开发等重点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快超大型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液氢运输船、燃料电池推进LNG运输船、混合动力推进运输船等船型预研工作,紧跟市场需求,做好高端产品的技术储备。开展造船三维设计软件SPD 6.0研发和应用研究,力推船舶产品数据管理系统SPDM研发和应用,建立船舶产品协同设计管理模式和基于产品结构的船舶产品数据管理平台。全面启动 “面向智能制造的船舶设计技术研究”等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重点围绕小组立生产线、机器人装配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和攻关,力争将公司打造为国内船舶行业智能制造应用领先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