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蓉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
鲍照作为“元嘉三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他的主要贡献是大力创作乐府诗,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但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也极具特色,前人已注意到鲍照山水诗在大小谢之间的桥梁作用①可参阅葛晓音《从江鲍与沈谢看宋齐五言诗的沿革》,载于《学术研究》,2010年第3期;丁福林《鲍照山水诗的抒情意绪和悲苦情结》,载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王辉斌《鲍照:刘宋时期著名的山水诗诗人——鲍照山水诗兼与二谢山水诗比较论》,载于《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而其山水诗在艺术手法上的因革、表达的情感等方面仍有待探讨。此外,鲍照是较早自觉学习陶渊明田园诗的作家,目前学界尚未充分重视鲍照对田园诗创作的贡献,及对后世山水田园诗派的影响。本文将对以上问题作一论述,以期推进南朝山水田园诗及鲍照诗歌的研究。
刘宋时期的诗人有比较强烈的存古、学古意识,以鲍照为代表,他曾写过《拟古》《绍古》《学古》以及学习刘桢、阮籍、陶渊明等的五言诗。他的山水诗也明显受到汉魏晋古诗的影响。
首先,鲍照的很多诗歌采用感物寄兴的手法。在山水描写中寄托情感,这是汉魏晋诗歌的创作传统。例如《阳歧守风》:“洲迥风正悲,江寒雾未歇。飞云日东西,别鹤方楚越。”[1]601诗人耳闻悲风,看到寒雾锁江,飞云与野鹤无所定止,而想到自己也是飘荡无依之人,不禁悲从中来。再如《秋日示休上人》:“枯桑叶易零,疲客心易惊……怆怆簟上寒,凄凄帐里清。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1]758因见秋叶零落,羁客内心悲伤,这种写法在《诗经》《楚辞》中很常见,感物兴思、怅然有怀的写法在汉魏晋宋诗歌中沿袭下来。再如鲍照的《秋夕》《咏秋》《冬至》《冬日》《望水》等都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
其次,鲍照描写山水的一些诗歌无论是观景方式、意象选取、情感表达等,都可见感怀类古诗的影响。例如《自砺山东望震泽》:“澜漫潭洞波,合沓崿嶂云。涨岛远不测,冈涧近难分。幽篁愁暮见,思鸟伤夕闻。”[1]505诗人在山上远望暮色中的潭水和集聚的流云,引发了他的愁思。因所处势高故而视野广阔,鲍照的观景方式是极目远望,将景物尽收眼底,如《送别王宣城》:“广望周千里,京郊蔼微明。”[1]520这和魏晋文人登高远眺而感怀是一致的,例如阮籍《咏怀》诗中经常有这类场景:“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2]342(《咏怀》其十七)“朝登洪坡颠,日夕望西山”[2]355(《咏怀》其二十六)。鲍照诗中经常出现孤寒的意象和感情,也可在魏晋咏怀类诗中找到踪迹。无论魏晋还是刘宋,政治环境复杂险恶,所以这种感觉是文人所普遍感受到的。
再者,鲍照的一些五言写景诗不脱汉魏五言诗的手法,以情使文,重气脉流走,运用对偶也比较古朴。比较简单的对偶如“既类风门磴,复像天井壁”[1]397(《过铜山掘黄精》),写得比较呆板。一些较好的对偶,如“怆怆秋风生,戚戚寒纬作”[1]477(《临川王服竟还田里》),蟋蟀在萧瑟的秋风中凄凉地鸣叫,更显秋意的寒凉,在枯败的秋景中蕴藏着诗人的萧骚不平之叹,这两句为古诗常用的叠字对,并不雕琢。再如《玩月城西门廨中》:“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末映西北墀,娟娟似蛾眉。”[1]608用隔句对与叠字,有魏晋古诗和乐府民歌的风味,而对景物的细致描摹刻画已开齐梁咏物诗风,可见他的山水诗并非完全的学古,而是融合了汉魏晋五言诗的古雅浑厚与刘宋时期的纤巧艳丽。
元嘉末又是雅俗沿革、诗运转关的时期。此时山水诗方兴,和唐代山水诗相比还是起步发展阶段,未达到真正的情景交融和兴象玲珑,但有多种可能性供诗人们探索。鲍照善于在模拟继承的基础上革新,虽然有谢灵运标榜于前,但是可供他学习的范式仍然较少。此外,鲍照受到玄佛等观念的约束也较少,他又是一个在诗歌写法技巧等方面出新的好手,所以在山水诗写作方面他有自己的创造,其中一些山水诗的特点已经预示了齐梁山水诗的发展路径。在字、词、句、篇方面,鲍照创作山水诗都很注重创新。首先,他的一些诗句讲求炼字。如《行京口至竹里》:“复涧隐松声,重崖伏云色。”[1]483溪涧的流水声隐藏在风吹过松树的涛涛声之中,多重自然的声音交织于耳,这是所闻;重叠的岸崖隐伏着层层的云,鲍照用“隐”和“伏”这两个动词,仿佛有不可知的事物有意地匿伏,在等待胁迫着他,这是所见,都和诗人复杂的心境相符。“冰闭寒方壮”[1]483一句,诗人不用“结”“凝”“合”等较常用的动词,却用力量很强的“闭”字,写出寒冰似乎将世界都封闭起来的感觉,形容冬日的严寒用一个“壮”字,也让人感到奇特警醒。诗人很善于用一个字写出景物的位置关系,并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如《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攒楼贯白日,摛堞隐丹霞。”[1]391攒立的高楼遮蔽了太阳,描写出楼之密集与高耸,远处的女墙和丹霞在模糊的视线中隐隐融为一体,似一幅光线迷蒙柔和的图画。一些山水诗的用词学习谢灵运的双声叠韵词、生僻词,如“崿嶂”“巑岏”“巃嵸”,用来形容山峰的险峭高峻,可见鲍照用字造词宁可生涩而不凡近的特点。
鲍照山水诗中一些诗句的对偶颇具匠心,已经接近律体对仗。如“蚌节流绮藻,辉石乱烟虹”[1]591(《望孤石》),螺蚌在阳光照射下光彩如绫罗绮藻,“流”字显出流光溢彩的情景,用“辉”字修饰石,写出石之闪光熠熠,“乱”字又展现出石上光彩与如流烟般的彩虹的相互杂错辉映,与上两句共同构成了彩光、烟虹流动不居的动态美,暗示了阳光的明媚。这几句对偶和汉魏古体诗平铺直叙、舒缓的对偶有所不同,在诗人的精心结撰下用简练凝缩的语句表达了丰富的语义。再如“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1]608(《玩月城西门廨中》),描写月色下残花败叶之景,并由花叶为风露所摧残凋零引起诗人对身世和现实的感伤。还有一些对偶吸收了魏晋古诗气脉流畅与刘宋对偶工谨的优点,如“千涧无别源,万壑共一广……岧岧岭岸高,照照寒洲爽”[1]792(《望水》),让人感到气韵自然,可诵可法。
钟嵘《诗品》评鲍照曰“善制形状写物之词”[3]290,他善于刻画景物形态,因景物的不同、心态的变化,他的山水诗的风格也很多样。鲍照有很强烈的功名心,但他才秀人微,常受到社会世俗的压制和偏见,每当此时心中就会激起波澜,所以他的诗里较少有松缓、平稳的表现,而是富有力度和紧张之感。就写景而言,他的山水诗中常出现奇峭飞动、不平衡的事物,这反映了他内心的不平静。例如《行京口至竹里》“高柯危且竦,锋石横复仄”[1]483,突出树枝石头的尖锐强硬,的确符合钟嵘“贵尚巧似,不避危仄”[3]290的评价。然而其写景又不尽是此种风格,如《玩月城西门廨中》是一首赏月诗,通过记叙月景表达对仕宦奔波的厌倦。首六句为第一段,写新月之升落。“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1]608,初生之月光线微弱、柔和,似乎被带有珠饰和花纹的窗帘所遮隔,写景咏物精工绮丽,开齐梁咏物诗风。鲍照山水诗的写法有多种变化,即使一首之中也有风格顿异之感。如《后发渚》,前六句为第一节:“江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从军乏衣粮,方冬与家别。萧条背乡心,凄怆清渚发。”[1]449写离家行军情形,诗句质朴平实,看似寻常,诗意却亲切感人;中间六句为第二节,“凉埃晦平皋,飞潮隐修樾。孤光独徘徊,空烟视升灭”[1]449,锤炼字句,意涵丰富;最后一节“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1]449,以流年消逝,壮志销磨结束,“华志”和“藻志”都指美好的志向,但是诗人不用陈词而自造新词,让人读来印象深刻,与第一节的平实素朴几乎判若泾渭,风格顿异。这正反映出鲍照善于变化的作诗本领,他分别用浅显和生涩的语句进行调剂,使读者的感受随其笔锋而转移。
鲍照专门写景的五言诗如《登庐山》《登庐山望石门》《从庾郎中游园山石室》《蒜山被始兴王命作》等,皆模仿谢灵运模山范水的写法与结构,写景深秀雄奇,炼字炼句,精警深奥。这类诗歌的缺陷是一些诗句过于生涩奇峭,情景分离,由于多是侍陪上司游览而作此类诗,所以不免要显示文采,缺少个人独特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对山水景物只作客观描摹。当然他的诗结尾也有“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雾并”[1]728(《登庐山》其一),“松桂盈膝前,如何秽城市”[1]733(《登庐山》其二)的兴寄抒情,但是鲍照的玄佛造诣不及谢灵运,或者说他对于玄佛之理并不十分感兴趣,从他的乐府诗可见他对于现实的理解是更深入的。他观山水不是为了体道,兴寄也不过以遇仙为言,其旨甚浅。
鲍照也有一些诗歌既能刻画不同景物的特点,又能传达出神态气韵。“从晋宋到齐梁,山水行旅诗从情景分咏逐步发展到由景见情,情景交融,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鲍照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从寓目辄书式的全面铺写进展到对景物有所选择,使之与诗人的心情趋于一致”[4]。当然,由于此时山水诗还未发展成熟,鲍照写景诗全篇形神兼备的作品较少,常见的情况是一首诗中包含着几句较成功的描物刻形的诗句和几句传达形神的诗句,它们之间还未达到混融的境界。例如“峻岨似荆芽”[1]391(《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用极小的荆芽比喻气势宏大的山峰看似不适当,但却传达出诗人与群山空间距离之远,因而山峰竟像荆芽一般只能隐约看出参差不齐之貌,让人联想到群山环抱中的石头城地域的广阔。再如《过铜山掘黄精》中间十句写铜山的景致:“羊角栖断云,榼口流隘石。”[1]397用语生新,羊角峰高,层云栖息在山峰中间似乎将其截断;榼口浅窄,又有隘石阻塞,因而水流极小。“铜溪昼森沉,乳窦夜涓滴”[1]397,写出白昼的铜溪因树木的繁茂而显得阴森深邃,石钟乳洞中的钟乳石日夜不停地发出规律的滴答声,更显此处的寂静。“蹀蹀寒叶离,灇灇秋水积”[1]397,描写树叶飘零,秋水渐积,是一种有别于谢灵运山水诗的独特风格,唐代诗人中刘长卿、孟郊、贾岛等诗人发展了这种幽寂的风格。“松色随野深,月露依草白”[1]397,苍松颜色的渐深与月光下草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形成一幅宁静的月夜图,形神皆妙。再如《还都道中(其二)》中的“夕听江上波,远及千里目”[1]381,境界开阔,空间无限延长,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展开对道路景物的描写。“隐隐日没岫,瑟瑟风发谷。鸟还暮林喧,潮上水结洑”[1]381,化用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体现出行役之苦。整首诗词气平和,语言恬静,文笔舒朗。
如何驾驭纷繁的景物,合理安排篇章结构,并写出山川风物之美,鲍照也作出了积极的尝试。例如他的《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全诗十四句分三节。开头四句为第一节,写江上早景,“晨光被水族,晓气歇林阿”[1]391,清晨柔和的阳光透射过水面,水中生物浮游的情景历历在目,写出了阳光的灿烂和川水的清澈,清晨若有若无的雾气在树林中漂浮,犹如飘渺仙境一般。诗人不用笼、罩、聚等字,而用“歇”字,将自然界的景观拟人化,烘托出雾气闲逸飘渺之感。后十句正面写石头城,船舶南来北往,熙熙攘攘,京华枕江傍山,地势险要,楼宇耸立,丹霞隐隐,女垣连绵,层次鲜明地表现出石头城的景观。最后六句写归情淋漓生动。这种写法为后来谢朓所吸取,他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取景和观景的角度学习鲍照,而写景更加凝练。
在鲍照的一些行役诗和酬唱赠别诗中,已体现出融情于景的特点,并在全篇中融入色彩对比、景物象征、对偶等手法来表现情感,初具兴象与意境。如“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1]594(《登黄鹤矶》),起调不凡,堪称警句。树叶飘零,江上风寒,大雁南归,北风送秋,可比“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意境开阔苍凉,使诗歌具有抑郁低沉的情调。“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1]594,“丹”字的暖色调和全诗凄冷暗淡的秋景截然不同,与全诗的色彩不相协调,而那里正是诗人故乡的方位,可见诗人惟有回望故乡,心中才有一丝暖意,这正象征着故乡与奔波宦途之间的鲜明对立。而前望道路,入江之水乱流,正是诗人内心迷茫纷乱的外化。这两句看似客观叙述所见之景,不动声色,其实意蕴丰富,注入了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这首诗对仗工稳,含蓄蕴藉,显示了从元嘉体向永明体过渡的一些特征。与之类似的还有“风起洲渚寒,云上日无辉。连山眇烟雾,长波迥难依”[1]515(《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日落川渚寒,愁云绕天起。”[1]527(《赠傅都曹别》),洲渚生寒,日色暗淡,烟波浩渺,直书即目,谢朓的一些诗歌正是化此而来。由以上分析可见鲍照的山水诗并非简单地模仿谢灵运,其风格比较丰富,写法也富于变化,受到汉魏晋诗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又有所超越。
统观鲍照的山水诗,写哀情者多而写乐情者少,而哀情表现最集中的就是行役和送别诗中的孤寒之感。汉魏六朝文人普遍有孤独之感,这和当时生存环境的艰辛,政治环境的险恶等有关。“鲍照的山水诗展现了浓厚的抒情意绪与悲苦情结,借以抒发他仕途坎坷的失望和幽怨,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激”[5]。鲍照的寒士身份使他对外在环境的“孤寒”特别敏感,他的行役、赠别诗中的季节往往是肃杀寒冷的秋、冬,而春夏景色绝少,并且具体时间多是黄昏或者夜晚,给人以阴冷萧瑟之感。如:“枯桑叶未零,疲客心易惊。怆怆簟上寒,凄凄帐里清”[1]758(《秋日示休上人》),“散漫秋云远,萧萧霜月寒。惊飙西北起,孤雁夜往还”[1]767(《和王护君秋夕》),“荒墟半晚色,幽亭怜夕寒……流枕商声苦,骚杀年志阑”[1]784(《园中秋散》),“暮冬霜朔严,地闭泉不流”[1]742(《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这些场景是诗人寒凉心境的外化。诗中的意象也有孤寒的特征,最常见的意象就是“孤鸟”,如“冰闭寒方壮,风动鸟倾翼。折志逢凋严,孤游值曛逼”[1]483(《行京口至竹里》),黄昏暮色象征着青春年华的消逝,即将走入衰老,而“逼”则道出了外界对诗人的压迫。还有“幽篁愁暮见,思鸟伤夕闻。以此藉沉疴,栖迹别人群”[1]505(《自砺山东望震泽》),“孤兽啼夜侣,离鸿噪霜群”[1]379(还都道中(其一))等,都让人感到无比悲凉。
因环境险恶、壮志难酬、知音难求而倍感孤独,是诗人真实的心灵体验,也是他对魏晋文人心态的继承。而对“寒”的大量描写,则来自他对寒士身份的悲慨及对门阀政治的不满。《山行见孤桐》写诗人在行旅途中看到一棵孤桐而引发的感伤。梧桐本是可以栖凤凰的秀木,但是由于生于乱石,无依无靠,生存环境险峻恶劣,就如诗人想要在重视门第的社会中立足相当困难,其中“未霜叶已肃,不风条自吟”[1]566绝妙,陈祚明云此诗“憭慄多悲”(《釆菽堂古诗选》卷一九)。和诗歌中的寒凉之感相对应,鲍照写景时经常会描写令人难以看清的烟、雾、霜、气,以营造氛围,表达心绪,暗示前途。例如“霮对冥寓岫,蒙昧江上雾”[1]384(《还都道中》其三),浓厚的繁云和雾气让山岫幽邃,江面昏暗,营造出低沉迷蒙的氛围。“高山绝云霓,深谷断天光。昼夜沦雾雨,冬夏结寒霜”[1]488(《登翻车岘》)亦是如此,这种环境符合诗人晦暗不明、忧伤寒凉的心态。再如“严云乱山起,白日欲还次。曛雾蔽穷天,夕阴晦寒地。烟霾有氛氲,精光无明异”[1]490(《冬日》),严云、曛雾、夕阴、烟霾,都是无形、晦暗不明的东西,似乎暗喻着无法言说的阻碍诗人前方道路的事物。《后发渚》一诗从江上气寒,仲秋霜雪领入,中间六句叙述途中之景:“凉埃晦平皋,飞潮隐修樾。”[1]449寒凉的尘埃将前方的平皋遮蔽,这是陆景;波涛滚滚,遮住了远处的高树,这是水景,吴汝纶说“凉埃,喻世乱”(《古诗钞》卷四),有一定道理,诗人此行的目的是从军,世事动乱,前路迷茫,所以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所担忧,这两句看似景语,却有比兴之意,与二谢对山水的客观描绘有别。“孤光独徘徊,空烟视升灭”[1]449,琢句生新,以“孤”字形容日光,孤独茫然不知所往,所以前人认为此为诗人自喻;江上烟雾时升时灭,又像世事变幻不定。鲍照有意选取尘埃,孤光,空烟这些在空气中漂浮徘徊不定的意象,以体现自己的心绪不宁,以及前途的暗淡不明。“途随前峰远,意逐后云结”[1]449,既是对眼前重峦叠嶂,山峰连绵,云雾缭绕之景的描写,又有前途无涯,不知何处为尽头,回顾过去,心情郁结之感。路途和心绪在一前一后中不断延展,使得全诗的空间感和意绪通过十个字的巧妙表述而达到无限。
仕途的顺利与否是鲍照诗歌中抒发欢乐抑或悲哀感的重要原因。孝武帝孝建三年,他迁任太学博士,代理中书舍人,职位比较重要,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在京任职初期,他的处境优渥,所以在和吏部尚书谢庄所作的《与谢尚书庄三联句》中情绪愉悦:“霞辉兮涧朗,日静兮川澄。风轻桃欲开,露重兰未胜。水光溢兮松雾动,山烟叠兮石露凝。掩映晨物彩,连绵夕羽兴。”[1]647五七言错综,所写景物也清新喜人。再如他任太学博士所做的《月下登楼联句》:“露入觉牖高,萤蜚测苑深。清气澄永夜,流吹不可临。密峰集浮碧,疏澜道瀛寻。嗽玉延幽性,攀桂借知音。”[1]651《三日游南苑》:“腾蒨溢林疏,丽日晔山文。清潭圆翠会,花薄缘绮纹。”[1]780其都写乐景乐情,诗中注重辞藻和对偶,已有齐梁写景咏物诗风之端倪。
更常见的情形是鲍照即使写乐景,最终也往往回到哀情。例如《春羁》开头说:“征人叹道遐,去乡愒路迩”[1]771,道路漫长,旅途劳累,怀念故乡,使他心中有所郁结,于是他在春日起了游心。然而即使眼前风光无限美好,诗人还是无法忘怀郁愁,“暄妍正在兹,摧抑多嗟思。嘶声名边坚,岂我箱中纸”[1]771,仍不免对现实嗟叹。再如鲍照于上巳节出游,在《三日》诗中对春光和游人行为的描写极妙:“露色染春草,泉源洁冰苔。泥泥濡露条,袅袅承风栽。凫雏掇苦荠,黄鸟衔樱梅。解衿欣景预,临流竞覆杯。”[1]774露水染过春草更显青翠,泉水漫过冰苔更加清洁,浸濡着露水的枝条在袅袅春风中摇曳生姿,诗人的笔触也像饱含了露水一般,所写植物皆清新自然,鲜丽动人。凫雏在地上用喙拾取苦菜,黄鸟衔着樱桃,形象生动有趣,富有生机。钟惺、谭元春说:“出没于草树水露之中,自然能为此语,不为苦吟。”(《古诗归》卷一二)这几句皆用对偶,精工而不雕琢,尤其是动词和双音词的选取极见功力,又一派自然,这在鲍照的山水诗中是较少的,然而诗人的心绪并非完全适然。诗结尾云“美人竟何在?浮心空自摧”[1]774,春光水色只带给他片刻的欢愉,但并未平息诗人浮动不安的心绪,他始终不忘对君子的期盼。“面对河山景色,鲍照心中泛起的,往往是自己不堪言说的落寞和惆怅,与观赏山水的愉悦糅合在一起,使得悲苦和欢欣共熔于一炉,然悲苦之情多,欢欣之意少,山水就成了愁苦者眼中的山水,山水也因此具有了一种悲苦的美感”[6]。谢灵运往往能在山水之美和玄理之道中忘怀忧愁,较少在诗的结尾再抒发悲情,而鲍照归根结底还是现实的功名之士,他的感慨以个人的穷通得失为主,自然风光固然美好,但却是短暂的,诗人最终还是回到现实之中,无法摆脱人生的困境与矛盾。
鲍照人生中的矛盾之一是仕与隐的纠结。他早年汲汲于功名和富贵,从拜谒刘义庆“贡诗言志”一事可见他的抱负和胆量。而鲍照对于这种追求又是极其坦诚的,他的人生理念是“人生贵得意,怀愿待君申”[1]369(《学古》),“富贵人所欲,道得亦何惧”[1]301(《拟古》其一),对于富贵的渴望他直言不讳,并认为只要得之有道则无可厚非。在青年时期,鲍照已体现出卓越的创作才能与强烈的进取精神。尽管出身寒微,然而他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学问以实现壮志,也确实受到了刘义庆的赏识。他的《登庐山》《从登香炉峰》等即作于随同刘义庆游览庐山期间。他的行役诗多作于随同其主人的道路之中,如元嘉十七年,临川王刘义庆为南兖州刺史,鲍照跟从他东还京都,于此年冬天回到家乡,作了《上寻阳还都道中》《还都道中》《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还都口号》《发后主》《行京口至竹里》等多首山水诗。鲍照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受到孝武帝的赏识,但不久失去刘骏的欢心,大明元年被贬为秣陵县的县令,又在大明二年贬为永安县令,开始他奔波劳役的晚年人生。大明四年,他担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军府参军,掌书记,在吴兴创作了《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自砺山东望震泽》《送盛侍郎钱候亭》等诗。大明六年秋,鲍照随刘子顼从京都前往江陵,行前写下《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在途中有《登翻车岘》《登黄鹤矶》《歧阳守风》等诗。这些行役和赠别诗中多反映鲍照的愁苦心绪,有对旅途艰辛的伤叹,对故乡的思念、时光飞逝、功名不建的感慨及与友人分别的惆怅等。诗人年轻时的豪迈之情与积极进取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的沧桑变化和年龄的渐增而几乎被磨灭殆尽。由于在宦途长期奔波,鲍照对于道路上的景物已经没有多少欣赏的兴趣。《歧阳守风》云:“广岸屯宿阴,悬崖栖归月……飞云日东西,别鹤方楚越,”[1]601他以宿阴、悲风、寒雾以喻人世与仕途。在古代诗文中云鹤常用来比喻隐居之人,而诗人则以云的飘忽不定和鹤的飞翔不止来比喻自己不得不奔走于宦途的无奈。他有时甚至会对所见景物产生厌倦与忧惧之感。“久宦迷远川,川广每多惧。薄止闾边亭,关历险程路”[1]384(《还都道中》其三)。山川的广大不但没有给鲍照自由,反而映衬出他的渺小,还暗示着前路漫漫,不知何时可止。
鲍照有农耕的经验,所以他对于陶渊明诗中的田园诗意和农耕之乐深有体会。他有一首《学陶彭泽体》:“长忧非生意,短愿不须多。但使罇酒满,朋旧数相过。秋风七八月,清露润绮罗。提瑟当户坐,叹息望天河。保此无倾动,宁复滞风波。”[1]346对于酒的喜爱是陶渊明和鲍照共有的,而全诗的情趣和风格亦得陶诗之仿佛,最后两句也透露出诗人不愿在仕途奔波的心理。《和王丞》是鲍照离开临川王幕府后作,开头两句化陶诗“人生归有道”[7]84(《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世短意长多”[7]39(《九日闲居》)为“限生归有穷,长意无已年”[1]423,汉魏古诗多有此感慨,那么如何度过这短暂的一生?诗人给出的答案是学习古代高贤隐遁深山。后四句想象隐士的幽栖生活:“夜听横石波,朝望宿岩烟”[1]423,夜中听到清澈的涧水流过石头的声音,衬托出夜之静谧与人之闲适;早上望见屯于山岩间的烟气,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7]89(《饮酒二十首》其五)。“明涧予沿越,飞萝子萦牵”[1]423,想象自己和王僧绰穿越溪涧,缘萝攀登,寻幽探胜,忘怀山水的情形,又让人想到谢灵运游玩山水的情志。最后两句抒情:“灭志身世表,藏名琴酒间”[1]423,他在《答客》中云:“欢至独酌酒,”[1]415也抒发过弹琴之乐,这两句可能化自陶渊明《饮酒》与“卧起弄书琴”[7]60(《和郭主簿》其一),“置酒弦琴”(颜延之《陶徵士诔》)的人生意趣。此诗音调舒缓,流畅自然,余韵不尽,是鲍照有意学习、模仿陶渊明的作品。
《秋夜二首》其二是鲍照创作的一首田园诗,这首诗的妙处首先在于写景富有情趣和新意。诗人呈现了一幅动态的田园秋景图:“荒径驰野鼠,空庭聚山雀”[1]428,野鼠在荒芜的小径上乱跑,一群山雀在无人的庭院里聚集,更显小径之荒凉,庭院之空旷,但可爱的小动物又增添了几分生机和野趣;接着写农事:“折柳樊场圃,负绠汲潭壑”[1]428,“麻垄方结叶,瓜田已扫箨”[1]428,俨然是一个农人日常的生活,不见任何官场气。“霁旦见云峰,风夜闻海鹤[1]428,可见诗人的江湖之志。“江介早寒来,白露先秋落”[1]428两句从感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初秋江上的寒气比陆地更早,凝结的白露滴落,预示着秋天的来临,体察得极其仔细。对偶也是古体注重气脉流走的对法。诗的前两句总写遁迹田园,后十四句中田园之景、耕种稼穑之事穿插写来,鲍照并没有刻意雕琢字句,因而有古朴自然的情调。但总体来说,基调还是比较欢乐的。诗歌中融入了白天、黑夜、黄昏不同的景色,蕴含着时序之感,诗语清切。然而最后诗人四句笔锋一转:“终古自多恨,幽悲共沦铄”[1]428,颇似陶渊明的“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7]116(《杂诗》其二),寄托怀抱,抒发岁月流逝,无法实现志向的悲恨。在《观圃人艺植》诗中,诗人对于历来遭到官商鄙视的蚕鱼农牧等农事给予了肯定。诗中的“报锸垄上餐,结茅野中宿”[1]432,选取两个典型的行为:农人在田垄上吃早已凉了的饭菜,在野外搭起简陋的茅屋住宿,他们耕作劳种的辛苦得以鲜明的体现。出身寒族的鲍照早年生活困苦,因此农耕曾是他少年时生活的一部分。他在《侍郎报满辞阁书》中说:“臣嚣杌穷贱,情嗜踳眜,身弱涓甃,地幽井谷。本应守业,垦疁剿芿,牧鸡圈豕,以给征赋”[1]850,在《谢秣陵令表》中说:“臣负锸下农,执羁末皂”[1]808。他在诗中能反映底层百姓的生活,和他的亲身体验是分不开的。
临川王刘义庆卒于元嘉二十一年正月,鲍照为刘义庆服三月丧期满后,辞去临川国侍郎一职,还乡时创作了《临川王服竟还田里》。诗中说“税驾罢朝衣,归志愿巢壑……舍耨将十龄,还得守场藿”[1]477,可见回到田园躬耕是他所愿,他似乎也像陶公一样终于返归自然,但是他的心情并非那般轻快愉悦,相反却是有些沉重的。诗的前八句为第一节,交代诗人回到田里的原因。中间六句为第二节,写诗人所见之景:“怆怆秋风生,戚戚寒纬作。”[1]477景物的荒凉也透露出诗人内心所感,而后两句“丰雾粲草华,高月丽云崿”[1]477则是诗人刻意生新之句,“丰”字表现出雾之浓,“高”字写出一轮朗月高挂夜空的情景,“粲”和“丽”本是形容事物之绚烂华丽,诗人则化用为动词。诗人的视角是变化的,他首先平视,看到雾气变成一团隐约浮动的银光色,将草华笼罩其中,显得那般灿烂,是什么形成了这样的美景呢?他不由得仰视夜空,看到崖上的明月倾洒下轻纱般的月色,云彩在月光照耀下也显得美丽多姿。月、云、崿、雾、草华形成空间从上至下的层次感。前两句的冷落荒凉和后两句的绚丽形成鲜明的对比,于不协调中有戛戛独造之致,令人读来印象深刻。最后四句鲍照以“商山四皓”自勉,似乎向众人宣誓自己将远离人群,过田园归隐的生活。
鲍照的行役诗透露出他对于宦途的疲倦,而几首抒发田园归隐意趣的诗则透露出其对于“隐”的向往与对“独”的珍重。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鲍照陪伴在君主身边的小心翼翼:“上好为文章,自谓物莫能及。照悟其旨,为文章多鄙言累句。当时咸谓照才尽,实不然也”[8]1480,通过归隐就能实现与身不由己的仕途的告别,并能保全自己的本心与精神的自由。所以他在诗中一再歌颂甘于寂寞的高尚之士严君平“君平独寂寞”[1]493(《咏史》),“君平因世闲,得还守寂寞”[1]750(《蜀四贤咏》),悯寒士之不达,讽刺追逐名利者的无耻。再如《代边居行》中远离名利,固守穷节,居住在陋巷茅屋中的少年,诗中化用《论语》里孔子评价颜回的典故及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7]89的诗意。在这些诗歌中,以严君平为代表的高洁之士与芸芸众生的奔走求利、狗苟蝇营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个体高尚的“独”与众人卑鄙无耻的“群”相对峙,鲍照对于这类群体的态度是不屑、排斥的。
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9]38,而鲍照是继谢灵运之后,着力于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创作实践对于山水诗的独立和壮大,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鲍照取法汉魏古诗的山水描写因子和抒情言志传统,摆脱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使山水诗进一步走向情景融合,并为齐梁山水诗的新变引导了先路。在炼字炼句、篇章结构等方面力求创新,部分诗歌初具兴象和意境。鲍照继承了大谢诗深秀奇幽,厚重严整的特点,又融入奇矫险仄、清新晓畅、华美雕琢的风格。这些特点为后来的江淹、谢朓、何逊等诗人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此外,鲍照独具慧眼地发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价值,他通过学陶体来反映自己仕与隐的矛盾,田园诗也在陶渊明树立典范,鲍照、江淹学习模仿之后,创作逐渐兴盛,鲍照的早期实践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