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舞钢市人民医院(462500)张耀辉 魏家琳 郑伟维 张艳召 刘培乐 刘自良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8月~2018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106例AMI患者纳入研究,依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A、B两组,各53例,A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58.76±6.33)岁。B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58.94±6.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组间差异(P>0.05),可进行后续研究,且该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许可。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吸氧、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心肌能量代谢等,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19),每次20mg,每天1次。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670),每次20mg,每天1次。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4周。
1.3 观察指标 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统计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心功能指标差异不大(P>0.0 5)。B组患者治疗后LVESD(48.33±3.26)mm、LVEDD(37.14±3.31)mm低于A组(52.04±3.15)水平、(41.26±3.25)水平,而LVEF水平(49.31±3.54)高于A组(45.54±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差异不大(P>0.05)。B组患者治疗后NO(64.49±5.27)μmol/L高于A组(58.63±4.96)μmol/L,而ET(75.21±7.18)μg/L低于A组(88.92±7.6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消化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8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高血脂症是引发AMI的重要原因,血脂水平过高会导致大量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随病情不断发展,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会不断加重,最终导致完全栓塞,从而引发AMI,因此积极有效调脂治疗对AMI患者是十分必要的。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调脂药物,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他汀类药物种类也在不断增多,但关于何种药物疗效更佳目前仍无明确定论。此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部分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对AMI患者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LVESD、LVEDD、LVEF等心功能指标以及NO、ET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B组患者LVESD、LVEDD、ET水平低于A组,而LVEF、NO水平较低,这表明B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均优于A组,这与郭丹[1]、杨生平等人[2]的研究结果较为相似。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均是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两种药物降脂机制基本一致,均是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阻碍胆固醇合成,从而发挥调脂作用。但两种药物非二羟基庚酸部分差异较大,瑞舒伐他汀是一种非脂溶性药物,主要通过主动运输过程被肝细胞摄取,而较难进入非肝细胞,因此,瑞舒伐他汀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大大降低,临床药效有明显增强。不仅如此,瑞舒伐他汀还可有效增加肝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从而加快低密度脂蛋白代谢利用,最终达到改善患者血脂水平的作用。
综上所述,相较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改善AMI患者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疗效更佳,可作为临床首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