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研究

2019-02-11 01:36□魏靖,田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河口年鉴人口

□魏 靖,田 静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以下简称“跨合区”)作为我国少数边境经济合作区之一,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民族资源,成为“昆明—河内—海防”经济走廊的“咽喉”,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重大经济建设合作的进一步加强,“跨合区”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发展除了依靠自身的优势外,还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科学有效地开发以提高其整体质量,使得地方人才的潜在作用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当下,“跨合区”的人力资源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制约其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跨合区”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重视和加强“跨合区”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进而要全面了解其人力资源的现状及特征。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为社会创造一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的劳动人口。发展至今,学术界对区域人力资源的评价争议一直存在,不同学者所持观点存在较大差异,但大多数的评价研究主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1]。时至今日,由于研究者对研究区域的选择不同、统计口径的差异及获取大量研究数据的难度等原因,学术界尚未形成区域人力资源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观点,结合云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具体情况和现有的统计数据,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就业人员素质等几个指标来考察,试从总体上分析云南河口跨经济合作区人力资源现状。其中,所有数据主要来自近几年的《云南统计年鉴》[2]《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统计年鉴》[3]《河口瑶族自治县统计年鉴》[4]以及相关政府网。

1 “跨合区”情况概述

“跨合区”位于云南省东南端,隶属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隔红河与老街市、谷柳市相望。此外,“跨合区”位处内联我国西南、外联越南及东南亚各国“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二条通道,也是“昆明—河内—海防”经济走廊的中心节点以及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结合资料内容可知,河口瑶族自治县下辖“四乡两镇”,拥有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对外口岸——河口口岸,于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边开放县,同年12月批准其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河口口岸作为我国一类国家开放口岸,其口岸基础设施完善,通关手段便利化,如滇越铁路大桥、南溪河公路大桥、中越红河公路大桥等与越南老街口岸互联互通;人货分类通关、电子化通关等手段普遍。目前,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昆—河—海”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河口已经成为中越乃至东盟物流运输、出入境旅游的中转和集散地,2014年经国家发改委、云南省政府批准,《中国河口—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规划(2014—2020)(中方)》正式实施,标志着河口经济社会发展正式走向国际化。2017年1月,《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河口列为边境口岸型城镇,标志着河口正式进入“县城即口岸,口岸即县城”及“两国一城”的现代化口岸型城镇行列[5]。随着国家对边境县市的重点发展,目前河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河口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60.03亿元,年增长16.8%,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全州第一。

2 “跨合区”人力资源的现状

人力资源是指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所需的具有必要工作能力的人口,包括自然人力资源和开发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结构分析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总体情况,以及人力资源内部的不同状态、性质。为了实现地区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本文从人口数量和质量、就业人员素质两个方面来分析河口“跨合区”人力资源的现状。

2.1 人口数量和质量

2.1.1 人口数量

数据显示,2017年河口瑶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数10.92万人,其中男性和女性人数分别为5.79万和5.13万,年末户籍人口数为9.2万人,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6%。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其少数民族人口6.3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从民族人口分布来看,瑶族25 609人、苗族15 950人、壮族11 988人。另外,河口瑶族自治县15~64岁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比75.18%,明显高于全国、云南省和红河州的平均水平;而老年抚养比则反之,仅为8.1%。(见表1,表2)

表1 河口瑶族自治县人口基本情况一览表

注:《云南统计年鉴·2018》《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统计年鉴·2018》《河口瑶族自治县统计年鉴·2018》

表2 河口瑶族自治县各年龄段人口数量一览表

注: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云南省人口普查资料》

2.1.2 人口受教育程度

数据显示,河口瑶族自治县未上过学的人口为13 811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4.26%;接受义务教育的人口为67 813人,占总人口比重为70.04%;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为13 667人,仅占总人口比重为5.83%。且该县男性受教育程度优于女性。(见表3)

表3 河口瑶族自治县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以上人口(单位:人)

注:《云南统计年鉴·2018》《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统计年鉴·2018》《河口瑶族自治县统计年鉴·2018》

2.1.3 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

河口瑶族自治县有各级各类学校67所,其中高中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初级中学4所,完全小学20所(含民办一所),教学点12个(一所一校点6个),幼儿园27所(含民办7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总计14 017人。(见表4)

表4 河口瑶族自治县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在校人数基本情况一览表(单位:人)

注:《云南统计年鉴·2018》《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统计年鉴·2018》《河口瑶族自治县统计年鉴·2018》

2.2 就业或从业人员的素质

2.2.1 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

就业人员是研究一个地区劳动力是否充实的重要依据,能宏观的反映该地区的就业状况。它是指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就业人员的素质。如表5所示,河口瑶族自治县2017年末全县就业人口为6 466人,男、女性就业人口分别为3 560人和2 906人。就业人口中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教育程度占总就业人口的83.21%,就业人员整体状况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表5 2017年河口瑶族自治县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情况一览表(单位:人)

注:《云南统计年鉴·2018》《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统计年鉴·2018》《河口瑶族自治县统计年鉴·2018》

2.2.2 就业人员职业分布

河口瑶族自治县就业人员的职业分布分为三类:首先,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及水利业生产,其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6.72%;其次,分布于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所占比重为8.35%;最后,商业、服务业占就业人口总数的15%。上述三类职业占总职业就业人口比重的90%,其余职业类别人口约占10%。(见表6)

表6 2017年河口瑶族自治县按职业就业人口情况一览表(单位:人)

注:《云南统计年鉴·2018》《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统计年鉴·2018》《河口瑶族自治县统计年鉴·2018》

2.2.3 产业产值及就业人员产业分布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浓郁的民族文化以及边境特色风俗民情,河口瑶族自治县与其他县域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例如,第三产业值占全年产值的47.6%,约为全年的一半。伴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及各种机遇,河口正致力于打造以跨国商贸物流、进出口加工、国际金融及其他服务贸易为主的边境自由经济产业区[6]。从产业产值来看,虽然河口第三产业产值占比较高,但其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见表7)

注:《云南统计年鉴·2018》《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统计年鉴·2018》《河口瑶族自治县统计年鉴·2018》

3 “跨合区”人力资源的特征

3.1 人口规模不足,男女性别比失衡

“跨合区”所在的河口瑶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与越南接壤的云南边境地区,总人口仅为10.92万人,人口年增长率为4.46%,比国家平均水平(5.32%)低0.86个百分点,比云南省平均水平(6.85%)低2.39个百分点。人口规模不足、人口增长趋缓,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跨合区”人力资源建设。此外,河口瑶族自治县男女性别存在严重失衡,2017年末全县男性人口为5.79万人,占总人口的53.1%;女性人口为5.13万人,占总人口的46.9%,性别比为112.8,远超于联合国公认人口合理性别比范围(103~107)。虽然男性劳动力能暂时缓解“跨合区”人力资源匮乏的紧张局势,短时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女性是人口再生产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女性人口数直接决定人口再生产的趋势。因此男女性别比长时间失衡会直接影响到河口今后人力资源的规模与发展速度。

3.2 劳动力资源丰富,年龄结构合理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国际通用标准规定“15~64岁为劳动适龄范围”,我国根据国家实际情况规定“男性劳动适龄范围为16~59岁,女性劳动适龄范围为16~54岁”。为了最大程度实现对“跨合区”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以国际通用标准劳动适龄范围进行人力资源现状分析。结合相关数据,河口瑶族自治县目前15~64岁适龄劳动力人口数为78 641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5.18%,高于全国、云南和红河州的平均水平,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另外,数据显示河口瑶族自治县目前少儿抚养比24.92%,老年抚养比为8.1%,抚养比系数基本符合“壮年人口型”(国际通用规定少儿抚养比系数在30%~40%之间或老年抚养比系数在5%~10%之间为壮年人口型,即“成年型”年龄结构类型),说明河口瑶族自治县目前人口年龄结构合理。

3.3 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人力资源质量有待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口“数量红利”逐渐趋于消失,开发人口“质量红利”更加刻不容缓。河口作为我国首批边境经济区和国家一类口岸,如果要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

从河口瑶族自治县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及文盲率来看,未上学人口、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受教育人口比重相对较大。学生在校人数集中在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中学阶段。其中,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在99%以上,但作为高素质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级中学和职业高中的招生人数仅占普通初中毕业生人数的35%,其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为15.35%,远高于国家(4.88%)和云南省(7.60%)平均水平。同时河口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主体民族为瑶族,其次分布较多的民族为苗族和壮族。其中瑶族和壮族属于典型的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扫盲难度大,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因此即便“跨合区”适龄劳动力数量较为客观、年龄结构较合理,但由于面临产业转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等问题,相比于人口“数量红利”,“跨合区”应更关注人口“质量红利”,加强其高中教育和高等学校教育。

从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来看,河口地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并不高。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本科生及以上学历较少。虽然初高中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但因为缺乏职业教育训练而失去了成为高素质劳动力的机会。在2017年接收的221名毕业生中,中专和大专学历的学生较多,本科及以上的学历仅占21.3%。当前,河口面临较难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及已有人力资源素质偏低的困境,人力资源水平逐步成为制约河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来看,河口瑶族自治县男性人口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总体状况比女性较好,但因女性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使得女性人力资源闲置,从而导致河口人力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开发成本较高。

3.4 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存在明显的优势与劣势

河口由于其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其开发环境存在明显的优势和劣势。优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政策优势。河口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作为我国16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之一,国家及云南省政府从政策上给予支持。2013年,云南省政府颁布《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红河州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在财税政策方面明确规定:对入驻河口“跨合区”新办企业,除国家禁止和限制产业外,应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实行“五免五减半”优惠。2015年国务院也相继颁布《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跨合区”允许按规定招收外籍务工人员。第二,资源优势。河口的资源优势主要是自然资源优势及旅游资源优势。首先,河口所在的红河州及“跨合区(越方)”所在的越南老街省矿藏资源极其丰富。其次,河口县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使得其医药资源极其丰富。再次,河口作为云南唯一以瑶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边境自治县,其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环境和独特的边境风情,使其边境特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第三,交通优势。河口作为云南省中越边境段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通关最便利的陆路口岸,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河口的人员流动和货物运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第四,劳动力成本优势。随着“跨合区”区域合作的扩大,对河口边境国际人口流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流动人口可分为商贸类跨国人口流动、劳务类跨国人口流动、探亲访友类跨国人口流动、因跨国婚姻而引起的人口流动等[8-9],主要以劳务类跨国人口流动为主。随着国家对边境经济合作区雇佣外籍务工人员的政策支持,外籍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为“跨合区”带来相当程度上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劣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河口地区人口分布较为分散,不利于人力资源的集约开发。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外来人口流动频繁。2017年末河口瑶族自治县常住人口数为10.92万人,户籍人口数为9.2万人,外来人口为1.72万人,外来人口数量约占河口总人口数的15.6%。这些外来人口既有国内来河口的经商者,也有周边县市、相邻国家慕名而来的务工人员[6]。其中外籍务工人员以越南籍为主,由于缺乏民族认同和心理情感的障碍[10],使得越籍务工人员每日往返在边境线,而不在河口定居。二是由于河口城镇人口比重较低,城乡发展不均衡。2017年末河口瑶族自治县城镇人口为4.3万人,城镇化率为35.96%,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河口很难集中开发人力资源。第二,河口人口就业结构存在失调。从河口发展定位及三大产业产值占比来看,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发展空间大,相应对人力资源需求大。但根据就业人口职业分布及从业人员分布来看,大多数人力资源滞留在生产技术落后、效益低下的第一产业内部。在劳动力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过多必然导致其他产业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从而制约其他产业发展,使得整个“跨合区”人口就业结构失调。

4 “跨合区”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

从理论而言,要提高“跨合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可以从增加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改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等方面入手。针对河口“跨合区”目前人力资源现状及其特征,本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探讨“跨合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为其人力资源开发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4.1 优先发展教育,改善人口文化素质,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红利”正在趋于消失,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深度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跨合区”虽然整体处于“壮年人口型”,老龄化趋势不明显,但其人口规模小,人口年增长率低,男女性别比失衡,显然“跨合区”不能依靠增加人口数量改善其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此外,人力资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跨合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依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型向依靠劳动力质量型转变,“跨合区”面临着高素质劳动力相对紧缺的问题。因此,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改善人口文化素质,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成为最可靠途径,一方面教育既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重组及调整,还能培养、引领新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可以促进劳动者技能、技术操作等“知识增进”,使生产过程中人和物的生产因素的效率得到双重改善[11]。

当下,“跨合区”面临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就业结构不合理等困境,归根结底是由于教育落后导致的问题。因此,“跨合区”要改善人口文化素质、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教育惠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从正规教育即学校教育出发,首先,河口县政府应该持续推进教育事业振兴“金秋计划”,加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完成高级中学改扩建和莲花滩中心小学迁建项目;其次,必须要着力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为更高层次的教育提供更多优质的后备力量;再次,提高高中入学率,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阶段继续学习,不断提高年轻劳动力的素质;最后,针对“跨合区”需求,依托河口县职业高级中学办好职业教育,创建特色专业,培养适宜当地生产发展急需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同时要采用“政校合作”或“定向培养”的方式,留住“跨合区”本地高素质人才。从非正规教育出发,“跨合区”在原有的培训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群体,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开展恰当的职业培训,将“跨合区”的人口资源有效转化为人力资源,尤其是对大量闲置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的女性人口以及相关管理人员加强其培训[12],使之为“跨合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同时,相关部门要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

4.2 利用区位优势,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

“跨合区”与越南老街市“隔河相望”,边境上边民互市频繁,2018年,边民互市交易额为59.56亿元,交易人数77.6万人次,“一城两国”的同城化趋势愈加明显,且相邻的老街市,人口数量约为94万,因此河口应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牢固树立“河口实现跨越式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的发展理念,积极与越南老街市开展人力资源合作。目前依据国家政策,边境经济合作区可以按规定雇佣外籍务工人员,在此基础上“跨合区”中越双方政府间可以签署相应的人力资源合作协议,并在两国指定人力资源派遣和接收机构,注重合同签约和履行环节,规避操作风险,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跨境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工作[13]。与此同时,企业招聘越南务工人员受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为此,企业应跟踪时事动态制定相关事件的应急预案,对越南务工人员的撤离、人员替换和人员补缺等事先做好周密的规划安排,尽可能减少企业经营损失。此外,招收越籍务工人员应根据“跨河区”实际需要,在企业内部或依托河口高级职业中学进行集中强化培训。

4.3 合理配置及使用人力资源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昆—河—海”经济走廊的推进,“跨合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其吸引外来人才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一方面外部人才的引进不仅为“跨合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也为“跨合区”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河口作为我国早期沿边开放县且拥有一类国家开放口岸,现已成为中越乃至东盟物流运输、出入境旅游的中转和集散地,在跨国商贸物流、进出口加工、国际金融及其他服务贸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讲,诸多不利因素仍然决定了“跨合区”对外开放的困境。首先,“跨合区”地处偏远的西南边境线上,物质条件无法与东部沿海、中部城市相比,社会软环境的欠缺也影响到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其次,虽然河口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以吸引外来人才,但与引进的人才相比,现有的人力资源在“跨合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方面,他们熟悉社会环境,活动空间相对稳定,地方观念强;另一方面,生活消费需求相对较低,地区对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成本相对较低[14]。因此,在加大对外开放程度的基础上,要把引进外来人才和重视内部人才相结合,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人口素质,为外来人才提供实现自我的宽松环境,更要激发内部人才发展本地经济、振兴家乡的强烈愿望和事业心,从而实现现有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及使用。

4.4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坚持市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改变。当前,从“跨合区”整体发展来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一产弱、二产小、三产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难度加大;从产业产值来看,“跨合区”基本依靠第三产业带动全县经济发展,但就业人员却大多滞留在生产技术落后、效益低下的第一产业内部,就业结构极其不合理,二者共同阻碍“跨合区”经济整体发展。因此,“跨合区”应该以项目推动为着力点,以项目建设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依靠州委实施“项目建设年”为契机,牢牢把握当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昆—河—海”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项目的发展机遇以及国家沿边开放政策、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补短板、增动力”“美丽县城”建设及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的实施,着力谋划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和发展后劲足的新项目,促进“商贸物流、跨境旅游、电子制造、热区林国”四大产业快速发展,把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改变“跨合区”产业现状,提供更多优质就业机会,改变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跨合区”定居就业。同时,要继续推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跨合区”应利用自身优势,在前期的努力成果基础之上,尽早完成余下的1个贫困乡镇、8个贫困村、2 457名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进而改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此外,“跨合区”要着力提高城镇化率,形成稳定的产业大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力资源集约开发,改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15]。

4.5 积极构建“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跨合区”要积极构建“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模式[16],三螺旋的主要观点是,在知识社会中,大学的作用更为突出,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潜力通过高校、行业、政府的交互作用而激发,形成新知识产生、传输、应用的社会新机制。其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的驱动力源于市场、科技与政策,通过“大学—企业—政府”三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新知识和资源的组合,可以促进创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在区域一级。三螺旋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要求把大学作为三螺旋创新性人力资源开发基地,把企业作为三螺旋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有效平台,把政府作为三螺旋创新型人力资源再开发的保障。从大学角度出发,“跨合区”首先应该与云南各高校合作建立科研项目小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或成立科研人员对口帮扶小组投入到其经济建设中,提供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各类发展规划;其次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的人才需求及企业岗位需求与云南省各高校签订委培合同,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采取“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最后应该以州市高校(红河学院)及河口职业高级中学为培训点,对社会再就业人员提供集中的职业培训,使其具备一定专业或职业技能。从企业角度出发,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技能、绩效和职业素质,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对员工进行不定期的职业培训,包括职前培训、职后培训、进修学习等。从政府角度出发,政府要加强政策、引资工作,引导持续创新,为人力资源再开发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福利保障。具体包括:个人就业顾问服务,再就业技术培训等。同时政府应该积极联合企业和红河州、云南省的各高校相互协作,最大限度发挥三螺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跨合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促进“跨合区”社会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河口年鉴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8)》征订单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