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地莴苣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9-02-12 00:33徐秋红
上海蔬菜 2019年6期
关键词:莴苣菌核菌核病

徐秋红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接山镇瓜菜生产服务站,山东 泰安271502)

莴苣(Lactuca sativa Linn.)为菊科莴苣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分叶用和茎用两类。莴苣茎叶中含丰富的莴苣素,有增加胃液、促进消化、增强食欲的功效。菌核病是莴苣种植过程中常见病害之一,露地和保护地都有发生,春、秋茬莴苣均会受害,通常春莴苣发病较严重。莴苣染病后,植株腐烂或坏死,减产高达50%以上,严重影响产量。莴苣菌核病除危害莴苣外,还可侵染萝卜、白菜、番茄等多种蔬菜作物。现将莴苣菌核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 发病症状

莴苣菌核病在莴苣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苗期植株染病后,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幼苗成片腐烂倒伏;发病盛期多出现在生长后期,植株近地面茎基部或接触土壤的衰老叶柄、叶片先发病,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后发展为软腐状,发病部位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期产生菌核。

1.1 叶用莴苣发病症状

叶用莴苣发病时,靠近地面的叶柄或叶片边缘呈淡褐色水浸状,继而软化腐烂,天气潮湿时病部长出灰白色棉絮状物(病原菌的菌丝体),之后絮状物中出现黑色鼠粪状菌核。天气干燥时,叶球外叶仍能保持原形,但呈黄褐色,薄纸状,叶球内部已经腐烂、出现空隙和菌核。

1.2 茎用莴苣发病症状

茎用莴苣及采种株多在生长后期发病,先从近地面茎基部或接触土壤的衰老叶片边缘、叶柄开始发病,进而蔓延到上部。茎上病斑呈水浸状,稍凹陷,初为淡褐色,后变灰褐色;后期病茎生灰白色菌丝团和菌核,叶片变色凋萎,植株提前枯死。通常菌核病造成的腐烂无恶臭味,但混生细菌性软腐病后有恶臭味。

2 发病特点

莴苣菌核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核和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翌年春天,气温回升到5~20 ℃,土壤湿度适宜时,菌核中的子囊孢子靠气流传播到植株上引起浸染,一般先侵染抗性弱的衰老组织。植株发病后,形成的菌丝可通过雨水、农事操作等侵染其他植株形成再侵染。菌核病一旦发生,土壤带菌量逐渐增多,病情将逐年加重。莴苣菌核病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5%时发病重,早春多雨或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空气湿度在70%以下,病情明显减轻。连作、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雨后田间积水、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块和保护地,放风不及时、湿度过大、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或旺长的地块易发病。一般前茬作物菌核病严重、残留菌核量多的田块发病较重。

3 防治方法

3.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如红叶莴笋、挂丝红、特耐寒二白皮、红皮圆叶等。

3.2 种子处理

精选种子,清除菌核。播种前清除混在种子中的菌核,可用10%盐水漂种,去除菌核后用清水洗净再播种;或用50~55 ℃温水浸种10~20 min,然后将种子移入冷水,淘洗干净晾干后播种。

3.3 加强田间管理

与禾本科作物或葱蒜类轮作1~2 年;高畦双行种植,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通风降湿;及时摘除病叶、黄叶和老叶,以利田间通风透光;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带至田外销毁,防止病株混入肥料堆,随肥料再次入田;翻耕菜地,加速病残体腐烂分解,深埋菌核,使菌核不能萌发,减少菌源。

3.4 药剂防治

菌核病发病初期可选用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43%好力克悬浮剂4 000 倍液、50%扑海因悬浮剂1 000 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40%嘧霉多菌灵1 000 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兑水喷雾防治,每5~7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交替用药,以防病菌产生抗药性。

猜你喜欢
莴苣菌核菌核病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秋日野餐会
5株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不同播期、密度和肥效对陇葵杂4号菌核病发病规律的影响
莴苣和韭菜
2012年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实况调查及原因分析
甘蓝型油菜病原核盘菌菌核的结构观察
爱上莴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