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518107)王建恩
临床研究表明,严重多发伤患者死亡率较高,采取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死亡风险,改善患者转归[1]。我院即对一体化创伤急救方案与传统急救方案在严重多发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严重多发伤急救方案的优化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6月~2019年3月我院88例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患者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各44例。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18~60(35.65±6.34)岁;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18~59(35.58±6.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救方案急救:患者入院后立即予以心电监护,视需要给予呼吸支持,快速开放静脉通道稳定其生命体征,之后视患者病情辅助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完善病情资料。对患者伤情评估后组织相关科室进行会诊,依据创伤部位及脏器损伤程度由相应专科接诊并由专科医师准确评估病情,决定是否开展急诊手术。无手术指征者收入ICU监护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快速准备手术并进行治疗,完成后返回相应科室进一步治疗或收入ICU继续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一体化创伤急救方案急救:入院后按照CRASH PLANA原则(心脏及循环→呼吸→腹部→脊柱→颅脑→骨盆→四肢→动静脉→神经)进行检查并予以治疗干预,对患者病情演变进行评估。予以心电监护并快速开放静脉通道,视需要给予呼吸支持,病情危急时在急救中心完成气管切开、胸腔闭式引流、中心静脉置管等急救措施。对休克、呼吸心跳暂停者及时进行抗休克和心肺复苏治疗。床旁X线、B超等检查同步进行,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依据。明确诊断由急诊外科医师快速判断是否有急诊手术指征,无手术指征者收入ICU监护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快速准备手术并进行治疗,先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后期再进行确定性手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确诊时间、不良转归情况以及救治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GCS评分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3个方面,最高分为15分,评分越低表示昏迷程度越深。BI评分涉及进食、修饰、转移等10项内容,最高分为100分,评分越低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不良转归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27.27%(12/44),死亡率4.55%(2/44),均低于对照组的47.73%(21/44)、18.18%(8/44),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救治前后GCS评分、BI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救治前GCS评分、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救治后GCS评分、BI评分分别为(13.65±1.26)、(82.41±4.73),均高于对照组的(9.67±1.08)、(67.42±4.05),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一体化创伤急救方案更侧重创伤救治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其临床优点也十分明显:能够避免多科会诊延误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时效性;多专科协同合作整体性治疗多发伤,避免各自为阵的情况;提高了急诊中心人员知识丰富度、综合专业技术技能和抢救水平[2]。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指出,严重多发伤患者不宜及早开展手术时间较长、复杂度高的确定性手术。主要原因为:①严重多发伤患者病情危重,无法实现频繁的转移和搬动,无法有效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完善术前准备,强行进行确定性手术容易加重病情、浪费宝贵的急救时间;②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开展广泛、彻底的手术容易造成二次创伤,加重患者内环境紊乱状态,增加死亡风险。因此,一体化创伤急救方案中先进行先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后期再进行确定性手术对于提高急救效果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采取一体化创伤急救方案能够提高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效率和急救效果,降低不良转归情况发生率,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