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结构”移动平台的交互设计实践与思考

2020-01-03 09:22黄岩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12期
关键词:榫卯木结构侗族

黄岩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8)

一、“木结构”APP移动平台的创作思路

经过对苹果商店、安卓应用市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App的使用,我们会发现产品通常缺少愉快的用户体验。因为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人们更多的关注产品将用来做什么。设计师经常忽略另一个因素即产品是如何工作,而这一因素恰恰是决定产品成败的决定因素①6。

木结构项目设计如何工作,是在项目设计之初需要首先讨论和确定的,即包括以下内容和各项技术指标:1.完成项目的时间,从产品设计到研发需要六个月的时间。首先完成“木结构”项目的产品的策划和进行团队分工。2.根据“木结构”项目产品的需要,在贵州当地实际考察鼓楼风雨桥和榫卯测量出精确的数据。3.交互设计符合策划的需求和用户体验的基本指标,根据产品构架设计木结构App的产品的低保真原型。要求交互流程清楚用户体验好。我们根据包含的功能梳理结构性的布局,各分页面的设计,页面之间的逻辑关系。VR交互设计清晰,外接设备明确。各个目录层级既有区别,又相互协调。4.原型需要反复推敲,进行配色,视觉设计符合木结构App的应用,要求视觉美术上的统一。符合木结构App的视觉风格要求。App视觉界面需要全部标注,并且切图符合程序需要。功能具象化的视觉设计,和各种机型(移动终端)系统的适配。5.根据三维模型进行VR场景灯光,场景布景和U3d场景美术设计,VR榫卯适配性能演示的交互设计的实现,观察角度符合VR展示需要。6.服务器端:编写接口协议文档,服务器环境架设。UI开发完成进入和服务器端口的对接。通过服务器端的接口获得数据,编写功能上的逻辑代码。web端,根据前端的业务逻辑,进行后台相应功能的匹配。7.App功能开发好之后对整个项目进行系统性的测试。这个环节要整个团队协同,追踪BUG以及状态,完成问题的处理。

图1 鼓楼里面的榫卯结构

图2 VR交互

图3 在智能终端平台进行木结构的信息展示

在设计上我们不以功能的多寡认定产品的价值,而应看产品能否满足用户最高优先级的目标②。综合考虑上述问题,最终的重点和难点还是“木结构”项目的VR交互的设计。“木结构”项目以数字化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即运用移动平台、数字化的形式对侗族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交互的体验。

二、“木结构”APP的设计实践

(一)“木结构”APP功能结构设计

为体验而设计,使用第一。产品越复杂,确定如何向用户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就越困难,在使用中每增加一个新特性、功能或者步骤,都增加了用户体验失败的机会。这正是为什么产品设计必须将用户体验设计纳入考虑范围的原因①9。

综合前期的用户角色模型设计研究分析,和我们对不同领域的人进行访谈,如建筑师、学生、工匠、设计师等,我们基于采集真实用户数据建立“标准用户”模型,把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到以典型用户为中心进行开发设计上,使产品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木结构的整体构架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按照层级的方式组织思维导图,经过系统的思考与大量的草图构思,形成初步方案。

接下来确定产品的基本功能,如果能够准确地描述待开发的功能,整个开发过程就会很顺利而且结果可以预期③。木结构App的主要功能有3D榫卯和VR展示。因为移动终端的设备速度问题,三维模型不宜过多,这就需要我们团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所以团队的成员到当地的侗族居住的村寨实地调研,研究榫卯结构和榫卯结构建筑,选择了两个代表性的建筑鼓楼和风雨桥。鼓楼是建筑手法综合了中国木结构工艺,建筑本身从不用钉铆;另一个代表性的木结构建筑风雨桥,就是在木悬臂梁式平桥上建造长廊。

(二)交互设计

在交互设计的构思阶段,我们以前期的初步方案为基础,对前期思维导图设计内容进行删减,根据思维导图的设计完成基本的低保真原型的设计,整理低保真原型设计完成交互设计的方案。设计出“木结构”产品的交互设计,通过一系列的设计推敲,实现合理的交互设计方案。确保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会非常地顺畅愉快,保证良好的体验。

(三)视觉设计

为了满足展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要求,“木结构”的App视觉设计可采用具有木结构特色的美学设计。因此,木结构色彩定位为木材本身的颜色,以当地风景为背景同时又采用中国水墨画的效果。在启动界面设计背景淡入的效果。颜色符合产品定位,接下来我们团队完成了所有效果图的标注和切图工作。

(四)三维模型与VR制作

由于实际榫卯的三维模型结构部件精度要求比较高,在制作木结构模型时经过了反复的修改。通过调整数字模型,并在电脑中设计木结构各种榫卯部件,然后使用三维软件3DMAX将木结构部件一一制作出来。

我们对榫卯质进行贴图和灯光的测试调整。在鼓楼和风雨桥创作过程中,我们总是在复原实际场景,凸显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希望通过三维再现的方法将这实际的场景重新呈现。(图1)

在进行VR开发设计时,团队的三维设计老师和负责程序的老师沟通,为了模拟真实的材质效果进行反复的测试与灯光的调整。因为移动平台要求模型的面数不能过高,在设计的时候,三维设计老师开始精简面数,以适应移动平台的开发要求。最后U3d场景美术设计,是设计中最复杂和需要耐心的地方,团队成员反复调整灯光,把做好的场景放入unity中,项目组负责程序的老师开始最后的制作,同时不停地测试一些三维设备和传感设备来完成交互操作,如操作手柄、数据传感手套、立体眼镜设备。

打开木结构App后,点击VR,App会出现鼓楼和风雨桥的3D模型,在木结构App中三维虚拟复原和展示对贵州鼓楼的复原三维立体模型和三维漫游展示,用户可以手持移动设备进行交互并且佩戴眼镜感受这个真实的场景。可以任意地旋转其中的木结构。点击关闭就回到原有的场景。

(五)跨平台的开发

首先,把在视觉部分完成的所有切图和标注工作进行整理,使用unity完成和各种机型(移动终端)系统的适配工作。接下来我们合理地进行感知设计,进行实物产品的触觉设计,听觉设计。我们开始重点关注用户和产品之间的物理接触①135。经过反反复复不断地测试调整,完成了安卓不同手机机型使用性测试,苹果手机测试,手机VR交互-游戏手柄和暴风眼镜VR测试。使用性测试告诉我们目标用户是否可以顺利地完成我们设计的产品,它揭示了哪些任务不容易完成④。我们则根据使用性测试的结果继续修改完善我们团队开发的产品。(图2)

三、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一)“木结构”的保护和传承

侗族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由于使用现代材料,建造方式随之改变,技艺传承也逐渐衰退。对于侗族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来说,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媒介就是增强大众的认知度和扩大影响力。“木结构”项目结合贵州非物质文化的特点进行数字化设计和VR交互。通过现代技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不割断侗族文化因素,又采用先进的技术传承和发扬侗族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从而达到文化保护的目的。(图3)

(二)VR虚拟展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深入的交互体验

VR虚拟现实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音、视频、资料记录,形成多维数据信息,三维模型复原了木结构建筑的本来面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生动、直观、高效的交互,用户使用App可以通过VR技术体验木结构的侗族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有效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三)“木结构”项目提供非遗研究的共享平台

大众可以随时随地打开“非遗”类App,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贵州的木结构及贵州的传统文化。木结构App的研发充分利用移动终端、音频、视频、数字化呈现、VR等方面先进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从平面传播转向交互立体传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学习、研究和传承。“非遗”木结构App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广泛研究的共享平台。

注释:

①〔美〕Jesse Jame Garrett.用户体验要素 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M],2018.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②〔英〕贾尔斯·科尔伯恩.简约至上 交互式设计四策略(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04.

③Jeff Patton.用户故事地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09.

④Elizabeth Goodman.洞察用户体验 方法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3.

猜你喜欢
榫卯木结构侗族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榫卯结构在玩具中的应用研究
BIM技术在古建木结构中的保护研究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阿木爷爷成“油管”网红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融设计展·榫卯 和合而生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