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2020-01-03 09:22:38牟彪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12期
关键词:毕业生体系环境

牟彪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2)

近年,在快速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背景下,迫切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建筑、园林景观、室内装饰等相关专业在我国高校迅速开设起来。据统计,全国上千所高校开设有环境设计类专业,由于市场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面广、就业门槛低,其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相对较高水平,但其背后也存在毕业生降低就业预期、缺乏稳定性,以及专业不对口等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问题,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十分必要。

一、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

造成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经济增速放缓(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需求提高),也有内部(生源、高校、教师问题)学生实践能力不够的原因。有人认为是“艺考”产业化使生源质量降低,同时高额的学费驱使理工科院校、农林院校、煤炭石油类院校等都纷纷开设环境设计专业,且盲目扩招;也有人提出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脱节,高校教学设施缺少,师资建设滞后,以及高校职前教育缺失等问题,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影响了就业质量。

二、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就业能力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1.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心理学认为能力是一种与活动要求相符,并保证在活动中取得较高成就的个性特征。它形成于活动,又应用于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2.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是指为了大学生在就业岗位中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高校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反推回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模式。其优点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强,很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较高。就业导向型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目前学界公认为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方案。

3.大学生实践能力(即工作能力、就业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实践教学。实践能力是大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渐转化形成的一种专业能力。从就业视角看,大学生掌握了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到工作岗位以后直接变成工作能力,在高校和大学生视角看就是就业能力。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来自于专业实践教学所培养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提高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只有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有计划地开展执行,以及有效评估执行效果,才是合理的途径。

图1 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二)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容。为了梳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能力,笔者对广西、广东地区20余家环境设计相关企业(装饰工程公司、设计院、设计事务所等)设计负责人开展了访谈调查,主要了解企业对环境设计人才工作能力的需求,将调查结果结合二十余年的实践和教学经验,笔者将环境设计(包括室内和景观方向)实践能力概括为:绘图表现能力、设计思维能力、施工预算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四大部分,作为本专业就业必备的四种能力,是一个逻辑紧密、不可分离的系统(图1)。绘图表现能力是环境设计师对外沟通的语言工具,规范、准确、专业的图纸是施工人员开展施工作业的依据,具体包括直观的手绘或计算机效果图、建筑模型、动画漫游、VR虚拟现实等直观表现图,也包括开展施工所需要的平面、立面、水电、节点大样等工程图,它是设计师从事本行业的基本技能;设计思维能力是设计师在充分了解环境空间功能需求、确定空间概念设计,考虑空间形式美等各种要素后,经过反复推敲、修正并最终形成整体设计方案的能力,这需要设计师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结合现场(基地)条件、使用功能、经费预算等具体情况,提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它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环境设计师所具备的核心能力;施工预算能力包含预算能力和施工能力两部分,通常是设计师依据环境设计方案的施工图,结合具体施工材料、施工工艺和人工成本等进行预算造价的能力,以及根据设计方案和预算造价,结合现场条件,组织或指导施工作业的能力,它是环境设计师必要的延展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是设计师具备以上三种基础能力以后,融合形成的设计综合实践能力,作为设计师,具备从方案设计前期的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概念方案设计、细化方案设计、预算(概算)、施工指导等全过程的实践能力,是设计师的能力的最高要求。

2.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每种实践能力的形成,都是通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转化而成的,实践教学的称谓高校间有所差异,但主要包括课程实践和集中实践两大类。课程实践是指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定比例的实践学时,以利于理论与实践及时结合,直接转化成实践能力。比如要培养学生绘图(手绘)能力,首先要学习素描、色彩等绘画造型原理,然后通过透视、建筑制图、手绘效果图等课程的理论学习,最后开展反复的手绘实践训练(勾线、光影、各种工具上色渲染技巧等),逐渐提高手绘表现能力。集中实践则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或一定场所内开展的专门实践活动。比如毕业前集中到用人单位进行岗位实习,或深入参与某一设计(施工)项目,以及作为其中一员承担相应设计岗位角色的实践活动等,通过集中参与设计实践的形式来提高大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实践与集中实践合理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覆盖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系统过程。

三、保障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途径

(一)预知市场潜在需求,制定面向未来的实践教学体系

1.高校人才培养要预知就业市场的潜在需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包括显现需求和潜在需求两种,显现需求是用人单位现实的岗位需求,直接体现在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信息上,潜在需求是客观存在,但需要主动去挖掘的“不可见需求”。由于就业机会依赖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其进步和发展速度直接反映在用人市场的人才需求上;同时新业态的发展催生新专业的人才需求,新技术的变革也促使现有人才不断提升工作能力。而教育的周期性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既要关注人才市场的显现需求,解决当下毕业生及时就业问题,又要预知人才市场的潜在需求,为未来的人才竞争做好顶层规划。

2.环境设计人才的潜在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们满足物质生活后转向关注精神生活,对环境设计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缺衣少食的年代,人们疲于解决温饱问题,而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进步,品质生活、体验经济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精神需求逐渐成为人们消费时的考虑因素。人们对环境空间的消费,也由早期的实用功能,转向了对空间文化和美的追求。早期,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主要被急迫的市场需求“倒逼式”发展,市场需求什么,高校就培养与之匹配的技能型人才;而现在和未来,暴发户似的消费观念已经回归到理性,人们对品质的追求已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智能化、精细化、个性化的环境空间成为继实用功能之后的主流,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必然要改变以满足显性需求为主的“技能”型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素养、艺术审美等(冰山素质模型)海平面以下隐性素质的提升,满足未来潜在市场的人才需求。

(二)创造条件,有效落实实践教学体系

1.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系统性方案,其执行过程需要与行业发展同步的师资队伍。高校环境设计教师队伍受“艺考热”影响而迅速组建,尤其办学历史较短的环境设计专业,其教师早期主要来源于绘画、美术教育等邻近专业转型,其后随着行业发展逐渐成熟,教师队伍补充进入部分一线行业人士,目前主要来源于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这种方式短时间内解决了高校师资“量”的需求,但设计与纯艺术还是有专业之别,一线从业人员随着行业的发展、工艺和技术的改进也容易与市场偏离,而应届硕士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有效开展实践教学,除保证教师数量外,更需要“质”的提升,环境设计实践教学必须要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教师及时将行业新动向、施工新技术、设计新理念等引入实践课堂,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无缝对接。因此,环境设计师资队伍应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把握行业发展动向,不能闭门造车,照本宣科。

2.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如前所述,实践教学包括通常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完成课程实践,以及在校外实践基地中进行集中实践两种形式。校内基地需要办学主体投入相应的资金、设备和场地,环境设计作为综合性院校“逐利”的专业,学费大幅高于理工科,而大多数院校不愿投入资金建设实验、实训室,尤其一些新升本院校,更愿意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重点专业的发展建设上。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应该紧密结合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战略,突出校际间的办学差异性,争取学校重点建设机会;其次我国公开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从多个角度对高校的软硬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考核,本科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国标》的保护对象,应抓住“评估”机遇,开展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而开展集中实践教学的校外实践基地,主要通过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实践,利用学校平台和自身影响力,以及优秀校友等方式拓展,签订合作协议,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3.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的时间及课时量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和步骤、实践基地落实等,需要明确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以及教案之中。实践教学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笔者对两广地区高校调查发现,有的学校以专业方向为基础成立室内或景观工作室,开展以实际项目或虚拟项目为内容的“项目制”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模拟公司的项目设计组,学生各自分工合作,有效配合完成实践活动;有的学校与校外实践基地深度合作,实行以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开展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内容的实践教学形式;还有一些高校通过参加专业大赛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一切以大赛的要求为标准,组件创意团队,开展实践教学等。

(三)建立评价体系,及时考核实践教学

为了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了解实践教学的执行效果,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立体式评价体系。对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四大能力目标组成,其下包括实践教学项目和各自的实践课程,只有有效开展每门实践课程,完成实践教学项目内容,才能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因此,首先要对实践教学课程设立详细的考核标准,对课程内容完成的时间、规格、数量等做具体量化要求,便于教师开展对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其次在实践教学项目上做整体考核,并综合评估各项实践能力是否达到目标,以形成完整的实践能力系统。既便于学生在明确的标准下,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板,积极主动开展各项实践训练,提升实践能力,又便于高校综合评估毕业生就业能力水平,并为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评估人才工作能力时提供参考。

四、小结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现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市场人才标准的错位,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提高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是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活动。本文梳理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提出科学的制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预知设计人才的潜在需求,针对未来市场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规划;同时建议,建设与行业同步发展的实践教师队伍,抓住“评估”的机遇和学校重点建设的机会,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制定详细的计划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开展,最后通过量化评价体系,评估学生实践能力,便于学生开展自学,积极主动弥补专业短板,又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提供参考。本研究仅限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梳理,提出了建设途径,而建立预知市场潜在需求,把握未来人才培养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需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毕业生体系环境
9岁的高中毕业生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环境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