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73000)张易
先天性心脏病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在临床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时,多采用手术治疗。但由于手术作为直接应激源,易于术后出现并发症,从而影响预后效果。故实施有效的围术期护理至关重要。本次研究针对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效果观察与护理体会进行分析,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本院自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实施介入治疗,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治疗组(4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1.1~13.5岁,平均年龄(7.2±5.0)岁,其中室间隔缺损10例、动脉导管末闭10例、房间隔缺损15例、肺动脉瓣狭窄6例;治疗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1.2~13.3岁,平均年龄(7.3±4.6)岁,其中室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末闭10例、房间隔缺损16例、肺动脉瓣狭窄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确诊病情后,均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治疗组实施围术期护理:术前护理:定时了解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做好造影剂过敏试验,察看皮肤情况,对其实施局部清洗,如出现皮肤破损现象,需先实施相应的处理措施,待愈合后再进行手术。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消除其负面心理,积极鼓励与支持患者,术前一天禁食禁水5小时。术后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观察手术操作部位的出血情况,对穿刺部位按压1h,定时更换辅料,保持创口的清洁与干燥;定时观察患者体温,监测其大小便情况,观察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2]。术后观察下肢皮肤,对其实施适宜的按摩护理,给予相应的饮食护理指导,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1.3 分析指标 分析两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量表进行分析,总分100分,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即非常满意(总评分>85分)、满意(总评分在70~85分)、不满意(总评分<70分)。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用t检验、采用表示计量资料;用x2检验、采用%表示计数资料,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住院时间 治疗组住院时间(8.9±1.1)天,对照组住院时间(11.2±1.4)天,组间以比具有明显差异,t=8.272,P<0.05。
2.2 比较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组没有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出现2例出血、血肿2例、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12.2%(5/41),组间以比具有明显差异,t=5.325,P<0.05。
2.3 比较护理满意度 治疗组非常满意30例、满意10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97.6%(40/41);对照组非常满意24例、满意10例、不满意7例,护理满意度82.9%(34/41),组间以比具有明显差异,t=4.987,P<0.05。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疾病之一,其对患者家庭及身体状况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先天性心脏病多采用介入手术治疗,但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性,从而增加了手术难度,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以辅助提高治疗及预后效果。
围术期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延伸出现的一种护理模式,将其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可有效提高预后效果。通过术前护理,做好手术准备,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了解,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相关注意事项,使其明白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促使手术顺利开展。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同时给予相应的并发症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同时保使患者病情尽快好转,从而缩短住院时间。结合上述护理措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应用围术期护理,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