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位于南京主城东北部,东邻镇江、北临长江、南依钟山、西融主城,占地395 .44平方公里,下辖九个街道,常驻人口约70万。栖霞区是南京重要的科教中心和航运中心,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科技、人才集中区。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0亿元,同比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6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南京市前列。
2018年,全区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项目106项,新增校企联盟75个,累计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22亿元;建有新型研发机构32家,通过市级备案认定17家;完成专利申请9365件,有效发明专利量达4355件,申请PCT专利82件;共集聚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40余人,其中诺贝尔奖得主1人,图灵奖1人,院士9人,长江学者4人,千人计划19人,博士238人;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4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700亿元。先后获评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栖霞区委、区政府坚持系统思维、因地制宜,从战略层面布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大力实施 “三区联动、三融圈合”发展战略(即行政区、开发区、大学城三区联动,大学城创新圈、行政区孵化圈、开发区产业圈三圈融合),充分发挥大学城的科教资源优势、行政区的环境配套优势、开发区的产业聚集优势,通过创新要素的有机叠加和耦合聚变,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完整生态链条,释放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打造具有栖霞特点的 “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产业化在开发区”科、产、城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格局。
推动校地人才合作交流。建立区领导对接高校联系点制度,19名区四套班子领导联系对接驻宁、驻区22所高校,区相关部门、街道、园区精准对接驻宁高校100个院系专业和4所驻区科研院所,形成校企、校地、校园点对点精准和常态化对接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集聚推动校地人才跨界流动,依托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栖霞团六批66人次作为校地合作的联络员、组织员,助推校地合作。遴选10名优秀企业家到南大、东大等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引导支持15名高校教授到三宝科技等企业担任科技副总,40名高校青年博士到企业一线创新创业。
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运营。按照“大学校区、双创园区、人才社区”三区共建模式,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5所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近8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295家,有效推动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和校友经济发展。2018 年栖霞区又先后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签约共建南师大大学科技园栖霞园区和南邮国家大学科技园栖霞园区,仙林大学城在高校院所集中的文澜路启动 “双创大街”建设,首批已与南师大共建科技园区6.5万平方米。加快推进2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利用南大科学园1万多平方米研发办公楼,布局南京大学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枢纽区,建成总部大楼、科技成果转化大楼、科创之星大楼、文创和双创服务大楼,设立南大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重点负责产业化研发、校地校企合作,已引进研发类企业12家。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实现南工院中小微企业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运营。
打造中国(南京)智谷。中国(南京)智谷(AI Valley of China)拥有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CETC28所等知名的高校院所,且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共建了一批行业前沿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姚期智、张钹、周志华等40余名具有国际影响力行业顶尖科学家,涵盖了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全产业链条企业120家。中国(南京)智谷目前已成为南京乃至江苏区域产业集聚度最高、科研创新能力最强、产业园面积最大、综合化配套最好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未来3年,智谷将集聚人工智能产业超过300家,打造 “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新地标。
全面开展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围绕区域第一大主导产业新型显示,以中电熊猫、乐金显示、LG新港等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建设 “江苏省激光与光电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江苏凯米膜的 “酸碱废液资源化处理特种有机管式膜及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等15个重大项目获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1.67亿元。金陵石化参与完成的“提高轻油收率的深度延迟焦化技术”项目、中建八局三公司的 “新一代运载火箭力学实验与发射测试场房建造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康尼机电的“高速列车门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得2018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制定《栖霞区高企培育行动计划》,构建 “初创企业-中小企业-入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全过程孵育链,建立省、市、区三级培育库以及区A、B库的高企梯度储备培育机制。紧盯全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8家目标,打好高企培育攻坚战。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赋能工程,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企业院士工作站9个。2018年共组织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0家,全年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5家,较上年增长85%。
在全区累计建成超50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创新推行 “孵化+投资+产业”新型模式,建设以COCOSPACE、麦腾等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孵化器。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和配套功能,全面完善教育、卫生、商业、金融、居住、养老等配套设施,为科技创新人才创业营造沃土。目前全区拥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7家(国家级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0家(国家级4家)、国家级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1家,累计毕业和在孵科技型企业超过2000家。
仙林大学城拥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18所驻区高校、20万师生,拥有30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5个博士流动站,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居全市第一,依托大学城的科教人才优势,加快向科技城转型,共建60多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达到60件,南京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被授予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辖区内国家级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组成部分,集聚了新型显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未来产业。其中,新型显示产业产值1500多亿,占南京市80%规模,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拜腾、蔚来等整车及核心部件企业,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1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产值近80亿元。
依托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高水平科研平台,按照 “人才科研团队+转移转化平台公司+产业链项目公司+产业基金”四位一体合作模式,建有新型研发机构32家,备案认定17家,和国内 “双一流”高校合作共建达65%。积极打通从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产业创新通道,助力高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建设,目前新型研发机构已孵化引进或在孵化引进科技型项目150个,15个产品入选南京市创新产品推广示范推荐目录。2018年4月份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唯一华裔得主姚期智率队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落户南京栖霞区,目前已孵在孵项目15个,涵盖金融、安全、智慧城市、智能网络、健康医疗、智能教育等多领域,有望年内悉数获得社会资本融资,业已成为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的标杆。
强化政策支持。围绕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先后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等 “1+3+1”科技政策,强调了高校科技成果、高校科研产业化平台和高校科技人才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2018年全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预算增至2.7亿元,截至目前已为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项目、科技人才争取兑现资金扶持1.6亿元,争取上级科技专项资金近7000万元。
强化金融支撑。联合国内知名基金企业和银行,共同设立规模45亿元产业发展母基金,先后在医药、医疗、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等优质领域投资98个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项目。采取 “苏科贷”、“宁科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股权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帮助企业开展投融资合作,2016、2017两年累计420家科技型企业获得科技贷款近20亿元。2018年以来已有215家企业进入科技贷款办理通道。与南京财经大学、省金融业联合会共建南财科技金融研究院,组建基金联盟,引入南京大学商学院校友天使投资俱乐部,大力发展天使创投,助力科技创新。
强化科技服务。出台《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高校院所开放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创新资源,建立 “全区科技型企业大数据管理平台”和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联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5家高校和20家创新型企业、服务机构,建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知识产权服务载体。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开发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互联网为基础的超级产业智库——《栖霞区产学研合作地图》,该地图对产学研要素进行算法建模和机器学习,实时计算企业、人才、成果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以图形形式展现。
采取第三方外包全市场化运营方式,按照 “全要素、全流程、全链条、强队伍”要求,打造 “霞科行”—栖霞区技术转移市场,加快建设完善区域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市场化体系,着力解决成果转化中的 “信息不对称、对接难精准、服务跟不上”的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霞科行”2018年8月正式运营,2018年累计达成技术合作54项,合同金额7760.6万元。
上下并联、市场运营。“霞科行”构建线上互联网平台、线下服务大厅和市场运营体系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系统架构。线上互联网平台为用户提供PC端和手机移动端APP两个服务端口,可实现从资源聚集与加工、技术供需多层次对接、技术交易价格快捷评估到技术交易履行服务保障的各类网上交易服务。线下服务大厅位于仙林高创中心,总面积1000平方米,采取 “共享展厅”的创新模式,设立企业创新活动区、高校成果转化区、中介服务集聚区、科技窗口服务区、对接洽谈区五大功能区域,提供多应用场景、多主体共享的展示路演接洽活动空间和阵地。“线上+线下”市场化运营模式,功能互补、实时联接,推动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结合,让技术交易回归到市场行为,加速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政府搭台、各方参与。改变政府依靠行政力量推进成果转化工作模式,以政策激励、平台搭建、环境营造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服务组织等各方参与、有效互动。组建驻宁19所高校院所参与的栖霞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并在技术市场内设立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1家高校技术转移分中心,一批优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迅速集聚,首批择优引进签约入驻技术市场47家,涵盖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金融、法律财务等方面。组建了 “企业科技专员”、“企业科技副总”、“高校科技联络员”、“专业技术经理人”四支专业技术转移队伍,目前已近500人,活跃在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一线。
集成功能、一站服务。线上平台设有免费科技成果评估系统,并提供Qcount成果评估增值服务,可有效解决交易双方技术成果定价难问题;独有的在线技术交易系统-科易宝,通过实名认证、第三方款项担保、存证云系统,解决了交易中大额资金分批次、安全支付问题。线下大厅设有高企诊断室,专家坐诊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指导,张榜定期征集企业技术难题,开展技术难题招标会,帮助企业攻克关键技术,对接技术专家,提升创新能力。
嫁接资源、构建链条。建立了 “企业技术需求库”、“科技成果项目库”、“高校院所专家库”和 “科研平台库”四大数据库,目前已累计收集科技成果信息4163项、高校科研平台107个、高校专家587名、企业需求151个。统筹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产学研对接活动,构建科技研发链条。引进江苏省科技企业融资路演服务中心、南京财经大学科技金融研究所、中国银行栖霞支行、麦腾众创空间、天使投资俱乐部等科技金融和创业孵化机构加盟市场,实现高校与企业、创新与创业、孵化与投资的无缝结合,更大程度上激发了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栖霞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驻区科教资源优势,集中精力建设仙林科技城,着力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平台-资本-环境共融共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环境,创造性地对要素链、产业链、载体链、人才链和资金链 “五链”进行统筹安排,通过推动三圈融合、校地结合、产业聚合、要素组合、市场撮合 “五合”发展,深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速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为地方政产学研金合作推动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栖霞区将以创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为契机,进一步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投身创新名城建设,对标全球影响,突出产业竞争,强化要素集聚,提升人才创造,以更高水平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实现与区内外高校院所的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创新企业和高端产业创新集群,构建竞争力更强的创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