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海涛 万小龙
(1.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2.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
由笛卡尔奠基的心灵哲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灵魂学说,它关注一个重大哲学问题: 灵魂是什么?它和肉体是何种关系?笛卡尔既继承又突破了古代的灵魂哲学,他的心身关系理论向两个方向延伸: 康德式的心智哲学和黑格尔式的精神哲学。康德式的心智哲学在20世纪的分析哲学中得到延续和转化,在现代认知科学的影响下,走向了科学化认知主义;而黑格尔式的精神哲学则在欧陆的现象学运动中得到再造与发展。(1)杨大春.理解笛卡尔心灵哲学的三个维度[J].哲学研究,2016(2): 61-68.受这两种传统影响,当代心灵哲学也形成两大基本理路: 自然主义和现象学,但它们仍是围绕着意识是什么这个古老主题而展开。自然主义中的物理事实和现象学主张的意识的现象性之间会产生解释鸿沟,查默斯(D. Chalmers)称之为意识的“难问题”。
布洛克(Ned Block)把意识分为通道(access)意识和现象意识,他认为科学研究的是通道意识,而真正神秘莫测的是现象意识。布洛克的看法实际上概括了当前心灵哲学对意识难题争论的焦点。他的主张演绎出这样一个结果: 由于现象意识不同于通道意识,而科学仅关注通道意识,所以现象意识在科学之外。现象意识又是意识之谜的根源,因而科学无助于解决意识难题。针对布洛克的观点,本文分析通道意识与现象意识的深层关系,根据克里格尔(Uriah Kriegel)的理论,把现象意识看作是主观(subjective)特征和质性(qualia)特征的共存。认为通道意识作为一种倾向性(dispositonal)意识,它的实现方式和基础是非倾向性的主观特征,而主观特征是现象意识的核心部分。科学通过通道意识指向了作为通道意识之划分基础的主观特征,进而推进了对现象意识的理解。文章首先介绍通道意识和现象意识的区分。其次分析现象意识的结构,认为它是主观特征和质性特征的统一体。然后,剖析通道意识与主观特征的内在关系,指出通道意识是倾向性意识,其内在基础实质上是非倾向性的主观特征。最后,论述科学上的案例,阐明科学虽没有针对质性特征,但透过通道意识直接考察了主观特征,它推进了对意识难题的探索。
在1995年《关于意识功能的混淆》一文中,布洛克区分了两种意识属性: 通道意识和现象意识。一个心理状态是通道意识,当且仅当: (1) 可以自由地用来作为推理的前提;(2) 自然地理智控制行动;(3) 自然地理性控制语言。一个心理状态是现象意识,当且仅当它是从第一人称所经历的状态。现象意识只是经验,是一个东西在某人看起来像是什么。(2)N.J. Block. On a Confusion about the Function of Consciousness[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995(18): 227-247.根据布洛克的观点,通道意识和现象意识首先是功能上的区分。通道意识是认知的、意向上的功能属性,用于推理、言行控制;现象意识是纯粹的经验。其次,通道意识和现象意识作为逻辑上独立的意识属性,它们有不同的神经相关物。
在布洛克的主要论证中,支撑通道意识和现象意识是不同意识属性的明显证据是在某些情况下,出现了通道意识而没有现象意识;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相反。为了证明这两种情况都存在,布洛克分析了心理学中的习惯性知觉和神经科学中的盲视。支持第一种情况的是盲视。盲视是大脑发生特定病变而导致的一种缺陷。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先后发现,盲视患者对对象的感知是无意识的,但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又感知到了对象。当要求患者报告他看到的物体时,他说什么也没有看到。当让他猜测他感知到的是何物时,他却出人意料地能正确说出该物体是什么。这说明盲视患者感知到了对象,但对自己的知觉没有自我意识。因此,盲视患者缺失的不是功能上的通道意识,而是关于对象在他看起来像是什么的现象意识。支持第二种情况的是习惯性刺激,在习惯性知觉中有现象意识,但不出现通道意识。布洛克举的例子是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地谈话时,他没有意识到外面的挖掘机在挖掘街道发出的轰鸣声,某个时刻他才突然有意识地注意到这种响声。这就是说,这个人对机器的轰鸣声一直有现象意识,但没有通道意识。当到他注意到响声时,才同时具有通道意识和现象意识。
达马西奥(A.R. Damasio)曾论述了核心意识和扩展意识。核心意识可称为“觉知”,所有人都具有核心意识,甚至许多非人物种也有,它不需要良好的智力或记忆。扩展意识是在核心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复杂过程,它依赖于自我的构建和概念记忆,语言反过来又加强了扩展意识。(3)Antonio R. Damasio. Investigating the Biology of Consciousnes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Biological Science, 1998(353): 1879-1882.在达马西奥这里,核心意识就类似于现象意识,扩展意识则与通道意识相同。克里格尔认为功能主义没有解释为什么意识有功能作用,他尝试从现象学立场来分析意识的功能。他认为意识是外围(peripheral)自我觉知,意识的功能是为主体提供他正在经历的经验的足够信息。他论证了意识功能的三个方面: 第一,心理状态M是有意识的,当且仅当主体有外围觉知的M。第二,意识的功能是给予主体足够信息,使他知道如何快速轻松地获取他当下经验的丰富信息。第三,外围觉知的作用是给主体足够信息使他知道如何获得信息使他因此而觉知到对象在他看来像是什么。(4)Uriah Kriegel. The Function Role of Consciousness: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J].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 2004(3): 171-193.克里格尔同意布洛克的区分,通道意识和现象意识确实具有不同的属性。他认为通道意识是现象意识的功能和实施。现象意识表示意识是什么,通道意识则说明意识做什么。
但布洛克认为科学对意识的研究针对的只是通道意识,通道意识不是意识神秘性的来源,现象意识才是。而科学回避了现象意识,因此科学理论对解决意识之谜没有实质性帮助。他引入了心理学对习惯性刺激的解释来说明他的主张。在心理学里,科学家把意识当作变量,经常比较在相同认知功能状况下有意识与无意识的不同,以此来考察意识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巴尔斯(Bernard Baars)解释了这种方法论,称之为比较现象学。(5)乌利亚·克里格尔.意识: 现象意识、取用意识与科学实践[M]//保罗·撒加德.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王姝彦,译.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48.假如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时,窗外响起了挖掘机的响声,而他并没有注意到噪声。我们用以下命题来表示习惯性知觉:
(1) X对挖掘机有一种习惯性听觉。
心理学要考察在习惯性刺激中意识的作用,就需要在类似状况下和有意识的听觉相比较。我们用(2)表示有意识的知觉:
(2) X以听到了轰鸣声的方式感知到挖掘机的噪声。
在(1)中,沉浸于某事的X没有注意到噪声,所以就没有去关上窗户。但在(2)中,X注意到噪声影响了他,于是产生了关上窗户的行动。通过对照,可得出在(1)中,没有产生导致行动的意识;在(2)中,意识导致了行动。因此,结论便是在像(1)这样的习惯性刺激中,知觉是无意识的;在如(2)的有意识知觉中,意识发挥了控制行动的功能。根据对通道意识和现象意识的区分,显然,这种意识指的是通道意识。
注意,布洛克的主张包含两部分: 第一,科学研究的是通道意识;第二,科学回避了现象意识。由于布洛克认为现象意识就是质性特征,所以他的断言实际是: 科学研究通道意识,科学没有针对质性特征。因此,说明了第一部分,还需要解释科学为什么没有针对质性特征。在(1)中,X实质上感受到了挖掘机作响的声音,但对它毫无意识。正如布洛克认为的,X对挖掘机噪声没有通道意识,但有现象意识,因为若挖掘机停止运转,X会记起这些轰鸣声听起来是什么感觉,即质性特征是什么样子。在(2)中,比如X突然从沉思中醒悟过来,他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轰鸣声。此时,X既有对挖掘机噪声的现象意识,又有通道意识。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1)和(2)都不是缺失质性特征的典型事例,对它们任何一个的考察都无益于解释质性特征。其次,根据比较现象学方法,(1)和(2)都有质性特征,但一个没有通道意识,另一个则有;从两者的对照中析取出了通道意识,因此在比较中只可能聚焦于通道意识上。所以,心理学家对习惯性刺激的研究,并没有针对“轰鸣声”本身的质性特征。他们只是考察了意识在知觉中发挥什么作用,获得的仅是关于通道意识的认识。科学真的只研究通道意识,回避了现象意识吗?这首先需要进一步分析现象意识是什么。
通道意识是意识的认知功能,用来推理和控制语言与行动;现象意识是纯粹经验,没有或极少有认知成分。维特根斯坦曾说,当一个人听到提问举起手臂时,除了手臂举起这个身体动作外还剩下什么?是这个人举起手臂的内在心理状态。塞尔认为心理状态基本上都可以用信念-愿望(believe-desire)结构来说明。我看到天在下雨产生带上雨伞的行为,信念-愿望结构是: 我相信天在下雨并且我希望不被淋湿,所以我带把雨伞。这些分析实际上只涉及通道意识,没有呈现出主体“我”经历到的体验。当一个人看到雨水或乌云密布,他经历了这些对象在他看来是什么的体验,他的现象特征是“在他看来”这种方式赋予他的。因此,列文(J. Levine)指出,要对“在我看来是淡蓝色的”这种现象意识做出区分,它有两个面相:“在我看来”是主观特征;“淡蓝色的”是质性特征。这意味着现象意识的主体不是空的,任何质性特征都是在“某人看来”的质性特征,“某人看来”内在于现象意识的结构中。所以,现象意识是质性特征和主观特征的统一体。
克里格尔认为“在我看来”是“我”一系列判断和行动(通道意识)所直接指向的主观特征(现象意识)。主观特征使主体把对象经验为如此,使特定状态成为意识状态而不是非意识状态,因此主观特征是现象意识的存在条件。质性特征使现象意识成为如其所是的意识状态,而不是其他意识状态。如看到红色的经验不同于看到蓝色的经验,即质性特征区别了不同的现象意识,所以它是现象意识的同一条件。(6)乌利亚·克里格尔.意识: 现象意识、取用意识与科学实践[M]//保罗·撒加德.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王姝彦,译.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36.既然现象意识是主观特征和质性特征的共存,那么在阐释现象意识时就要回答两个方面,首先是一个人所拥有状态的主观特征,它使经验被这个人经验为如此;其次是一个人所拥有状态的质性特征,它使该经验区别于其他经验。
意识的高阶(higher-order)表征理论试图解释现象意识的这两种特征,它从四个层面着手: ① 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状态表征了它的焦点内容;② 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状态表征了它的焦点内容,并表征主体正实质地拥有它。如看到天在下雨,我的心理状态表征了“天在下雨”,“我”拥有“天在下雨”的表征内容。③ 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状态表征了它的焦点内容,并表征了主体拥有它。但表征者自身不作为意向对象被表征。如盲视患者表征了对象,但自我并没有意识到,缺乏自我表征。④ 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状态表征了它的焦点内容,并表征了主体实质地拥有它,而且因此也表征其自身。如我的心理状态表征了“天在下雨”,并且进一步表征自己“表征了天在下雨”。(7)Jason Ford. Uriah Kriegel and Kenneth Williford (eds), Self-Representational Approaches to Consciousness[J]. Minds and Machines, (2009)19: 283-287.
心灵哲学对“表征”的理解很多元化,主要的表征主义可归结四个层面: 第一,在基本层次上,对质性的觉知不包含或不依赖概念,完全是经验特征。第二,对质性的觉知由表征支撑或由表征构成。第三,质性特征是关于外部对象的属性。第四,质性特征可以还原为物理属性。(8)Brian P. McLaughlin. Hill on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J].Philosophical Studies, (2016)173: 851-860.在表征主义看来,看到天在下雨是一阶表征,对“看到天在下雨”的表征的再表征就是高阶表征,因此高阶表征理论蕴含着自我表征或自我意识。现象意识的主观特征是高阶表征内容,它需要高阶思维,具有经验概念或语言能力。(9)Manuel Bremer. Peter Carruthers, Consciousness: Essays from a Higher-order Perspective[J]. Minds & Machines, (2008)18: 409-411.
不管表征理论对现象意识的结构作何种解释。可以认为,质性特征是及物性(transitive)自我意识,是对象呈现给某人的感官性质。主观特征是非传递性(intransitive)自我意识,它是纯粹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对象在“某人看来”所具有的对“某人”的经验。克里格尔认为质性特征和主观特征共同构成了现象意识的现象学结构。但我们要追问的是,若通道意识和现象意识是不同的,那么科学是否真的只针对通道意识,而回避了现象意识?为澄清这个问题,我们从现象意识的结构出发,根据自我表征理论,进一步剖析通道意识与作为现象意识构成部分的主观特征的内在关系。
通道意识发挥推理和控制行动的功能,但并非一定实际地发挥这些作用,只要原则上它能够用来推理和控制行动即可。换言之,通道意识是一种倾向性意识,只要某个心理状态具有这种倾向,便可以把它看作通道意识。这就涉及一个问题: 通道意识的倾向性是如何实现的?一个心理状态被用于推理或控制行动,是因为该心理状态的拥有者是有意识的,他直接或模糊地意识到了他的心理状态,他才能在推理和行动中自由使用它。通道意识被一个人自由地用于某些目的,正是缘于他的主观特征。即一个人对他心理状态的自我意识,解释了为什么这个心理状态被他用来推理或控制行动。比如我看到蔚蓝色的天空,我凭借这种经验(现象意识)推断未来一段时间天气良好,所以我制订我的休假计划(通道意识)。克里格尔认为,这表明了主观特征是通道意识的依据,它以非倾向性的术语解释了一个意识状态的倾向性可以被广泛地运用于推理和行动控制中。(10)乌利亚·克里格尔.意识: 现象意识、取用意识与科学实践[M]//保罗·撒加德.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王姝彦,译.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42.根据自我表征理论,现象意识是一个主体“我”拥有关于“蔚蓝色天空”的表征内容,当“我”自我表征到“蔚蓝色天空”的信息时,“我”才能在推理和行动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一信息。因此,通道意识发挥倾向性功能的基础是非倾向性的主观特征。非倾向性属性解释了为什么倾向性表征能够被实例化。
倾向性与它非倾向性的实现方式之间的关系是很普遍的。比如玻璃酒杯容易碎,这种易碎性是由于酒杯的非倾向性物理元素。炸弹有爆炸力,它的爆炸倾向是依据火药的化学属性。在科学史上极常见的是,科学家们围绕着一种倾向性属性,试图了解它背后的内在根据。例如亨廷顿病,这是一种由于缺少某种神经元而导致的遗传神经退行性紊乱疾病。人们研究发现该疾病是CAG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在该事例中,研究亨廷顿病痛苦的倾向性,就是确认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倾向性表征。最终找出造成这种倾向性的具体基因,从而使人们了解倾向性背后的非倾向性属性。同样道理,在对通道意识的科学研究中,通过观察倾向性表征在推理和行动控制过程中运用的原因,就能越来越了解这种倾向性的分类根据的属性,即主观特征的属性。(11)乌利亚·克里格尔.意识: 现象意识、取用意识与科学实践[M]//保罗·撒加德.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王姝彦,译.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43.根据这些论述,可看出在科学对意识的研究中,对通道意识的考察其实也是对作为其基础和实现方式的主观特征的考察,两者具有一致性。换句话说,科学通过通道意识直接指向了作为其基础的主观特征。为了更清楚地阐释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引入科学上的案例来进行说明。
布洛克通过心理学中的习惯性刺激事例来解释科学只考察了通道意识,没有针对质性特征。克里格尔认为科学经过通道意识指向了主观特征,这个主张同样可以用习惯性知觉和神经科学中的盲视来阐明。先看习惯性知觉,继续沿用前面挖掘机的例子:
(1) X对挖掘机有一种习惯性听觉。
在(1)中,如果X对挖掘机有一种习惯性听觉,他对这种声音便是无意识的。若(1)为真,下面的(3)就是假的。
(3) X以自我意识的方式感知到挖掘机的噪声。
因为只要这个刺激是习惯性的,X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听。这表明在心理学对(1)的研究过程中,虽然没有关注噪声的质性特征,但会产生这样一种一致性: 肯定了(1)就否定了(3),即确定X对噪声有习惯性听觉就等于确定X对噪声没有产生自我意识。对(1)的真假做出判定,也是对(3)做出判定。因此,心理学即便不针对质性特征,但它在考察意识的功能(通道意识)时,也同时考察了主观特征。换言之,科学看起来是在研究通道意识,但实际上指向的却是主观特征。
再看神经科学上的盲视案例。神经科学对意识的讨论主要是神经综合征,患者表现出某些认知功能,他却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一个典型事例是盲视。盲视患者对自己感知到的对象没有自我意识,但能以极高概率识别出对象是何物。假设下面这个命题报道了盲视患者的非意识知觉:(12)乌利亚·克里格尔.意识: 现象意识、取用意识与科学实践[M]//保罗·撒加德.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王姝彦,译.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52.
(4) X没有看到雪球。
神经科学在对(4)进行考察时,实际也是在考察下边表示缺乏主观特征的命题(5):
(5) X没有自觉地看到雪球。
因为盲视本身的意义就在于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感知到了某个东西,他没有雪球“在他看来”是何物的自我意识。所以神经科学对(4)做的判断等同于对(5)做的判断,两者是同时的。甚至可以说,神经科学家是针对主观特征来研究盲视的。(13)乌利亚·克里格尔.意识: 现象意识、取用意识与科学实践[M]//保罗·撒加德.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王姝彦译,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53.
为什么通道意识和主观特征会产生一致性?正如前面所述,作为倾向性的通道意识,之所以能够在推理和行动中被自由发挥功能,是缘于主体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意识,即非倾向性的主观特征。主观特征是划分通道意识发挥何种功能的依据。通道意识只是现象意识的实现与功能例示,现象意识才是功能的实际占有者。因此,考察通道意识也必然是在考察主观特征。布洛克说科学研究的只是通道意识而没有涉及现象意识,是因为他认为诸如心理学等科学对意识的研究没有针对质性特征。但要明白,很可能心理学家本来就没有针对质性特征,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无意识与有意识的比较,考察意识在知觉中产生什么作用。现象意识与质性特征不是等同的。科学虽没有针对质性特征,但指向了现象意识中的主观特征,这样就不能简单说科学回避了现象意识。所以,宣称科学只针对通道意识而没有涉及现象意识是一种谬误。实质是,科学经过通道意识直接指向了通道意识之基础和实现方式的主观特征,而主观特征作为现象意识的核心构成,使意识难题进入了科学视野。
意识在根本上是主观特征问题,而不是质性特征问题。使意识状态成为其所是的样子的,是我们对自己的意识状态所具有的难以理解的、非同寻常的意识,而不是它们所呈现的典型的感官性质。(14)乌利亚·克里格尔.意识: 现象意识、取用意识与科学实践[M]//保罗·撒加德.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王姝彦译,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54.主观特征使意识状态是其所是,它是意识之谜的根本问题。向主体呈现的关于对象的感官性质即质性特征是一种及物性自我意识,它与外部对象的属性相关,至于对象向主体呈现何种质性特征则取决于更基本的“在某人自己看来”的主观特征。主观特征作为非传递性自我意识,揭示了现象意识是纯粹经验的实质。所以,主观特征是真正的解释鸿沟或意识的“难问题”,而科学透过通道意识直接解释了作为其基础的主观特征,推进了对意识难题的理解。
通道意识和现象意识的区分反映了当前心灵哲学的主要争论。它蕴含的要义是: 第一,在功能意义的概念上意识可以分为通道意识和现象意识;第二,现象意识就是质性特征,它是意识神秘性的根由;第三,科学研究的意识只是通道意识,没有针对质性特征。所以科学回避了现象意识,它无助于解决意识之谜。本文针对这些看法,分析了克里格尔的自我表征理论,把现象意识看作是由主观特征和质性特征共同组成的现象学结构,进而阐释了通道意识与现象意识的深层关系。指出科学虽然没有针对质性特征,但它借助通道意识探究了主观特征。对通道意识的考察和对主观特征的考察具有一致性,主观特征是现象意识的主要部分,所以科学并没有回避意识难题。这其实也为科学实践在探索意识之谜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辩护,而这种辩护将会对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深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