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湖生 刘江毅 王 琴 易如昕 赵 琰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针对部分食用菌产区在生产中存在栽培种类单一而导致菇农收入季节化差异明显,同时也造成栽培设施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笔者在江西樟树市中州乡西塘村食用菌合作社指导食用菌栽培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市场情况,总结出一套平菇-秀珍菇-草菇轮作周年栽培技术模式,可充分提高栽培食用菌大棚的使用率和栽培食用菌的经济效益。
选择冬暖夏凉、干燥卫生、空气流畅、近水源、交通便利、远离畜禽场地和发酵厂的空闲地搭建栽培大棚。西塘村食用菌合作社搭建大棚宽4.5 m,高2.8 m,长度视场地大小而定。大棚为钢架结构,盖两层遮阳物,内层用厚膜,外层用毛毡,有防风及保温作用。棚内用钢架或竹木搭建菇床架。
根据栽培菇类的生物学特性,合理安排生产时间,1-2月完成秀珍菇菌袋制作,3-5月是自然条件下秀珍菇最佳出菇期;6-7月完成草菇菌袋制作;6-8月是草菇最佳出菇期;9-11月是平菇菌袋制作和培养阶段,9月-次年2月是平菇最佳出菇期,菇肉质色泽明亮,品质佳,产量高。
用22 cm×45 cm×0.003 cm聚乙烯袋作培养袋,两端分别套直径为5 cm的出菇环。培养基配方:①棉籽壳87%,麸皮10%,石灰3%;②莲子壳50%,棉籽壳25%,麸皮20%,石灰5%。每种培养基根据实际情况加约1%的复合肥。熟料栽培,菌包两头接种,报纸封口,在20~28℃暗光条件下培养,25~30 d菌丝长满袋,30~35 d开始出菇。
用24 cm×45 cm×0.003 cm聚乙烯袋作培养袋,脱袋墙式出菇。培养基配方:稻草50%,棉籽壳40%,麸皮10%。稻草要求干燥,无腐烂,切成两段在5%~6%石灰水中浸泡24 h。稻草要求浸透无白心,pH 12~14,浸透水后稻草沥水1 d,与拌好的棉籽壳培养料混拌,培养料含水量65%左右,pH 10以上。熟料栽培,两头接种,用绳子扎口,20~35℃温度发菌;接种后第4~5天,解开两端绳子,并稍稍提一下两头袋口,使空气进入袋内,促进草菇菌丝生长。半月左右菌丝长满袋。
用22 cm×45 cm×0.003 cm聚乙烯袋作培养袋,两端套直径5 cm的出菇环;培养基配方:①棉籽壳87%,麸皮10%,石灰3%;②莲子壳50%,棉籽壳25%,麸皮20%,石灰5%。每个配方根据实际情况加约1%的复合肥。熟料栽培,袋两端接种,用报纸封口,在15~20℃暗光条件下发菌,25~30 d菌丝长满袋,30~35 d开始出菇。
这两种菇在自然条件下栽培管理基本相同,菌丝长满袋后搬入出菇大棚,脱掉两端封口报纸出菇,秀珍菇也可两端割袋口出菇,但要特别注意保湿,防止培养料失水,影响秀珍菇产量。层架式摆放出菇袋,层高25 cm,摆放七层。向大棚四周喷雾水,大棚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95%,菌袋两端开始大量现菇蕾后,每天喷雾水1~2次,保持通风,大棚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子实体长至七八分熟,菌盖尚有铜锣边未展开时及时采摘。采摘时要整丛采收,不留菇脚和残菇。每采完一批菇后,停止喷水2~3 d,待出菇口培养基长出新菌丝后再喷水进入出菇管理。秀珍菇转潮期10 d左右,平菇半月左右。
试验表明,草菇层架式出菇产量低,菇形小。在草菇培养袋排放前搬走大棚内出菇架腾出空间。草菇菌丝长满袋后脱去塑料袋,垒墙式排放3~5层出菇袋,一畦排好后,用塑料膜覆盖,一棚垒好后在地面及四周喷雾水,保持大棚相对湿度在85%~95%。第二天覆盖的薄膜内表面附着一层密密麻麻的水珠,4~5 d菌棒四周就会长出大量菇蕾,草菇长成蛋形未开伞时及时采收,采大留小。一潮菇采完后停止喷水2~3 d,恢复菌丝营养生长,再进行第二潮菇管理。一般出两潮菇,产量以第一潮菇为主。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
出菇大棚内外环境需要彻底清扫,出菇架表面喷洒高效低毒农药杀虫,地面可撒石灰形成碱性环境抑制病虫害生长。前茬菇出菇结束后,菇棚床架要进行消毒,消除发生病虫害隐患再进行下一茬菇生产。出菇棚内安装灭虫灯。秀珍菇在制作栽培袋时添加食用菌专用高效低毒防虫药,预防害虫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