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璇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农业作为几千年来支撑中国发展的第一产业的重要性来说,早已成为了中国社会实现全面现代化历程中必不可缺的要素,因而农业现代化就成为了实现社会现代化中的前提。农业现代化从1949年建国以来就是社会现代化总体组成部分中的核心模块,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农业之路上的扼要目标。从建国伊始,我国政府在农业实践基础上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确定了连续明确的计划,并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颁布多个中央一号文件,证明中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个艰巨任务中是不断地进行着努力与尝试。
今天,正处于建国70周年的关键时间节点上,在现如今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许多辉煌成就的背景下,通过综合我国政府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根本动力的历史演变过程,发现了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存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规律,这对当今和未来的现代农业建设都有很大的帮助。7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可归纳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和三农制度创新。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必将具有源源不断的进步的活力,才能够在新的时代机遇中不断前进、发展。接下来,从以上3个方面探究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农民作为农业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且占据核心环节的一大因素,同样是我们国家农业踏上现代化途径中的坚固地基,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最为核心的推动力便是调动农民的劳作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借助农民的积极性作为推动现代化的第一动力。
毛泽东曾经于《论十大关系中》一文中,就非常严肃地批评了苏联当时对待农民的错误行为,严重损害了苏联农民的积极性。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就提出了如何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开创国家农业发展大局的问题。他曾经说到,如果农民没有了想要进行劳动的原始推动力,国家就无法得到现代化的发展,那么社会总体的现代化目标就没有办法被实现,所以说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依赖的因素在于如何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邓小平总结道: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方式有以下两种。首先,对跟不上农村生产力发展速度的三农制度进行改革,使农民摆脱不符合生产发展进程的僵化制度;其二,必须尊重农民应有的利益所得和农民的自主权,并以实际利益去指引他们充满积极性地去劳动。我国自建国70年来一直处在持续推进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江泽民曾进一步地充实了毛泽东与邓小平就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因素理论和进一步发展了动员农民积极劳动的思想论述。他提到:“农民的积极性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农民有积极性,农业就快速发展;什么时候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就停滞甚至萎缩…… 在农村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实行任何一项政策,都必须首先考虑,是有利于调动还是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新时代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演变不仅产生了农业量产的高收益,而且让农民富起来已成为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新内涵。农业的收成已经不再是新时代农民头疼的问题,如何以合理的价格出售农产品并获得最大的利润才是新时期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调动亿万农民重农务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谱写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体制建设,激励政策的实施和教育导向,进一步动员农民,组织农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始终坚持服务农民,充分尊重农民需求,追求农民依靠自身能力,努力工作,激发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国家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资,带动当地农村农业发展。采用民办公助、筹资筹劳、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多样方法,带动和指引农村集体和农民自发组织或参与到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乡村生态环境改造工作上来。对筹资筹劳工作进程中加强监管,让农民负担减轻。采用以上种种方法,让新时代的农民既能不愁吃穿,又能挺直腰板,达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更高层次。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依靠不同地区资源背景,深化农产品再加工。要充分发挥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促进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支持本土优势企业发展。政府支持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协会依靠创建独特的区域品牌,并引入现代元素来更新传统农业产业品牌。他认为有必要深入了解农业的综合性发展,推动不同层次、更深层次的农业领域开发,即通过不同地方环境条件促进新型特色农业的发展,转变和开发当地农田生产能力,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化的农业发展体系。由于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差别,每个地区都能种植可以适应当地条件的农作物,建立一个因地制宜的地方产业体系来促进该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注重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作为该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的领头军,可以引领当地农业的发展。2013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曾提出,国家和政府支持地方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和控股等手段措施来组建大型农业特色产业集团;建立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促进当地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可以提高当地农业产业集群化水平,提高农牧业质量和效益,继续增加农牧民收入,从而为实现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使得农业生产不再拘泥于低级劳作方式和完全人工化劳作的模式下,也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之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突破中国农业现有的有限自然资源和打破了国际市场中先进农业科技的重重限制,由此可见,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化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减轻农业生产必要成本就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之一。由于中国存在农业专用土地资源较少,人均农业资源远远低于农业发达国家的基本国情,因此让中国走上了以农业科技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提高政府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补贴支持,就是提高农作用地的产出效率、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率和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有效辅助。毛泽东在建国时期就已提出“要摸农业技术的底。搞农业不学技术不行了。”“要较多地懂得农业,还要懂得土壤学、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农业化学、农业机械等等。”为了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尽快追赶上已大大超越我国的诸多农业科技发达国家和提高农民自身所具有的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毛泽东曾提出我国所有有能力和经济条件的农村地区都要尽快建立起夜校和专业性质的农业技术学校,让当地的农民可以在里面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
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样十分看重农业科技的现代化发展,他认为“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根本还是会通过尖端科技来解决,具体取决于突破性的农业科学精尖技术。江泽民同时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如胡锦涛于2004年4月在陕西检查工作中所指出的:在中国这种人口众多,农业发展前景广阔的情况下,解决农业问题不仅取决于政策、改革,还取决于激起大多数农民的热情和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劳作积极性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依托于发展智慧农业,使得农业先进技术充分运作于农业现代化生产之中,聚焦于解放人力,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上来。如何走稳走好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其重心就在于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与时俱进的提升,这一点无论从长远还是根本上来说都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关键因素。
习近平一直非常重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他曾多次提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他在福建省工作期间,把科学技术作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指南。习近平在201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举办的研讨会上说:“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要及时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专业农民。”在山东考察期间,习近平强调要按照提高生产和效率的原则,支持农产品优良品种的培育,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协调以及农业科技的进步。要加快农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使得农业工作流程机械化、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产品安全环保一体化,加快建设符合高质量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要求的技术体系。并且要以科学技术为出发点,加快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实行农村政策的奠基石。习近平在考察湖北省的改革和发展工作时,强调农村改革和基本农村经营制度的完善,应该考察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行符合当地特色,适合当地优势特点发展道路的改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改造应首先将农民的自我意愿放在首位,并且维护好农民的应得利益、保障农田和粮食安全,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农民利益的增长。在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田和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农民有序、自愿地转移农业产业经营的权利。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管理体制,推进农业合作社系列配套改革,完善保护支持当地农业产业的体系,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化转移的正确实施。
从当前的中国国情来看,农业实现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一个繁荣完备的农业体系,促进农村繁荣、农民富有,是中国最重要的使命和目标,是决定建立起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曾提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四化”道路不动摇,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驾齐驱同发展,任何一项不掉队。在“四化”道路的长久发展历程中,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之迅猛是最令人惊讶而实际上来说是很困难的。习近平农业现代化理念的进一步落到实处,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激发农业发展的新时代活力。在上述背景下,协调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通过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城镇化建设,逐步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使普通农民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