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意义探讨

2019-02-12 08:47吴少莲
神州·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历史意义历史教学

吴少莲

摘要:历史是对过去的记录,学习历史是将过去的时光中一些宝贵的、优秀的精华进行传承的过程。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深入的了解历史、掌握历史、鉴往知来,对于一个想要全面发展自身素养的学生而言,可谓大有裨益。那么历史的意义何在,如何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髓,文章就针对这点展开对应的论述,并提出值得参考和借鉴的见解。

关键词:历史意义;历史教学;文学精魄

历史,指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我们所学的历史,是前人所处的环境,经历过的种种事情,他们对待这些事情的所思所想,共同结合到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对情操、思想、素养有极大影响意义的文化结晶。

历史就像是新闻事件,它们都是基于一些在真实世界中发生过的事情而进行的阐述,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实例。我们常说“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学习过去的东西,从其中发掘出值得借鉴和使用的文化精魄,这就是学史的核心价值[1]。

一、历史中的文化精髓和糟粕

月有圆缺,事有好坏,历史并不是一朵完美无瑕的莲花,前人受限于其道德观和价值观,许多的思维并不适用于现代人,这些东西属于文化中的糟粕,应当摈弃。而另一方面,历史又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成型的摇篮,这其中一些优秀的、出色的闪光之处,是我们要借鉴和思考的地方[2]。

那么,什么是值得我們借鉴并值得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什么又是该摈弃的糟粕。笔者认为,应当是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的发展以及思考方向紧密相连的内容,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知识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学生要汲取和吸收的历史养分。而反之则是需要抛弃的糟粕。如著名理学家朱熹对社会制度的看法,他认为“封建世臣,贤者无顿身处,初间亦未甚。至春秋时,孔子事如何?”朱熹认为过去的社会制度被抛弃是因为它确实存在很多不合适的地方,贤能不能得到任用,社会也不会得到发展,因此社会的发展要向前看,开阔新的道路,而不是要“复古”,去学习已经过时的制度模式。这就是传统文化中所传递出的一种正面思想,它告诉学生要学会思辨,不能因为崇古思维的过度的学习甚至是照搬前人的方法[3]。

再如“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这是《灵宪》中对月光的解释,它认为月亮的光芒来自于太阳,太阳的光亮照射决定了月亮的明亮程度,这是古人对于光线反射这一科学原理的初步认识,尽管这种理论还不完善,却对科学精神的增长有很强的启蒙性,从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便可以产生充沛的科学探索精神。

而对于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如古人对礼节、习俗的过分遵守,对文章引用的同质化,在思想上局限于先人的逻辑范围,不肯需求突破等,都需要进行摘除。譬如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名士之间不谈社会民生,只谈玄学。明朝时期对古人思维的刻板遵守,“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些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是无用的知识,应当摈弃。

鲁迅曾对传统文化中繁重的仁义礼节进行过猛烈的抨击,称其为“吃人”文化,但同时在向好友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建议的启蒙读物,他又以《唐诗纪事》、《世说新语》、《论衡》等古书作为首选。我们在对学生展开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亦要学会甄别,去除掉传统文化的愚昧思想,而让文化中的精魄得到传承。

二、正确的学习引导

现代作家龙应台将史学称作沙漠玫瑰,她认为学习历史,不是在于知道一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而是在于了解这件事情背后传递出的信息。历史不是热点事件,它只有传承性,没有时效性,也就是说历史的学习是对过去的挖掘,同时也只能向过去挖掘。我们不能将现在的概念、思想、价值观套用到史学中去,而只能基础过去的环境和背景去思考,去辨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态度,要明白自己学习历史是为了什么,历史的学习过程并不有趣,甚至可以说枯燥,传统文化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融会贯通。譬如汉代的经学,魏晋的建安风骨,唐代的格律诗,宋代的词曲,元代的北杂剧,明代的心学,清代的考据学,这其中任何一种传统文化形式的背后都是繁琐的框架和规则。我们以格律诗为例,格律诗强调对平仄的掌握,光在作诗的押韵一项是就有押寒韵、押灰韵、押真韵、押歌韵、押庚韵等数种押韵方法,学生要真正掌握住写诗这一传统文化技巧其实是件很困难的事。

因此在学生投入对历史的学习之初,教师就要为学生明确这一前提,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特别是历史文化,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学生有一个心理准备和心理预期,接下去的教学工作才好展开。

学生要能够完善、顺利的学习历史,教师的合理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历史,便要以前人书籍为蓝本,并结合其他资料辅助教学。刘知己提过史家三长论,分别为史才、史学、史识,这三点指写史的能力、丰富的史学底蕴以及判断、鉴别史料的能力。三长论的指向目标是写史的史官,但放在现在这些学习历史的学生身上也一样适用,尤其是史学和史识,这两项是学习历史中必须要掌握的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仅仅依赖于手中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教导。前文提到鲁迅在给好友儿子推荐的读物中有一本王充的《论衡》,这本书因为推崇唯物主义,对传统文化中的唯心思想提出反驳而被认为是“背经离道”的异书,但实际上,这本书对古代的人文环境和价值观念有一个充分的剖析。对于学习历史的学生而言,《论衡》可以作为其课外补充的延伸读物,其中对学史比较有用的是《语增篇》和《艺增篇》,这两篇是对前人的精神主义和思维认知的解析,通读这两篇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到古人的写书观念,帮助其增强史识能力。

三、结语

综上,历史的学习并不容易,它是基于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过去进行的辨析,它不像数学等理科学科一样存在抽象性,有取巧路径可言。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史观,加强其阅历,通过充足的知识底蕴和正确的史观,才能从历史的学习中获取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魄,使自己的个人情操和文化素养得到陶冶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文华.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理解[J]传播力研究,2018(2)12-14

[2]张斌.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7(12)54-55

[3]李柱孜.让学生在感悟中走近历史的天空—浅谈历史课教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7)32-32

猜你喜欢
历史意义历史教学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延安整风”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试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党风建设思想的历史特点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