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绮颖,廖粤
(武汉工程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武汉 430205)
据相关史料记载,紫砂陶器创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创始人是金沙寺和尚与书僮。《阳羡名壶系-创始篇》中记载“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翁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而清代乾隆年间的宜兴蜀山人潘墀(字士珩,号衡溪),博览群书,广辑剩辞遗语,在他著的《媵帚续集-再考陶壶记》中有一段考证,大意是:(一)最早的陶壶作者不是金沙寺僧;(二)金沙寺僧能制陶壶是由蜀山三姑夫人庙僧传授;(三)三姑夫人庙僧制作的陶壶是北宋诗人苏东坡择居蜀山时设计的;(四)关于苏东坡设计壶样叫庙僧作陶壶的事,引证了陶区民间传说和倪云林写真的《庙僧制壶图》,强调说明口碑载道是胜过棒唱的虚伪石刻及刻版文字的。此说证明了苏东坡设计提梁壶的传闻,确是有根据的。这就可以推测出紫砂茶器的诞生应该是在宋代。
根据考古文献显示,明司礼太监吴经的墓室中出土的提梁壶乃是中国可以考究的最早的紫砂器具。此提梁壶其器身沾有少许白色的釉泪斑点,可以推断出此壶当时是与其他陶类制品一起烧制,并在烧制过程中被其他陶土制品的釉滴溅射到壶器表面影响而产生的。所以说紫砂这种泥料最原始的时候时并不是被当作茶器来进行烧制的,而是作为日常用具来与其他陶土制品一起烧制,可见当时紫砂泥料的特殊性并未得到重要。
紫砂器具的前期制造品,从宋朝持续至明正德、嘉靖、万历年,伴随着沏茶、品茶和论茶习俗的风靡,紫砂器具的制作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从开始盛行煮茶的大壶变更为文玩的小壶,以及从属的美术作品也相应得到了拓展。
紫砂茶器是一种特殊无需上釉的器具,它并不是以釉彩的绘画修饰来传达紫砂艺术中美的视觉享受,而是由其结构来表达它的形态美。紫砂文化经过长久的摸索,制壶艺人创造了很多凝练而又新颖的版式,这些新的版式无可厚非地都蕴藏了许多美学概念。但是在现代茶器的设计中,紫砂茶器设计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索和改善的地方。
在现阶段,茶壶的设计主要是根据一些传统的相对现代来说比较枯燥乏味的主题来进行设计,创意思想缺乏文化内涵上的创新。此节分析中国现代工艺体系下紫砂茶器形态和工艺,为未来紫砂茶器的设计提供依据与参考。
紫砂茶壶根据形态可分为四类壶形:光货、花货、筋纹器和水平壶。
“光货”是几何形态的紫砂茶壶俗称,其为市面上最常见的器型,主要是根据方形、球形、长方形以及其他几何形态演变设计而来。“花货”是自然形态紫砂茶壶的俗称,主要由瓜、水果、树木、竹子等自然物种的形态借鉴制成,充分展示茶壶造型的自然之美和制壶艺人的匠心独运、以造化为师。筋纹器是将花木形态规则化,但是由于其结构复杂、严谨导致处理难度大,需要制壶艺人精细的工艺才能对整个器型进行整体把控。水平壶则是中国南方广东、福建一带的常用茶器,壶体容量很小,主要是用来泡“功夫茶”。
现代紫砂壶的成型工艺:
手拉坯制作:
手拉坯法也被称之为转轮制法,主要应用于各类陶瓷的成型制作。在轮盘上,利用惯性和摩擦力,用手把可塑性的泥料拉制成各种形状的坯体,然后再装上对应的部件。
灌浆制作:
将已经搅拌均匀的泥浆灌入模具之中,等泥浆干透了之后,其型就可以成壶、杯、雕塑、花盆、花瓶等。适用于大批量生产,成品率极高。若制壶艺人 用心修坯,每件产品都会做的很完美,但是其工艺价值是相对较低的。
通过此次抽样调查分析显示,药学部门的合理干预对我院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抗生药物的使用影响显著,不论从预防用药指征的选择、预防用药品种的选择、预防用药的持续时间都有了较为显著的改善。此外,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15],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处方点评、医嘱点评及其他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作为科室绩效考评工作的重要考评指标,纳入科室和医师的考核评价管理体系,从而提高清洁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半手工制作:
半手工制作也就是所谓的模具制作,在此也以茶壶为例。茶壶的身筒、壶嘴等各个部件中,有部分是通过模具印刻出来。像一些制作难度较大、制作工艺繁琐的器形大多都是借助模具来完成的。
纯手工制作:
用于圆形器皿的“打身筒”成型法:把备好的泥条、泥片放在轮盘之上,将其拍打成规整的形体。
用于方形或其他几何平面形态器皿的“镶身筒”成型法:紫砂工艺所独有的成型法,其独有的“拍身筒”工艺能使壶型线条更为明朗挺括。
传统紫砂茶器对紫砂泥的特性挖掘不如当现代透彻。传统紫砂茶器对紫砂泥解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光货”器具,利用紫砂泥经过烧制之后的自然性质,在饮茶时把玩擦拭,日积月累之下茶器表面会形成包浆的效果,被雅士和墨客所欣赏;二是“花货”器具,因为紫砂泥的塑造性强,紫砂手工艺人利用泥料特性临摹大自然的事物,可是依旧停留在表象形态特征之中。而现代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都在追求突破自身材料质感的方式,紫砂茶器艺术也不例外。当代紫砂艺术对于材料制作形式的表象传达,早已经超越对材质本身质感的表现,而是利用紫砂泥的或润、或细腻、或涩、或粗糙材料的特性,去表现另一种不同的材质,如石、皮革、木或竹。
一般泥料可以分为四种颜色,即黄、紫、青、红,每种颜色里也可以进行再分,如铁青色、海棠红、梨皮色、猪肝色等,数量多到几十种。紫砂泥料自身独有的色彩就是一种美学元素,再受到现代设计思潮影响下的紫砂艺术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传统紫砂器具实际上用的是紫砂材料的自然原色,随着现代设计思潮的落地生根及其他艺术门类高速进步发展,艺术形式、品类也层出不穷,在众多艺术门类潜移默化的作用下,紫砂艺术工作者也在求变、求新中不断前行,材质自身也都被赋予了更多内涵。紫砂手工艺人在创造过程中,几种自然颜色的紫砂材质的组合搭配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便在搭配泥料的过程中加入了一些以化工为原料的着色剂,可是这样,紫砂茶器就真的“烂若舒锦”了。不过还有一种折衷的方法,就是用天然无害紫砂材质做壶,壶身外表面用调试出来的彩色泥料作为修饰,这样就可使紫砂茶器更为可赏和可玩,又不失其前瞻性。
一直以来,无数制壶艺人致力于紫砂茶器的设计研究,市场上充满了不同形状的紫砂茶器造型,可是大部分都是遵循传统紫砂茶器风格,欠缺现代设计观念和潮流元素。为此,当代制壶艺人应结合现代元素来突显时代特征的器具感,突显现代紫砂茶器的新式感。如从语言系统里提取出简练而潮流的语言,将其借喻于紫砂茶器形态,提高紫砂茶器的视觉审美和文化内涵。同时,紫砂茶器的造型应具有更丰富的层次感,形态要依据使用需求适当调整,切忌过于繁复和漂浮,整体上要产生稳定感。紫砂茶器的外观造型设计是直接传达的视觉信息,制壶艺人通过设计来表现自身的想法和理念,对紫砂茶器的结构、空间、材质、装饰、色彩、功能进行设计,然后人们通过外在的茶器造型元素,来了解制壶艺人要转述出来的内容,从而决定到底符不符合自身的需求,最后判断是否要进行消费。
当代紫砂茶器设计在传统紫砂茶器设计的表现形式内容上做了扩展,如果说传统紫砂茶具借用器具的体量感和壶身铭刻修饰来传达、体现审美境界,这么当代紫砂器具就是把这种传达方式扩展到了空间表述上。空间,包含虚及实两种不同状态。空间的实是指真真切切、看得见触摸得着的单位空间形态。空间的虚是立基于事物的实空间以外的那一部分,其更多的是在空间基础上进行视觉的扩展和延伸。这种空间拓展一般是由物体自身的空间指向性和形态构成,物体的运动发展可能会导致的不知名的空间延伸,也可以认为是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对视觉知觉的引导及暗示。紫砂茶器不仅要有形态上的视觉冲击,更要有其所蕴含文化的艺术神韵,让人们在日常使用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紫砂茶器作为人类休闲生活需求之一,其关系着品茶带给人的体验和感觉,不同历史时期的紫砂茶器在经过当时的技术手段、文化元素和社会环境的融合塑造之后,不断以新的面貌呈现,并且绽放出更为璀璨夺目的光辉。而现代紫砂茶器更要善于借鉴和突破不同时代的茶器艺术形式,设计出符合人们物质与精神共同需求的紫砂茶器。
紫砂茶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存在,其不止在中国工艺美术中占据重要地位,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不在乎时间与地域的差异,紫砂茶器都是中华文化的标记。在过去几百年紫砂茶器设计的发展历程中,前人为我们总结了紫砂的设计之路。在今后的发展中,紫砂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将何去何从?
如今,作为制壶艺人需要思考如何去继承与发展中国紫砂传统文化,而不是只考虑到从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去界定其实质内涵,更应是去思索和挖掘紫砂传统文化的时代印记来融入到当代设计思维之中。我们身处多元化社会的今天,社会的发展、进步日新月异,文化的碰撞、融合日趋激烈,当代的“快节奏”与被倡导的“慢生活”将成就紫砂的新内涵,推动传统与设计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