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赛男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6)
本研究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随机抽取100例,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相关护理体会,并总结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随机抽取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48~87岁,平均年龄(67.5±6.09)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49例,风湿性心脏病35例,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16例。所有患者的血培养均阳性,临床表现:发热100例;贫血85例;心脏杂音52例;关节疼46例;下肢水肿28例。本研究的患者根据所有病例均符合修订的DUCK诊断标准[1],全部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将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式。具体护理措施为:为患者讲授化疗相关知识,由于患者大都是首次接受化疗,必须要让患者与家属了解详细的化疗计划,可能发生的毒副反应,教予患者适当的预防方法与增强自我护理能力,尽可能降低或预防可能发生的毒副反应,缓解患者的恐惧与紧张心理。术后正确测量患者体温,每4小时测量1次,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并记录,把体温真实变化反映在体温单上。采用常规呼吸机辅助呼吸,护理气管插管,患者送回ICU后,要测量气管插管到门齿的距离,检查气管插管有没有固定好,避免插管发生移位,还要保证呼吸机的顺畅,于机械通气时间里,观察患者双肺呼吸情况 , 检查呼吸音是否对称,持续保证气道温化。定时监测患者血气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按时调节呼吸机参数,避免产生呼吸性碱中毒。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定期拍摄胸片,观察患者肺部状况。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新鲜血浆、脂肪乳以及复方氨基酸等,以此提升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嘱患者卧床休息,采取舒适体位,鼓励患者多喝水,尽量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安慰患者,积极进行配合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统计对照组和观察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护理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有效:患者疼痛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无发热,血培养阴性而出院或转外科行手术治疗。无效:患者疼痛无减轻、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并发症等不良反应。
采用 SPSS18.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不同的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96.17%,明显高于对照组43.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68%,明显高于对照组39.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患者血白细胞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有中毒颗粒。同时,患者有进行性贫血症状[2]。在此基础上,经血培养,发现化脓性细菌存在。其他辅助检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检查确诊手段,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患者心内膜上赘生物形成瓣膜损害程度,以此分析和判断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征象。早期外科干预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现阶段,长时间静脉注射或者服用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给药原则遵循两点:一是大剂量(血药浓度:血清有效杀菌浓度超过6~8倍);二是长疗程(具体要求:用药超过4周)。抗生素使用药物依据临床征象检查而定,通常情况下,联合应用两种抗生素最为合适。首选药物方案为,分次静脉注射青霉素,最低用量2000万U/d,最高用量4000万U/d。还要给予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加强支持。具体治疗方式为,分多次,输鲜血、冻干血浆或人血白蛋白、多种氨基酸等。为了确保患者机体抵抗力足够,还应该给予患者其他方面的治疗。譬如应用营养心肌药物,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而除了上述治疗方式之外,还有一种可行方式实施治疗,即施行手术。
本研究发现,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之后,综合护理干预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都达到90%以上,患者疼痛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无发热,血培养阴性而出院或转外科行手术治疗。综上所述,对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临床综合护理干预方式,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患者发生栓塞的危险性。对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