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表述下的当代休闲发展研究

2019-02-11 20:09郑航方青
关键词:乡情乡土乡愁

郑航,方青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研究背景

在西方语境中,乡愁的阐释有着时代内涵的演进。乡愁(nostalgi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回望”(nostos)和“疼痛”(alogs)两者的结合,17世纪由瑞士医生约翰·霍弗对其进行了概念阐述,他认为乡愁是一种由怀念情绪所产生的精神低落[1]。19世纪早期,乡愁被视为一种忧郁或沮丧的精神失序,在一些场合下,它所阐述的孤独观等同于英文中的“想家”(homesickness)。到20世纪末,伴随着全球社会的高速发展,更多学者开始认识到乡愁的社会价值。戴维斯认为其不单纯地是精神医学上的概念,还包含了思念过去的社会学意涵[2]。霍布鲁克通过对乡愁与消费者互动关系的观察,指出乡愁会对个体产生持续一生的行为影响[3]。英国学者维尔德斯屈特等人认为,乡愁能够创造出社会互动并加强群体凝聚力,缓解个体的生活孤独感[4]。《牛津大辞典》中也对乡愁(nostalgia)给予了概念澄清,认为乡愁是一种“对过去的情感眷念”。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由乡愁、乡情、乡思产生的情感抒发在文学作品中不胜凡举,无论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宋之问的“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都寄托了古人对故乡的浓浓愁思。不同于西方学者早期从心理学角度对乡愁的切入,我国学者普遍将乡愁视为人类的文化行为与文化现象。陶成涛指出,乡愁是一种文化以及抒发的情感维度,它是长久以来人类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5]。游红霞认为,乡愁是蕴含着怀旧情结并基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的情感表达[6]。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转型,我国学者开始更有深度地从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角度思考乡愁对现代中国的价值与意义。黄杨指出,现代乡愁是具有民族身份确认意义的社会思潮,它能够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参与全球文化角逐的有效武器[7]。钟海峰认为,当前的文化乡愁能够承担起遭受文化伤害后的“救赎”与抚慰功能[8]。林剑则认为当前我们应淡化乡愁,用以减轻农民群体在城市化和现代化中的情感阵痛[9]。

和乡愁类似,休闲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重要的文化表达。马惠娣指出,休闲是人生存的一种形式,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是育化生命的“侍者”[10]。追溯历史即可发现,早在中国先秦和西方古希腊时期休闲就是人们普遍向往的目标和追寻的真善美境界[11]。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从单调、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更为丰富、多元、富有发展意涵的休闲生活,并期望从休闲中获得更多能力和价值。刘晨晔在对后现代社会的休闲研究中指出,休闲不仅能帮助个体获得自我肯定和精神满足,还能协助休闲个体适应高速变化社会的学习技能[12]。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休闲方式的科学化、自然性也体现到休闲参与者对更高质量休闲生活的追求中。陆庆祥认为休闲彰显了人的自然化过程,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人性回归等自然主义美学色彩[13]。

尽管不同学者对乡愁的阐释有所差异,但可以认识到的是乡愁并不简单地存在于文学作品,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群体中的对故乡、田野、过往表达怀念与思绪的社会心理行为。在当代,梳理乡愁的文化特质,发挥休闲生活中乡愁所表达的人文情怀与和谐理念,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生活快节奏的生活压力,还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进和谐社会的共建共享。如何将乡愁表述与休闲生活相结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试从休闲文化、休闲方式、休闲群体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发掘背后隐含的问题。

二、寄托乡情的休闲文化重塑

休闲的突出价值一方面体现在它能承载居民的日常活动,另一方面表现为它所拥有的强大文化功能。休闲文化具有校正、弥补、平衡功能的精神力量,它包含了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14]。休闲参与者通过休闲活动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看待生活的视野与格局。和谐、健康、多元的休闲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居民休闲生活的质量,还能比较好地发挥休闲的人文性与创造性。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休闲文化中的乡情表达与乡愁抒发既能够促进自然、和谐的处世态度在全民中的树立,还能使人们在快节奏生活压力下获得来自乡野的文化满足,推动城乡二元化的观念破除。

(一)乡情表达与文化自信

中国社会发展的根基起源于传统农业背景的乡土社会,乡土文化虽然受到时代发展的冲击,其仍以持久的文化固性嵌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当代经济高速发展却不均衡,城乡社会的二元性明显体现到文化层面,由其产生的文化堕距(culture lag)现象在一定程度下削减了农村地区的文化自信,进而影响到带有乡土文化的休闲生活。部分城市居民认为农村地区文化相对落后,前往乡村进行休闲体验、乡愁寻觅的意愿较低。一些农村居民也未树立起应有的文化自信,自认为乡村的休闲活动是原始的、落后的,不愿意去发扬或传承,而在外部文化的冲击下去选择一些新式的休闲方式。其实对中国社会而言,乡土休闲蕴含的和谐人文精神由来已久。郊野踏青、登山涉水、野炊采摘、放歌作画、观星赏月等田野之上的休闲活动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元素,对今日和谐社会人文价值观的构建及中华文化自信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

(二)铭记乡土与休闲教育

休闲教育是通过指导,从生活方式、人生实践和生命价值三方面入手,使个体获得圆满生活和完美人生,并“成为人”的过程[15]。在休闲教育中引入乡愁意涵的文化元素,能够唤起人们对乡土文化的情感,铭记具有乡土本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抒发和表达乡愁。尤其是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休闲教育往往是以城市休闲生活为底色,进一步割裂了城乡之间休闲文化的融合。对于生长在城市内部的青少年而言,乡村田园成为了与日常生活相差甚远的文化符号,部分青年人对我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习俗、生活模式和发展历史毫无兴趣,常常在前往乡村进行休闲活动或探访亲友的过程中表现出厌恶、反感的态度。因此,现阶段增加休闲教育中的乡土文化元素兼具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休闲教育和乡愁意涵的结合,也将有助于人们了解“未遭破坏”的农村全貌,铭记乡村的人文和历史风景,唤起对自然和故乡的情感源泉[16]。

(三)乡土休娱与文化传承

我国农村社会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乡村特色的多元的民俗活动和民俗传统。人们的乡愁记忆,很大一部分就是对村落休娱活动的怀念,无论是乡村社戏、庙会集市、山歌龙舟,还是村落节日娱乐活动,都成为很多人难以抹灭的回忆[17]。当前,在休闲生活中增加对乡愁的表达,将有助于更多的城市居民回归农村,寻找到具有乡土本色的传统休闲娱乐活动。这一方面将有助于利用城市比较先进的文化技术和思想理念,对农村休闲娱乐活动进行现代化以及科技化的保护与改造;另一方面,也能够将存于农村社会千百年来具有鲜明特色的娱乐休闲活动进一步发扬光大,推助更多城乡居民对乡土文化产生兴趣。

三、舒缓乡愁的休闲方式发展

乡愁不只是对故乡的思念,它还蕴含了人们对乡土本色的追求与憧憬。这种憧憬除了文化符号上的情感表达,更融汇了人们回归田园、感受自然、拥抱纯真的精神向往。现代社会都市的快节奏、高效能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却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房价高企、人际关系疏离等一系列“城市病”,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向往平和、安详、宁静、舒缓、淳朴、简洁的生活方式。乡村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乡土风俗成为人们“逃离”都市、享受乐趣、寻觅乡愁的一种方式,由此带来的休闲方式在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如何通过休闲方式表达乡愁,将乡情抒发与休闲生活结合起来,成为政策制定者和休闲参与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休闲方式的乡愁表达

休闲方式是休闲生活的重要选择,它包含了形式多样的休闲活动,合理、多元的休闲方式选择能够提升休闲参与者的休闲质量。当前,乡愁情感的表达与休闲方式的结合成为居民感受乡土、拥抱自然的时代选择。对于想要寻觅乡愁的社会成员而言,新时代乡村旅游活动中的山水观赏、田野涉足、农家美食、民俗体验、风光摄影等活动具有极大吸引力。这些休闲方式既满足了乡情的抒发,也帮助他们寻找到遗失的乡愁记忆。休闲方式的乡愁表达同时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乡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有利契机,农村地区可将旅游等休闲方式和乡愁情感的表达进一步结合。

近年来,十里乡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把这里当成看山望水忆乡愁的好去处。随便走进哪个村庄,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乡村风景,还能吃到可口的农家饭菜,住上舒适的民宿,让游客尽兴而来,满意而归[注]沁水十里:留住乡愁打造休闲慢生活[N]. 三晋都市报,2017-02-21(A8).。

(二)乡愁体验的多元方式

乡愁、乡情、乡思体验寻觅和休闲方式的结合,很大程度受到不同社会成员经历差异,以及不同地区乡土乡风文化特质的影响。休闲参与者的主体差异性,也推动着乡愁寻觅的不同方式:例如生长于大草原的社会成员,来到城市中所产生的乡愁情绪,可能包含着骑马射箭、牧羊挤奶等形式的活动;又如一些市民在山区生长生活过,对他们来说乡愁可能就是翻越山丘抵达家乡的徒步过程。因此,当前对基于乡愁表达的休闲生活重塑,需充分考虑到不同社会成员的经历差异性,推动乡愁体验的休闲方式多元化。农村地区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对乡土休娱活动的继承和保护,以此关照到不同群体的乡愁记忆,也推动寻觅乡愁多元休闲方式的发展。

(三)节日背景的乡愁消弭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亲情和乡愁的重视,尤其是春节、端午、中秋等团聚的节日,回归故乡、亲人团聚不仅是消弭乡愁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表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维护城乡居民节日休假的权利,一方面弘扬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另一方面也为人们在节日回乡团聚、走亲访友提供了契机。随着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休闲和节日消费成为居民日常生活常态,也创造了乡愁探索的时间条件。由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包含着充实的民俗风情与乡土意蕴,也传承了形式多样且丰富有趣的休闲方式。现今不论是休闲参与者还是政策制定者,在理解乡愁表达的休闲方式时,都应考虑到中国传统节日的乡愁消弭意涵:休闲参与者可更为主动地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关于乡愁、乡情的相关休闲方式;政策制定者也应充分考虑到传统节日促进社会凝聚、弘扬乡土乡风、消弭居民乡愁的正向功能,积极保护与消弭乡愁相关的节日休闲活动。

四、不同群体的乡愁寻觅

对于乡愁的记忆、情感与追寻,应当从不同社会群体的视角加以考量,由于社会群体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的不同,造成他们对待乡土文化及乡愁乡情的态度也不同。例如对老年群体而言,他们大多拥有农村生活的背景,广阔的田园土地曾经是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因此老年人对于农村的乡愁情感常更为深刻。对于青年人,尤其是出生并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他们往往并没有太过强烈的乡愁感情。这是由于年轻人自幼生长的生活环境就与乡村田园差距甚远,很多年轻人很难理解父母一辈对于乡愁感情的深刻记忆。

(一)老龄社会背景下的乡愁寻觅

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中老年开始享受退休生活,他们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相对充实的经济基础和强烈的休闲意愿。老年群体进行健康、合理的休闲生活,不仅有利于实现老年阶段的人生价值,保持与社会的联系,还有助于提升健康水平,拓展自身的“可塑性”空间[18]。城市老年群体曾经生长生活的环境,是上世纪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国社会,老年人大多经历过在乡村田园的生产生活与娱乐活动,对部分老年人而言,农村是难忘、深刻的回忆,乡愁的情感印刻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暂离都市生活、回归山野田园的休闲活动既舒缓了老年人的乡愁,帮助他们找到曾经奋斗的记忆,也把自然朴素的世界观带回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中。现阶段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乡愁记忆,在旅游等休闲方式的规划中照顾到老年人的乡愁表达,生活在城市中的老年人除了城市提供的种种休闲方式以外,也可以更多地选择回归乡村、寻觅乡愁的休闲活动。

(二)当代青年的休闲与乡愁建构

和老年群体不同,当代都市青年群体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大多远离乡村,他们所获得的乡村印象与乡情记忆大多来自影视剧、长辈的描述或乡村游玩活动。我国乡土文化中蕴含的生产生活价值、生态文明价值、教育教化价值对城市青年群体而言所能发挥的功效相对有限,如何使当代青年群体更多地了解我国乡土乡情和乡风文明,成为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和促进当代青年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推动乡土文化对青年群体正向功能发挥的过程中,蕴含娱乐性、教育性和实践性的休闲活动能够有效地将年轻人吸引到乡村,实际融入乡土田园的山水风光与生产生活。通过踏青远足、露营野炊、民俗探访、古建考察等农村休闲活动,青年人可以深刻走进农村、了解农村、感受农村,也能够在此基础上融汇乡情、建构乡愁。利用休闲活动建构起的乡愁,将进一步推动乡土文明对当代青年的价值发挥,弥合城乡二元发展的裂痕。

五、休闲中乡愁表述的异化

当代文化中的乡愁意涵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对乡土乡情的怀念,另一方面也暗含了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焦虑情绪。文化乡愁本质上来源于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多变性,以及“景观社会”或“拟像”世界形成等现代性后果,并在历史文化语境的背景下显示出了悲壮性的色彩[19]。当前在推动休闲生活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到乡愁表达所存在的问题,推动乡愁情绪与休闲方式的理性结合。

(一)休闲中乡愁的过度表述

适度的乡愁表达是一种合理、合情的情感释放,它缓解了人们对故乡和过往的怀念情绪,寄托了向往田园、回归质朴的情怀。郊游野营、徒步登山、探访村落等休闲活动,既发挥休闲活动提升素质、缓解压力、愉悦身心的功能,又将乡愁情绪和休闲方式合理结合,抒发和表达了乡愁。但需要注意的是,休闲本身作为人们劳动以外的重要活动,其承担的功能与价值应集中在休闲本身。虽然休闲蕴含了充足的文化功能,也与乡愁表达的要求并不冲突,但若乡愁的情怀过分渲染,将会对休闲活动的进行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乡愁语境下的悲壮性色彩,一定程度上与休闲活动的积极性形成反差。因此在推动城乡休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宜将乡愁叙事打造成休闲活动的最终目的,而应在休闲活动中理性、合理地融入乡愁情绪的适度表达。

(二)商业休闲对乡愁的包装

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些商家和旅游经营业者发现乡愁文化中蕴含的商机,在休闲活动的设计、安排中对乡愁进行渲染和包装,试图利用休闲消费者的乡愁心理获得更多商业利润。近年来在我国的众多古镇村落,无论是酒楼饭店,还是民宿旅馆,都纷纷打上“故乡记忆”“寻觅乡愁”“最美乡村”等口号招揽顾客,甚至于部分乡镇政府也采用乡愁叙事,大搞古镇古建项目,意图从旅游市场中汲取更多价值。这些景点或旅游设施虽然迎合了休闲消费者的乡愁情感,但过度的情怀包装明显脱离了乡土文化的本质特征,古镇里出售的纪念品也大多大同小异,与乡村传统相差甚远。休闲消费者带着寻觅乡愁的情怀前往古镇乡村,往往找寻到的却是过度包装的乡愁消费,落入商家为游客制造的消费陷阱。

(三)乡愁休闲致使的城乡割裂

乡愁经过长久以来的文化叙事,成为人们思念故乡、回归田园、重返乡村的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往往基于空间流动而产生,却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将城市和乡村对立,从情感上割裂了城乡的融合发展。尽管我国城乡无论是在风景风光还是人文民俗上都有较大的差距,但乡愁的表达不应将城市与乡村阻隔,而是应通过居民的乡愁在保持乡土文化独立性的基础上,促进城乡文化的协同发展。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将很多农村变为了城市用地,很多城市部分原来即是农村。当前,各式寻觅乡愁的休闲活动大多将城市居民组织到农村,以农家乐等形式开展活动,很多休闲活动背离了乡村民俗的传统,并自觉地让休闲参与者形成“只有到农村才能找乡愁”的思维观念。

六、结语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仅契合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也为城乡居民休闲生活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与方向。乡愁作为普遍存在于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理行为,已深刻印刻到中华文化的传统之中,成为人们思念故乡、追忆往昔、怀念过往、向往田园、传承民族的重要精神符号[20]。当前在推动休闲社会的建立和居民休闲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乡愁的价值与作用,一方面利用乡愁符号推动休闲文化的重塑,另一方面将休闲方式与乡愁表达合理结合。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对乡土文化和优秀乡风习俗的继承和保护,并充分加强乡愁符号的理念认知和保护、继承[21]。

在推动乡愁表达背景下的休闲生活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对于乡愁的态度差异。对于老年群体,可适当发扬和继承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中的各式休闲活动,帮助他们寻找到曾经的欢乐时光和难以磨灭的人生记忆。对于青年群体,相关文化部门需要创新农村休闲方式的形式,利用现代技术和受年轻人欢迎的表达方式,让更多青年回归田园、感受乡土、记住乡愁。与乡愁相关的休闲活动可以利用乡村城镇化的过程展开,将城市发展与乡愁来源有效结合,城市中的博物馆、文化馆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展览、汇演等活动帮助城市居民舒缓乡愁。与此同时,要注意乡愁表达与休闲生活结合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在休闲中避免乡愁情怀的过度表述,同时减少休闲消费对乡愁过度的商业化包装。在充分了解乡愁意涵的基础上,推助城乡居民通过乡愁合理、合情的表达,实现休闲生活质量的提升,促进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猜你喜欢
乡情乡土乡愁
永远的乡愁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愁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情
乡土中国
乡情如歌
九月的乡愁
一坛乡情煨酒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