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

2019-02-11 13:06张滨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6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摘 要:为提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整体水平,进一步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创新创业的具体途径和办法,文章将针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首先从“多元协同”这一基础性理论的概念及其积极意义入手,接着概括出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特征,总结了一直以为我国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最后从培养机制整体建设、高校资源整合和科研因素融入三个角度针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提出具体策略和意见。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构建

高校要想持续不断的引进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必须按照时代发展规律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推进创新体制的完善,优化教育系统,以人才为协同培养工作的开展核心,通过与其他高校、公司、政府等外部机构的合作,实现多因素、多环节的协调,以达到校内外合作与共同培养的预期效果,最终有效地开发和发展开放型教育体系。

一、“多元协同”理论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概念

多元协同其指的就是多个领域协作,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主要体现为,若打造和培养出更多地创新创业队伍,首先必须突破固有的传统教育理念,推进教育平台的丰富化、创新化,学校如果不冲破旧模式的阻碍,就很难适应当今世界环境的发展变化,首先要摒弃落后的单一教育模式,确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以更高的自我要求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另外,还要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更高层次的合作融合。

(二)意义

创新与创业教育是高校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支点,它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核心力量,就专业理论知识来说,协同合作可以丰富创新企业人才的获得渠道,加强关于协同机制的研究,将被动创业转化为主动创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在实践层面上,创新创业人才的协同合作培养体制,集中体现出了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特点,代表着高校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模式,而是通过更新开放的教育理念来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积极主动的突破学校与外部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之间的种种边界,实现多方的资源共享,促进学校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协同合作。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集中表现特点

(一)设定共同的目标

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各个要素都对整个多元协同体制起着关键作用,主要通过协同培养设定一个共同的教育目标,接着建立起一个交易体系,使系统中各要素合作配合,相互促进,在实现多元合作的目标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最终达到多元协作的预期目标。因此,在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要从始至终坚持同一个教育目标,多方力量凝聚在一起。

(二)开放型教育系统

发展中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是一个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大学各种类型的资源、商业平台、政府调控等,这些因素原本是以独立和封闭的形式发挥自身的作用,而协同合作的推进就使各领域之间消除了自身封闭和相互独立局面,以合作和共赢为切入点,围绕消除障碍这一关键点,打破不同要素之间的独立,实现资源的有效交换以及建立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协调体系,效益最大化,使各要素发挥各自的价值。

(三)教育成果的多重性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涉及到了多个领域和范围的合作,需要多个主体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协同机制将带来政府政策支持、教育模式革新、企业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的效益,促使每个因素都在原有的结构、功能和方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提高了各项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价值效益,激发了各要素间的主动融合,在互动过程中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达到协同培养的目的。

三、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构建的现状

(一)教育体系不健全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培训模块已通过相关课程和活动开展实施,但尚处于缺乏经验的探索阶段,没有可利用的完善的合作教育机制,只能单一的依赖高校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创新人才作用,没有如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等其他主体的参与,创新创业人才模块分布和建设过于单一化。另外,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运用协作系统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使参与到的所有协同教育主体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4]。

(二)创新创业发展不全面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科研究项目,也没有能授予相应学士学位的学科。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试图与正规教育体系相结合,当前创业教育体系的弊端主要暴露在: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明确。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就是学生,并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而且,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意义也不大,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层次划分不清晰,各个因素相关性不强,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第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完善,一般表现为选修课程形式上,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关注度,但教育体系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三)高校创新资源碎片化

在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各高等院校都相繼进入开放和创新的阶段,与社会上其他领域的部门机构和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都密切联系起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备受关注。目前,合作创新正逐步取代自主创新模式,成为创新理论的新趋势,有效共享资源,使碎片化资源整合成体系的模式得到广泛应用。由于高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加上公司的资本和技术发展水平的提升,要求高校必须加强与其他主体的合作,进一步激发自身潜力,利用协同合作机制,有效整合校内外创新资源,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水平。

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构建的具体策略

(一)重视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创新创业人才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具有高度开放性的过程,其中许多主体共同参与。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第一,职业态度上,创新创业人才需要适应和优化职业结构的机制,满足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能够合理预测。第二,方案设计上,为提高对区域经济和市场需求的适应性,确保能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要着手开展员工培训,应定期邀请行业专业人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指导,使教师和学生在制定培训计划前,对最新的行业需求以及人才培养创新信息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最新的行业需求,注意收集雇主对人才的反馈信息。在课程体系中,创业是核心,在大学和企业之间建立持续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参与教学过程的实施,一些实践或理论课程可以直接在企业中授课,另外一些课程还可以聘请行业内的兼职教师独立教学,或与学校教师联合授课。

(二)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的内外资源

国内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办学资源的分散性使各学科专业有着明显的界线,直接造成了封闭式的教学形式长期以往,将严重阻碍创新创业模式的转变,最终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没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提高警惕,注重建立内部合作培训机制体系,集中优化资源配置,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注意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大学里,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重视教育与科研成果的结合,不断引进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充分利用科学研究的教育学性质。以开展科研活动为途径,使教师和学生从掌握专业知识和促进相互进步、共同受益[1]。这样一来,教师不仅获得了更先进的专业知识,学生也拓宽了自身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教师的教育质量水平,最终推动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有利于高校创新創业人才的发展。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组织科研竞赛等,让学生尽情享受科学技术和竞赛结合的乐趣,保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意专业理论和学科知识的融合,学校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对创新创业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和经费支持,了解整个项目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促进整个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

五、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当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创新创业机制的发展,就要求高校进行教学体制改革,把多元协同人才的内部和外部机制结合起来,从多个参与主体角度出发,平等互惠,共同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从根本上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建设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宗源,刘子豪.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多元协同培养机制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8):139-140.

[2] 张恭孝,崔萌,段桂运.多维协同机制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3):213-214.

[3] 张冠蓉.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7.

[4] 张兄武.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4):30-37.

作者简介:张滨(1987.07- ),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