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燕,施春梅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标准手术方式。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LRP)已经逐渐替代开放手术[1]。尿失禁作为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主要并发症,已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2]。本科对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实施综合的护理干预,效果较为理想,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本科施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1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7例,年龄52-84岁,平均年龄(67.83±6.82)岁;对照组57例,年龄51-85岁,平均年龄(68.15±7.04)岁。入院前均无尿失禁病史,病理报告均为前列腺腺癌,TNM分期:T1b19例,T2a40例,T2b55例。排除具有手术禁忌证者,交流障碍者,运动障碍者,既往有膀胱功能性疾病者以及接受过前列腺手术者。两组患者年龄、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按照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护理常规进行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在按照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科内统一培训的护士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2.1 生理干预
(1)认知干预。做好患者的评估,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有针对性的同患者及家属沟通,做好术前宣教。(2)功能训练干预。①盆底肌功能训练: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可选择平卧位、站立位或坐位,在放松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前提下,主动收缩尾骨、耻骨周围的肌肉,维持10s后放松10s,20-30次为1组,每日锻炼3组,每个月为1个疗程。②膀胱功能训练:膀胱功能训练可以增加排尿间隔时间和膀胱容量。术前保留膀胱造瘘管或者尿管的患者每2-3h或者有尿意时打开引流管排空膀胱;术后拔尿管前2h开始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拔尿管后在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指导患者少量多次饮水。(3)饮食干预。围手术期以进食高蛋白、高营养、低脂肪的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用易刺激膀胱的食物。
1.2.2.2 心理干预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从入院开始即对患者采取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同时,耐心对待患者,对患者的疑问,同时帮助患者树立治疗自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1.2.2.3 院外干预
出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每月的随访,对患者的不良习惯、负面心态进行纠正、调整,护理人员及时给予患者正确的指导。
疗效采用如下评定。痊愈:小便前有尿意感,并完全能控制排尿过程;显效:小便基本能控制,偶有尿失禁;有效:小便前有尿意感,偶尔能控制,但不巩固;无效:尿失禁症状无显著改善,综合护理前后无变化。根据疗效评定判断两组患者尿失禁治疗的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拔除导尿管后尿失禁发生率及尿管拔除后1年内尿失禁的恢复情况。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中样本率用四格表x2检验进行比较,样本构成比用行×列表x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57例:发生[例(%)]12(21.05),未发生[例(%)]45(78.95);对照组57例:发生[例(%)]23(40.35),未发生[例(%)]34(59.65)
观察组患者经综合护理干预后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57中,拔除尿管后恢复控尿功能时间1-3月的有10例,4-6月的有2例,7-9月的0例,10-12月的0例,平均时间为(0.17±1.95)月,对照组患者57中,拔除尿管后恢复控尿功能时间1-3月的有6例,4-6月的有7例,7-9月的6例,10-12月的4例,平均时间为(0.24±0.02)月。观察组患者经综合护理干预后恢复控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本研究对术后尿失禁采取心理、生理、院内、院外的护理干预,通过手术前后与患者交流,指导患者训练盆底肌肉,训练膀胱功能,指导患者正确饮食饮水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从而有效地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盆底肌锻炼、膀胱功能训练是治疗尿失禁的主要方法,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干预,保证患者正确掌握锻炼方式,督促指导患者锻炼,促进患者控尿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另一边,通过出院指导,跟进并督促患者坚持康复训练,按照医嘱服药,改善预后情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通过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正确指导并督促患者执行康复功能训练和治疗,降低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尿失禁的发生率,缩短尿失禁的恢复时间,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