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质构成的诗性特征

2019-02-11 11:02王向峰
关键词:律诗平仄楹联

王向峰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一、楹联的体式定性

楹联的楹,是柱子,即门两边的柱子。门要有支撑的框架,贴门边的叫门框,框外的叫柱子,有建筑规格的建筑物,门框外旁都有柱子,是房门则以之支撑房梁,是院门则以之支撑门楼。按中国的民俗,柱子上必须贴挂楹联。柱子一边一个,贴挂联子必须一边一幅,一边一幅就是联。楹联怎么起源,有大体一致说法,也有不同意见。可以验证的史实是,晚唐时期后蜀国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1]可谓“春联”之始。

贴挂在门柱上的对联为楹联,如果不是贴挂在门柱上的对联始于何时呢?可以肯定地说比“春联”要早。相传用桃木做成符板,写上趋吉避凶的言辞,悬于门柱之上,早于汉代就开始了。而以对联方式抒写志趣而张于壁上,这在东汉时的名士孔融那里就有了。他的屋里面就有一副联,“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2]这是对联。到此就先后出现三个概念:楹联、春联、对联。这其中对联是对于联体的总体全称定名,是总概念;而楹联与春联只是对联贴挂位置与时节的标示。此外,因对联的用途不同,意向不同,还可以分为多种类别,但对仗却是它们的体式规定性。旧社会衙门、法庭、学校、店铺乃至赌场等,都有对联,各悬不同宗旨,表达的全是正面意义,即使是贪赃枉法的法庭,也不会贴“衙门口冲南开”之类的。

往前追溯还有很多联,虽然不是挂在门上的楹联,但也是联。在门上挂联是五代时的首创,在宋代的时候已比较普遍。在宋代家家挂春联,但不是用纸来写。在王安石的诗里面写道,“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3]新桃指的是新制作的桃木板,写上吉祥话,挂到门两边。因为习俗中认为桃木能避邪。所以挂桃符除了表达喜庆的愿望,还可以避邪,使妖鬼邪气进不到家里来。“千门万户”这说明在宋代“新桃换旧符”是比较普遍的习俗。那么究竟在什么时候用纸来制作对联贴到门柱上,主要是在元末明初开始,最繁盛是在清代。清代的时候,家家户户必须要用新联来换旧联,这是比较普遍的。前一年贴的对联,即使没有被风吹下来,也要换新的,不然就证明这个家已经败落,没有心思过日子了,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换一副新联,所以春联是最普遍的、最有大众化形式的文化活动。

楹联的体式就是以联中严格的平仄声相对的字句,完成意向表达的独立文学体式,在本体上是格律诗的一种。在文学的分类里面,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四种;报告文学、杂文,归在散文里。这四种体式,里边又各有包含。楹联是四种文学体式之内的诗的一个支属部分。它是诗歌中的一种体式。在诗歌里面,它有表现的特殊体式,讲究格律诗的平仄对仗,用上下联的方式,表达写作对联的主体与承联,即被指称的主体的情思寄托与意向,这与诗的“兴观群怨”、善恶褒贬的寓含与倾向作用是一样的,甚至更为鲜明。所以毛主席1958年到成都杜甫草堂,看到清人顾复初撰写的一副楹联,立刻赞扬说“这副联是好诗”,就是因为它有浓厚的诗意。杜甫草堂里有很多歌颂杜甫,歌颂杜甫草堂的诗,但都比不上该联的诗意。它讲格律,讲平仄,讲语言的精炼。如果我们自己能够写律诗,而且能够自由运用对仗形式,又有古典文化素养,这个时候再看楹联,一眼就能判断该联的价值,分辨出高低层次。

二、楹联与一般格律诗的异同点

就楹联的体性来说,它属于文学类中特别讲究对仗格律的联句诗。在一联中不论出句和对句文字有多少,第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平仄对仗,这一点和律诗的对仗有同构性。但楹联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又有很多不同点。

先说楹联和律诗对仗的相同点。要了解楹联必先了解律诗的对仗。对联家家贴,好像是很通俗的东西,但真正能辨识,能品评,能写好,没有写律诗的功夫,甚至于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就无法作得好。在律诗的对仗句子里面,例如杜甫的《登高》,四联八句都对仗,但他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仄起入平声韵,这就与对联的上联必用仄声为尾字不同。这就形成了对联讲平仄对仗,但却不必押韵的格式。在相同点上,如果上句尾不押平声韵,而句子的句尾一个字又是用仄声,这就给下联尾字用平声字结尾开了方便之门。格律诗如果首联第一句入韵,尾字是平声字,第二句必押同一韵部的平声字韵;这在楹联写作上就不行了。在楹联的规则上,上联句尾字必须仄声,下联尾字必为平声。对联两句既不能都是仄声字尾,或同为平声字尾。而律诗如果第一句押平声韵,第二句也可以押同韵部中的平声字,杜甫的《登高》就是这样的。可见律诗首句平起入平韵,这是和楹联不同的,不能两句尾字都用平声。但是第一句和第二句都入韵和楹联的对仗就不相同。因为楹联两句中必须第一句仄声尾字,接第二句平声字尾。这是一个不同点。

对联和律诗相比,律诗的平仄对仗与之有非常明确的格式之别。如诗句的字数,句中字的平平仄仄,不论绝句与律诗,都各有四种模式。而格律诗不论五言七言的绝句与律诗,都有句数字数的限制,字位的平仄限制;不合平仄位置的字非用不可,还可以拗救,而这在对联中却是不可以的。格律诗的绝句和律诗句数和字数都有限制,而对联于此则可长可短,短可三五字,长如云南滇池大观楼有几百字的长联。

律诗的句子,是一首诗中的分体,它承担主题的表现,是整体的一部分。楹联不论长短,每片都须承担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却又离不开另一片而自然存在。对联的这种特性,使其很难像把不同诗中的句子单独抽出一句,与其他诗中的句子加以重组,成为浑然一体的辑句诗。由于对联在出句中限制少,出联的任意性比较大,相对容易一些,这就造成了出上联容易对下联难的局面。历史上不乏以多种限制条件出上联,出来之后却有始终无人对出下联的情况。而律诗的对仗句有上句却没有对不上下句的情况。

在律诗对仗中,对于句中字的平仄,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定要”之说。就是七言句中之字,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一般不严格要求。在对联里与此大体相同,所以单数位置上的字,一般不严格地要求平仄,也无三连平与三连仄的限制,但规则却在下联与之相对上,必严格遵从与上联之平仄相反用字,不可与上联平仄失对,也不许拗救。

律诗虽然讲平仄和词语类属的及词性的对仗关系,而对联对此则更为讲究。但写律诗却特别忌惮把对仗句写成对联。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林黛玉给香菱讲作诗,主张要把景色收到诗里面,要有情感赋予,要有即景生情,要学王维、李、杜,进而是唐前的阮、陶、谢、庾诸家,断不可学陆游“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浅近”的诗。林黛玉说诗,大体上也是曹雪芹说诗,所强调的是“意趣真”,[4]而却缺乏真正意趣的工整对联式的诗句,应付为形式上的工对的诗联则可以,但作为诗,或真正形质皆佳的楹联,则应文质彬彬,有思想,有情怀,超越玩物自赏的小情趣,小技巧,更高的价值在于社会历史和家国情怀的艺术抒写。诗之高度,楹联之高度有同于此。在此,我们不能不特别标出被毛主席特别赞赏的杜甫草堂正门上的那一副楹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这是清代晚期苏州游蜀学者顾复初写的。草堂的联很多,但此联是草堂中最重要的一联。此联的字数虽然不多,但上联充分显示出诗人空前的历史地位,是诗坛上无人可比的诗圣;而下联则把杜甫穷困潦倒、漂泊流落的生涯加以融情观照,并以月白风清的草堂意象,昭示诗人的不朽。此联在风格上深沉勃郁,含蓄典雅,仅用34个字,就能对杜甫有全面深刻的历史与人生的集中写照,有崇高敬仰、深沉怀念、无限同情的主体态度,并寄寓有楹联作者自身游幕蜀中的感慨。联中对杜甫的“诗史”与“诗圣”地位,也铁铸铜雕般地深刻在到访草堂朝圣者的心上。

三、楹联或对联的种类划分

因为在人所生活的空间里,都对那个空间那个地方存在着希望和要求,这个希望和要求完全可以用对联表达出来。所以人们常常把希望都寄托在对联的文字中来表现,而且这也是一种文化生存的形式。所以分类只能从大类上来分,所以对联的种类是人们希望和要求的辐射表现,希望和要求辐射到哪里,哪里就可以成为对联的张贴处。凡是对联都是一种愿望外化,它比诗歌的目的更明确。虽然它是一种文学形式,但是它的功利性的特点也非常突出,功利特点隐藏在文学的形式之中。

楹联是对联中外示性更为庄重的一体。虽然它也是对联的一种,但它的主题多具历史性、庄严性、文化性、纪念性,在醒世和励人上最具诗性意义。本文中着重引述和分析的楹联多属此类。如名胜古迹楹联,这是最难写的。一个地方的名胜往往和这个地方的楹联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不论古今,如果一个名胜之地,没有一副和这个名胜相符的名联,那会使这个名胜黯然失色,如同华丽的王冠却没有闪光的宝石镶嵌。我们知道中国的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它们都各有名联。看黄鹤楼联: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三千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一联中,借一楼,把唐代诗人崔颢和李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制作成这样一联。因此,不了解诗人崔颢题黄鹤楼诗中的“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怅惘,和作为迁客遇敕归来的李白曾闻“黄鹤楼中吹玉笛”的悲慨,就无法品味联中的古迹所盛载的古事古人古风古韵和浓厚的怀古幽情。这副对联的作者,如果没有对于黄鹤楼的文化历史极度情思化的抚今追昔,也写不出这样的联语。

对联最广泛的一种就是春联,就是所说的贴对子。这类对联贴挂的主体主要是百姓人家。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春天常常寄托着人们一年之中的希望,希望做成什么,得到什么,如用文字表现出来,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随风就俗地用春联。家各不同,要求也非常的多样,但是中心主题在于吉祥如意,分延开来不外乎,如平安健康,发福生财,子孙满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总而言之,家庭的、个人的愿望集中表现在这里。

第三种是贺联。祝贺性质的春联是自己祝贺自己。祝贺对联多是受贺的,就是甲有喜事,乙送他一副对联。凡是有喜事,都可以用对联来祝贺。在旧时代升职升官,科举考试得中,得奖,几十大寿,病愈出院,搬新家,住新房,造房子上梁,凡是在生活中有庆贺的事情,都可以用对联表现其家其人其事的祝贺。也有个别是自己贴自贺联的,但分寸不当会因自炫而被垢病。今天不大讲究这个了,而是转向实用主义,重实惠,送红包,送大礼,有高位重权者甚至以此为纳贿之机,尽失文化意义,只闻铜臭。

第四种就是行业部门,或者说是群体单位性的、集团性的、宗旨性的楹联,总体是宣告此处工作性质,表明对社会以至对个人非常有意义。比如过去的学校贴楹联:“效曾三颜四,惜禹寸陶分。”此中的“曾”,是孔子高徒曾参,他每日“三省吾身”,好闭门思过;而深为孔子赞誉的贤弟子颜回所秉持的孝俤忠信,更是学子修身的高标。而法庭贴楹联:“鞠五词而无屈,持三尺而不阿。”它表明我这个地方非常的公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会造成冤假错案。什么是“鞠五词”,五词就是词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在这个庭上进行审判的时候,看被审判的这个人,看怎么回答问话,回答里边有没有漏洞,哪些是实的,哪些是虚的。察颜观色,看表情,是诚实交待,还是巧言令色。“持三尺而不阿”,就是高正义之剑,有罪必罚;即使是那种“衙门口冲南开……”的法庭,也不会说这里是贪赃枉法,制造冤假错案的权威机构。

第五种对联是明志联,这往往是文人雅士贴在自己的书房里面,他们在自己的书房里悬联以明志。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甚至认为自己的书法比苏轼还要高出一头,他的书房里面宣示自己诗书的造诣:“诗罢春风涌草木,书成快剑斩蛟龙”。[5]黄庭坚自信其笔力能催动大自然发生变化,拿起宝剑一挥舞能把海底蛟龙斩杀。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已达到这种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陆游在自己的书房里挂这样的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6]这既是写实,也是自励,对于看到此联的他人,也有启发与鼓舞作用。

第六种是用于追悼追思的挽联,具有极大的宣泄悲情、表彰贤良和激励生人的作用。特别是哀悼名人,旌表功德,以盖棺论定的文字情思,昭告于世,有片言而明百义等多种作用。1972年1月,陈毅逝世后,毛主席穿着睡衣去参加追悼会,张伯驹的挽联引起毛主席的高度重视,驻足念诵,评价为一副好联。张伯驹是民国的四大公子,为保护中国文物,不惜倾家荡产地收存,最后把文物全部献给国家,文化贡献巨大。后来被错误对待,成为无户口无职业的游民,在北京无容身之地。陈毅特别欣赏张伯驹的为人与文采,张伯驹对陈毅的英雄豪气也十分赞赏,为陈毅写下概括得非常到位的挽联,而且也非常有艺术性: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陈毅在解放前的革命过程,在淮海战役的功劳,全在上联写出;下联就是当外交部长,和外国打交道所显现的正义和豪气的写照。这是一副既符合陈毅的生平事迹,又能显示悲悼之情的现代名联。

第七种是神仙寺庙联。像旧中国农村,一村一个土地庙皆有联,那种大的寺庙,对联更多了。寺庙联,虽然是对神仙说话,但也是对人说话。北京的潭柘寺题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是借神佛以告世人,讲人应该有容量,笑世间那些可笑的人。

第八种是炼句联。这种炼句联一般情况下不是自已创作的,而是从古人的诗句当中挑选出来的特有意义的联句,把它拿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表示自己的志向与愿望。就像把“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自己的一种爱憎人生态度。比如陆游的诗句“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这两句诗很有意义,很有价值。花是自然界中的自然存在,花是花,人是人,人说的话,花如知道,石头能说话,这个世界就麻烦了。白居易有两句诗“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如何暖酒呢?用收集来的红叶做燃料,作得多高雅;我想写诗,但是这时没有纸张,在石头上题诗必先把石上的绿苔蹭下去,然后才能拿笔在石头上写诗。这是文人雅士隐居在山中所能够做到的,趣味高蹈绝尘。

第九种是游艺趣味联,用在晚会游乐场合,竞比才华机敏,这种情况古今皆兴。在游艺联里边,有一种叫无情对。一般的对联,上下联要表现一个主题,有情感有思想,但此类联语有时是上下联字对而实不对,无统一主题却非常绝妙。“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看这副联,上一联写公职人员竞显才华,很有意义,下一联平列三个国名,平仄相宜,但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从文字技巧上却天衣无缝。此外的回文联也有这种文字游戏的意味。

四、楹联写作的艺术表现

楹联作为特有的一种文化体类,或者文学类别里边诗歌的一种,它的本体性特征是什么,很值得探求。

首先是,楹联既已为诗,必需要有诗的艺术性,显现饱含气势的节奏性。在这个层面上,上下联的平仄对仗是体式的立身之基自不待言。但平仄对仗中是否有与之相谐的气韵,甚至是一入目即有夺人的力度,却是楹联艺术创造水平与感人程度的关键所在。在现代挽联里,有一副经毛主席亲自修改哀悼续范亭的挽联,这个联非常有价值,并且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非常有特点。续范亭是追随孙中山的一位元老,曾为国民党的中将。他对蒋介石剿杀共产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战都极为反对,为抗议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5年12月在中山陵剖腹自杀,被救下来后即积极投向共产党,和毛主席通信有十几次,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这次自杀导致他身体非常虚弱,1947年9月在山西的临县去世,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去世的这个地方离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非常近,毛主席和彭德怀等乔装去参加了追悼会。毛主席要林伯渠起草挽联,并亲自修改定稿: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这就把续范亭一生追求光明和正义,葆有坚贞不屈的性格,写得极为到位,在笔法上写其“为”,下写其“有”,形成串对的正对。这种平仄声调与文字复沓的结构,它的节奏与修辞,正是作为文学创造应有的高境界的诗性追求。

其次是,楹联作为文学的构成,特别是它列为诗的一种,如陆机所云“诗缘情而绮靡”,应反映历史与现实,抒写思想情感,感动人心,引人欣赏,甚至列入诗中加以比较,也应是召人感动的好诗。前述之黄鹤楼联、杜甫草堂联,皆具此特点。还有一幅清末湖南文士易顺鼎以“角色效应”为小凤仙哀挽讨伐袁世凯的蔡锷将军写的联语,因其饱含深情厚义而广为世人传诵:

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那堪优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十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蔡锷讨袁失败后避难日本福冈,1916年客居异国去世时年仅35岁。作为他红颜知己的小凤仙,会是怎样地伤怀,此联中洞见肺腑,其情之深无以复加,诗性之强罕与伦比。

如草堂楹联一样,能寄情感人的并非只属挽联所有。临潼的华清池有一楹联:

绣岭委荆榛,只余堠馆留宾,记当年赐浴池边,长恨空吟白傅;

环园新结构,云是唐宫旧址,问我辈沉香亭北,雅才谁嗣青莲?

这副联实是一首追怀唐事,怅惘古今,在写法上又十分精妙的咏史诗。如果一个足具文化素养的人,他到了华清池,看到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那里居住的旧址,再联想到李白所写“沉香亭北倚栏杆”的杨贵妃,以及白居易后来追写的这一对誓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患难君主和贵妃,其情怎能不有动于衷?即使没有更高的联想力,和使情成体的诗才,也会从这幅联中得到思古幽情的感动和共鸣。此联的作者,虽然遗憾今天不见可嗣李白和白居易高才之人,但楹联作者其人也并不是可以忽略的凡庸之辈。

第三是,楹联所具有的切近生活事态的指向,以及文化内涵和主题的启智作用,是作为文学样式实现自身特点的必臻之境。作为对联,不论贴挂在哪里,都是主动展示的诗意文学,首先必系须切合所在的地方,最容不得杂乱无章,而内容的高雅与通俗,篇制的字多与字少,皆由联写何事何人而定,并以指向专对、联语召人、内函丰富为尚。杭州的岳飞墓联:

史笔炳丹书,真耶,伪耶,莫问那十二道金牌,七百年志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泣血;

墓门凄碧草,是也,非也,看跪此一双顽铁,亿万世奸臣贼妇,受几多恶报阴诛。

这种题材的史实性,主题的爱憎分明,是不可能移往别处的。而同是岳墓的一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虽是言辞简短,却也写得实在而鲜明,岳飞与秦桧判若云泥,为人指引自当路向何方。

最后是,楹联虽然是一种公示性的文学,欲求更多公众的欣赏,实现和发挥公众文化的普世作用,但它也特别追求文学题材表现上的独有视角,和形式上的各异,也就是陌生感。

抄录当涂采石矶太白楼联,试看其视角之别样与形式之独到。

侍全銮,谪夜郎,他心中有何得失穷通,但随遇而安,说甚么仙,说甚么狂,说甚么文章身价,上下数千年,只有楚屈平,汉曼倩,晋陶渊明,能仿佛一人胸次;

踞危矶,俯长江,这眼前更觉天空地阔,试凭栏远望,不可无诗,不可无酒,不可无奇谈快论,流连四五日,岂惟牛渚月,白纻云,青山烟雨,都收来百尺楼头。

这是写李白在安徽经常流连醉饮并传说是在此入江捉月而死的终焉之地。这个石矶,连结着诗人李白许多生平事迹,和不少名篇佳作;为纪念他当年的盛践游踪,修一座高楼,让后来人在此能发生怀古幽思,在历史的回溯中给粪土权门的李白一个非凡的位置。联语的意向是要赞颂李白的高情雅致,但形容他怎么高,也不如举出其前被人所景仰的高人所具有清风亮节和高情雅致,都为其一人所具有,更能用联语使说不尽的意思得以借端表现出来。《周易·易传》中说:《周易》经文的言辞“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这种言辞的特点,也是文学语言尤其是诗词语言的本体性特征。试想,此联说李白能汇历史上许多高人之胸怀于一身,但是屈原、东方朔、陶潜这三人名高声远,逸事颇多,颇难尽述,而联语字数有限,仅列举其名即已为显扬,所以只好隐屈原“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东方朔笑傲王侯,不据礼法;陶潜嗜酒轻官,不为五斗米折腰等等,却能尽得旨远、辞文、言曲而中、事肆而隐之妙。联语的下联,是写当下登楼者的自恃。希望自已的所见所感所需所求,皆能凭此胜境佳景,扩展诗酒嘉兴,重新体验诗仙李白心中与诗中高情雅致,做一把超凡脱俗的自己,具此足矣。

中国的楹联构成,与汉语的字即是词,并以声调平仄的区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情况也决定了楹联的格律诗的属性。所以,楹联与一般的对联虽然都是展示性、公共性的文化形态,但它的文学性以及诗性的特质决定,其体式有文有质,论高雅能与名家诗赋并展同观,说通俗可进闾里人家送吉纳祥。而创作楹联,贴挂楹联,鉴赏楹联,也是社会文化和公众文化以及诗词文化发展程度的一种特殊显现。

猜你喜欢
律诗平仄楹联
律诗的开合结构
工而能变方有味——浅谈律诗的对仗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孔府的年节楹联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
我与楹联缘不浅
律诗园地
律诗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