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翠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 济宁 272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主要是由气道慢性炎症引起的,特征表现为不可逆气道阻塞及肺气肿等。近些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们的生活习惯不断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使得患者劳动能力下降,还会引起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1]。目前,临床在治疗老年慢阻肺患者时,通常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但患者身体的康复还会受到心理状态、营养水平以及能量代谢等因素的影响[2]。本文以我院84例老年慢阻肺患者为例,通过对部分病例展开心理护理干预,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以84例来我院接受治疗及护理的老年慢阻肺患者为例,入选时间为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男女患者分别有50例与37例;年龄为65至83岁,平均(68.7±5.8)岁;病程为0.6至10年,平均(4.8±0.5)年;疾病类型:慢性支气管炎39例,支气管哮喘27例,肺气肿12例,肺心病6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均得到确诊。并将合并恶性肿瘤、严重肝肾等脏器疾病,以及精神异常等患者排除在外。一般资料对比中,两组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
给予对照组病情监测、饮食及用药指导、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包括以下内容。
(1)认知干预。患者因受教育程度及生活环境不同,对慢阻肺这一疾病的认知也有所不同。针对此种情况,护理人员就应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到自身疾病,形成科学的治疗理念。同时,号召家属配合医护人员,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与鼓励,提高其治疗信心。此外,还可采取示范法、松弛训练以及行为阻断等方法,将患者不合理的思维及行为进行纠正。
(2)支持性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将治疗及护理的方法、效果,以及饮食调理等知识详细讲解给患者及其家属听,鼓励家属从日常生活以及心理这几方面出发,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与关怀,认真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使其充分感受到来自家的温暖,从而达到缓解不良心理情绪的目的。
(3)疏导性心理护理。对于老年慢阻肺患者而言,其身体素质较差,再加上病情比较复杂,需接受长期治疗,因而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焦虑、悲观等负面心理。护理人员针对此种情况,应当将转变情绪对改善病情的重要性告知患者,给予针对性的疏导,帮助他们保持平和的心态。同时,还可采取放松疗法、满足合理需求、转移注意力等方法,鼓励患者多与亲朋好友展开交流与沟通,将内心的压力释放出来。
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应用SAS(焦虑)、SDS(抑郁)量表来评价,得分越高,说明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程度越严重。此外,采取我院呼吸科自制问卷表来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
应用SPSS21.0软件对实验数据展开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计数与计量方面的数据分别应用百分率(%)与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心理情绪评分差异不大(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及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观察组中,非常满意27例,比较满意13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5.2%(40/42);对照组分别有20例、14例、8例,护理满意度为81.0%(34/42),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阻肺为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喘息、气短、咳痰、咳嗽等,在该病发展后其会出现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现象,会引起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会造成较大影响[3]。
临床以往在治疗老年慢阻肺患者时,主要遵循改善肺功能、减少疾病发作的次数与时间的原则。然而,由于患者的年龄比较大,缺乏子女的陪伴,容易出现孤独、烦躁等负面心理,大大降低治疗依从性及效果。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本实验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展开心理护理干预,其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改善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相比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护理的开展可对患者展开积极、正面的指导,防止其发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治疗理念及态度,引导其以轻松、乐观的心态来接受治疗及护理。同时,护理人员也应号召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来,积极支持、鼓励患者,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与爱护,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实现治疗依从性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患者,通过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可将其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有效改善,进一步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