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2019-02-11 01:36蒯彦博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城镇化河南省培育

□蒯彦博

(商丘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1 引言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要经历城镇化这一必然过程,“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始终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当下世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我国仍能保持着百分之六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见我国经济的增长还是具有较大的潜力。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应有的保障。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问题,“三农”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特别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更是对农业问题提出了新要求,即要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2018年已经达到了59.35%,预计2030年将达到70%。

河南省是中原崛起的主力军,但目前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资料显示2018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是51.71%,河南省2018年有2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并完成了落户,由此可见河南省正走在向城市转型的道路上。尽管如此,河南目前仍有近一半的居民生活在农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河南省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可见河南目前仍面临城镇化发展的艰巨任务。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乡居民对消费品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且体现出个性化特点,还有来自国外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我国所能提供的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居民的日益多样化需求。要想解决这一不平衡现象,只有依靠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等途径来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这些途径的主体。但就目前来看,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素养还不能满足因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则需要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

2.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城镇化的基本规律,以提升城镇化水平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强调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规模合理、集约发展的城镇化模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已经在党的十八大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对“身份”意义上的农民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他们尽快转换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城镇化来讲更加注重创新,更加注重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更加注重城乡的统筹发展、协调发展、集约发展。

2.1.2 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的结合体即是现在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指热爱农业,自愿从事农业活动并以此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不但要具备较硬的科学文化素养,还需要具备较好的市场竞争意识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同时要有较强的法律法规意识、创新意识,并且长期定居在村镇的一个群体。根据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理想的经济收入以及平等的社会地位等特征。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有三种类型,如表1所示。

表1 新型职业农民类型

2.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指培育主体在创设一定的环境下,通过培育平台或载体,以多样化的方式传授农民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等内容,确保农民具备完成现代农业所需要具备的各项能力,进而去服务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对农民在技能上的培训,而是不仅要通过各种培训手段去“培”,还需要政府通过各种认证和扶持措施去“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育过程中需要做到培育组织主体多元化,尽可能引入社会资本;培育对象的遴选要制定科学的标准,做到遴选精确;所开设的培育课程要做到多元化,满足不同种类的职业农民进行培育的需求。

2.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理论

2.2.1 劳动力转移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最早提出了劳动力转移的思想,机器在农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是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诱因。机器的出现及规模化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之后,使得妇女和儿童也可以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机器让生产逐渐对农村劳动力失去了依赖,这样就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时代对资本的积累促使了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随着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已经形成了人口从城市到农村或者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双向流动。目前来看,如何解决农村和城市之间有序、适度的流动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2.2.2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在1960年由美国学者舒尔茨提出。舒尔茨在他的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认为,不断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很多欠发达国家农村经济之所以落后,究其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养有待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亟待提高。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同农村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就需要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额度,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

2.2.3 人的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最早出现在英克尔斯的《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著作中。现代化理论的核心则是人的现代化理论。“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需要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综合素养、生产生活方式诸方面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这是人的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观点。为了实现这种转变我们需要做的核心工作即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养,这种提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做的重点工作即是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力度,只有新型职业农民具备了新型职业农民所应该具备的各项特征,农业现代化及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

3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城镇化水平低于沿海发达省份,农业人口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河南省到目前为止从未缺少过“身份”意义上的农民。2018年河南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有200万,可见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势头是很好的,时代的发展使得90后农民逐渐成了主力军,但是他们对土地的熟悉程度远远赶不上他们的父辈。“怎么种地”“怎么种好地”就成了目前阻挠农业发展的显著问题。面对这一显著问题,从2014年开始河南就开始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并对他们进行培育,力争把他们培育成“爱农业、善经营、懂技术”的现代化农民。截止到2018年,河南省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到75万人次,单2018年度河南省就完成了各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69 643人次。农村劳动力回流的情况逐渐增多,从外出务工寻求收入增长到现如今的回乡创业的人数日益增多,“身份”上的农民逐渐减少,而“职业”意义上的农民逐渐增多。

河南省每年都在不断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河南省相关部门每年也都在出台一些有关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的实施意见和相关政策措施。比如2018年印发的《河南省2018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从精确遴选培育对象,到培育方式方法的确定,再到为不同类别、不同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发针对性的培育课程等一系列流程,确保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更加有效。

河南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培训机构以及方式方法。比如商丘市夏邑县在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年度绩效考评中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夏邑县也是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夏邑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广校为实施主体,广泛统筹并利用社会各项资源的培训机制。除此之外,夏邑县还加强教育培训,确保培育质量;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培育效果;重视优惠政策扶持,使新型职业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夏邑县2018年完成了711人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超额完成了省、市分配的培育任务。河南省还非常注重利用省属高校资源,使高校和相关市、县合作共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比如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9年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在嵩县开班,许昌学院2019年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在许昌学院学术报告厅开班。另外,河南省还经常举办各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交流会来交流培育经验,比如2018年8月14至17日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务培训及观摩会在洛阳市举办,全省2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及86名培育教学班的主管领导参加了会议,通过此次会议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的业务水平,进而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的提升。

虽然河南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就目前来看仍然存在着培育组织主体单一、培育方式方法较为滞后、资金较为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以及成因下面会做详细地阐述。

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所从事的行业已从之前的以农业为主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适应这种转变,河南省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培育,形成了有效的培训体制,但就目前来讲,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南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4.1 培育组织主体过于单一

培育组织主体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桥头堡,是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的实施主体,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组织主体如表2所示。

表2 培育组织主体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河南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组织主体主要以政府部门为主,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农业院校和农业企业参与,但是培育的组织、培育方案的设计以及培育方案的落实仍然是政府部门在起主导作用。通过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农民采访可知,“小麦班”“水果班”等这些以生产经营型为主的培育主要在农业公司或者是农村合作社进行,对“农村电商班”等这些以专业技能型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主要是在相关高校中进行。但是无论是农业公司、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还是职业院校都需要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之下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样一来农业公司同市场紧密联系的资源优势、农村合作社所存在的组织优势、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和科技推广优势就很难显现出来。

4.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不完善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依靠财政、教育、农机等部门在分工协作的情况下建立一个运转高效、各类培育组织主体相互协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这种培育体系目前河南省还没有完全形成,主要表现在培育主体不突出、职责交叉且分工不明确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等问题。

4.2.1 职责不明晰

多部门之间职责清晰、通力协作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能更好更快地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养。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应该保持一致,权利小于责任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权利如果大于责任就可能会滋生很多危害组织的事情。只有权责一致,各相关主体才会职责明确,不会产生职责交叉的现象。职责清晰的组织体系是产生效率最大化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

4.2.2 资源短缺且配置不合理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机制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目前,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在校舍上存在短缺现象,缺少专门的校舍场地,并且有些教学场地没有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即使有也大多都是老化设备,常年缺少维修和保养,一些形象化的图片和视频无法向学员展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其次,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目前河南省能担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师一部分是外聘的,教师队伍不稳定,责任心偏弱,一部分是当地退休中小学教师或者是当地的土专家,他们的教学能力有限,组织能力有限,很难承担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的重担。河南省有很多职业院校,这些院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对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的巨大优势,但目前并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块优势,还没有形成专项培育、长短期培育相结合的培育机制,一些水平较低、缺乏实践且重复性较高的培育时常存在,在浪费培育资源的同时耽误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时间。

4.2.3 缺少对培育的综合考评及激励制度

河南省在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的过程中还缺乏相应的综合考评及激励机制,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在培育过程中更多是为完成当年省、市所下达的培育任务,使得培育变成了走过场,培育组织主体只关心数量而无暇顾及培育后的知识技能应用情况如何、创新创业情况如何、收入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等效果问题。

4.3 培育方式较为落后

培育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的效果,通过调查可知河南省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的方式,如表3所示。

河南省政府明文规定:在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过程中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不能低于1∶2。但是从表3可以看到,课堂讲授课时比重在所有培育方式中占到了63%,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只占到了26%,远远达不到政府部门的要求,这样就会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我们培育出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就只会“纸上谈兵”,动手能力就会非常弱。

表3 培育方式

4.4 相关外部条件不适配

4.4.1 农村人口思想观念陈旧

截止2018年末,河南省人口总量达到了10 72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3%,而河南省的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由此可见河南省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均耕地偏少。河南省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为落后,城镇化质量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中,“离乡不离土”的观念还较为浓郁,这样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就大幅度下降,新型职业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进而造成新型职业农民缺少创新创业的资源。

4.4.2 农村生态环境较差

河南省的广大农村地区目前环境较差较乱,居民的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生活较为单调乏味,缺少应有的娱乐设施,居民的生活压力无处释放,这些因素导致了很多农村高素质人才不愿意留在当地农村,更谈不上从城市回流农村。

4.4.3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河南省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粮、面、油、肉等的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但河南省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且提升较慢,因为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存在着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太健全、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投入产出比还比较低、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深深影响着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水平。既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且投资风险大,很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创业的热情就大大降低了。

4.4.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载体缺乏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一定的载体作为依托,这些载体的选择要足够的合理和优秀,否则将会直接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目前比较适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载体有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村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等,但是河南省目前所拥有的载体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很欠缺,很难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载体的缺乏制约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快速成长。

4.5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相脱节

培训需求的确定是培训体系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基础环节。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延伸,新型职业农民所具备的技能越来越不能满足因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这样就产生了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的需求。河南省目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属于一种外源性供给,培训方案的制定完全由政府部门确定好之后再交由培训单位或组织负责落实开展。这样的培训体制往往忽略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所培训的内容较为陈旧和单一。

培训内容的陈旧和单一主要表现为:培训的内容与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不相符;培训没有根据不同类别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定不同的课程,培训缺乏针对性;在培训过程中没有将新型职业农民所应该具备的创新创业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现代营销理念等充分地增加到培训内容中。这样就造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相脱节,就会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训的吸引力及培训的实际效用。

除上述详细列举的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之外,还存在着诸如农民的整体素养不高,培育难度较大;各地市缺乏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远规划和安排;资金较为短缺等问题。

5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解决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是简单的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而是在培训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扶持和培育,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培育机构、农民等通力协作,需要有完善的培育机制,需要有完善的扶持制度,同样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针对第三部分所阐述的河南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部分将给出一些相关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5.1 制定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中长期规划

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人才上的保证,新型职业农民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之外,还需要具备营销管理、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等能力。正因为如此,河南省政府需要将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上升为战略层面,决不能等闲视之,或者作为应景之作来对待。因此河南省政府应在充分了解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省情,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和制定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方案、综合绩效考评制度及激励制度、实施方案的监管制度等。

5.2 聚合各类资源且建立多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的协作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有政府、组织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等多方参与,对于这些主体则需要加强协作,各司其职,整合各项资源,力争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效用。

5.2.1 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即是建立以农广校为主,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服务推广机构、农业职业院校为辅,同时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多元化主体。培育主体的单一化很难完成河南省、市所下达的培育任务,也很难有效地完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任务。

5.2.2 充分利用国家智慧农民云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愈发成熟,尤其是互联网起步较早,“互联网+”已成为众多创业者的选择模式,“互联网+农业”已经有了很多的应用成果,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国家智慧农民云平台”就是其中的一项应用。“国家智慧农民云平台”包括在线学习、在线管理、在线交流和在线答疑四个模块,通过这四个模块不单单可以使新型职业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还可以和农技人员、农业专家等实现在线交流和在线答疑,这项平台的应用和推广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5.2.3 发挥农业院校等资源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后备人才

农业院校、农业职业院校、农业职业高中相结合是河南省目前已经形成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农业院校有其他培育主体无法比拟的师资优势。通过各层次农业院校可以开展学历教育、订单班培养、长期培育和短期培育等多种形式的培育,通过各项培育可以优化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结构,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储备足够的新型职业农民后备人才,为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人才上的保障。

5.3 参照国外成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模式

国外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出现了很多成功的实践模式,比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本文以美国为例谈一下可供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借鉴的一些具体做法。

美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在世界独占鳌头,美国在1960年就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美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之所以那么高,一方面得益于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适宜农产品生长的气候环境,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美国早期形成的比较成熟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美国在1962年颁布的《莫雷尔法案》就已经为美国的农民教育拉开了大幕,由此可以看到美国的农民教育从六十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而我们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则呈现出起步晚但发展也快的特点。归纳美国对职业农民的培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总体来讲是“三位一体”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三位一体”是指教学、科研与推广同时进行,使得教学、科研和推广做到无缝连接,通过更有效率的科研成果转化来提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效用。第二,采用多样化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这种培育模式即是在一定数量的以农业院校为主的校内职业农民培育之外还包括一定数量的非正规化的校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第三,职业农民培育内容的多样化及针对性。不同类别的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育的内容要求往往不同,应该针对不同类别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发不同的培训课程,让培育变得更有针对性和多样化。美国则是根据本国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需求制定灵活性较强、目的性较强的职业农民培育内容。

由此可见,对于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形成自己的培育理念及培育模式,在培育过程中要注重整合资源,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不同类别要实施差异化培育,在培育主体方面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注重社会资本的引入。这些都是河南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借鉴的国外其他国家的成功之处。

5.4 准确遴选培育对象,采取分类培育

5.4.1 准确遴选培育对象

不是所有农民都能够转化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在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过程中要做到不浪费资源,首先就要遴选出培育对象。在这里我们根据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来确定一下如何科学遴选培育对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热爱农业,其次要以农业收入作为自己的唯一收入来源,再者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要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性意识。对照遴选标准我们发现,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负责人及主要骨干等就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

5.4.2 实施分类别培育

不同类别的新型职业农民所从事的领域是有所不同的,且他们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不一样。因此,在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时,就需要根据他们的这些不同采取不同课程、不同方式的职业培育。培育之后的鉴定标准及扶持政策也应该有所不同,采取形式多样、灵活性较强的差异化培育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帮助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5.5 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支持

河南省财政要给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支持,必要时还需要给予政策倾斜。各市县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必要的经费用于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转变省、市、县等各级政府部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是新型职业农民能获取更多培育资金支持的重心。另外各级政府的涉农部门要多与各级财政沟通协调,尽可能建立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专项资金。

6 结语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党的十八大上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提升则需要不断实现农业现代化,两者相辅相成。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较沿海发达省份还较低,但提升空间较大。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提升则需要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作为支撑和保障,可见河南省对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目前河南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还存在着培育主体单一、培育资金短缺、培育内容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等一系列问题。为了保证河南省能更好地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进一步提升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河南省需要在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顶层设计、建立多元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协作机制、准确遴选培育对象、采取分类培育等方面进行改进,确保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的效用,以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提升来推进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

猜你喜欢
城镇化河南省培育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家乡的城镇化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