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人民医院,山东 沂水 276400)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以发热、咳嗽、肺部出现湿啰音等为主[1]。由于患儿个体差异较大,若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容易导致部分患儿的炎症难以控制,容易出现后遗症。而恰当的护理对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因此,为了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本文对此类患儿实施精细化护理,观察其效果。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到12月在本院就诊的支原体肺炎患儿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龄为(8.3±2.4)岁。纳入标准:符合当前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乏力、发热、咳嗽的同时带有少量粘液;患儿胸部影像学诊断检查表现为浸润型,同时呈阶段性分布,由肺门向外延伸,弥漫网状影;患儿年龄4~12岁;患儿近半个月内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排除标准:患儿合并有其他病症;重度肺炎支原体患儿;依从性较差的患儿。将入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采用退热、镇咳等治疗,阿奇霉素剂量为10 mg/次,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5 d,此后降低阿奇霉素片的药量为5 mg/次,口服,1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精细化护理措施:第一,心理护理。患儿生病后其父母多出现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对此类情况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能有效配合治疗。第二,保持呼吸通畅。大部分患儿由于不适会出现剧烈咳嗽等现象,可以通过雾化吸入等改善其症状。第三,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此类患儿大多出现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的情况,应协助患儿进行翻身,通过轻拍和掌心叩击的方式,确保痰液能够完全咳出。第四,饮食护理。避免患儿过度饱食,通过充足的液体摄入量满足营养需求,便于痰液排除。第五,高热处理。部分患儿其临床表现为高热,当体温超过38℃时应采用物理降温,例如冰袋、擦拭等;对出现寒颤的患儿,应增添衣物。第六,健康教育。由于该病病程相对较长,同时患儿的父母缺乏此类疾病的相关认知,因此应进行相关宣教,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提升患儿的免疫功能。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进行评定。
1.3指标评定 疗效评定:痊愈,患儿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炎症情况完全消失;有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炎症程度降低同时肺部阴影面积减少;无效,临床针状没有改善,甚至出现病情加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
2.1两组患儿临床效果 观察组:40例患儿中,痊愈23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40例患儿中,痊愈14例,有效1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00,P=0.025)。
2.2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40例患儿中,出现轻微恶心、食欲减退适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观察组:40例患儿中,出现轻微恶心2例、腹痛1例、食欲减退及消化道不适各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17,P=0.023)。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口鼻等分泌物进行传播,感染后一般粘附在患者呼吸道纤毛上皮间,能够有效抑制上皮细胞和纤毛功能的发挥[2]。病原体及相关代谢产物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发免疫机体过度损伤,造成机体病理改变。小儿感染支原体肺炎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肺部湿啰音,X片可见为片状或融合状阴影[3]。临床上常用大环内脂类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患儿个体之间差异较大,疗效不一,因此,在加强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护理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精细化护理能有效改善患儿治疗效果和预后。
总之,对肺炎支原体患儿进行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精细化护理,尤其是语言表达不清的患儿,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