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伦勃朗自画像研究

2020-01-03 09:22张周彤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伦勃朗自画像弗洛伊德

张周彤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4)

一、背景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该学说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在弗洛伊德的精神世界里,本我需要适当的途径得到释放,而梦就是最好的释放途径,人在梦境中可以得到解脱。弗洛伊德认为,那些深藏于人们心底里不为人知、不为道德所容纳的就是个体生命的“本我”,其中最强烈的就是性欲,“本我”作为支配人类行为与思想的原动力虽然受到现实规范的压抑,但常以梦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梦体现着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已经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生产活动,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家的欲望受到压抑就必须在艺术创造中获得释放和解脱,达到一种精神世界的升华。“艺术家如同精神病者,其某种本能需要曾受压抑,为了宣泄和满足这种需要,艺术家从现实进入幻想世界。艺术创作是一种生产活动。艺术家是产生者,其生产的原料就是潜意识、梦、性爱或幻想。”①

二、伦勃朗简述

(一)伦勃朗的艺术生涯

伦勃朗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之一,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的绘画作品,其中自画像最能体现伦勃朗高超的艺术造诣。他出生于荷兰莱顿的一个磨坊主家庭,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少的求学经历使他接触了许许多多的下层人群,他们的人物形象为伦勃朗之后的艺术创作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现实素材。

伦勃朗早在22岁时就已经颇显绘画才能,开办画室,可谓是青年得志,在基本掌握了素描、油画以及蚀刻画的方法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早在莱顿时,伦勃朗将艺术中心已经放到了自画像上,他潜心研究面相学,因此从他的自画像上可以看出伦勃朗非常注重表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细致的表情刻画来反映人物的思想。1631年,年轻气盛的伦勃朗前往阿姆斯特丹,开始开拓自己更广博的艺术天地。没过多久,伦勃朗因《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而声名鹊起,28岁那年他娶富商女萨斯基亚为妻,这一时期的伦勃朗可谓是爱情事业双丰收,从自画像就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是伦勃朗人生的黄金时期,生活富足,名利双收。在这长达十年的阶段,也是伦勃朗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自画像都是充满着阳光,带着笑意的。

然而《夜巡》的问世是伦勃朗人生的滑铁卢。《夜巡》的问世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幅画遭到过裁剪、水泡、硫酸泼过,甚至这幅画是因为被烟熏之后而变黑才得到了“夜巡”的名字,加上他的妻子萨斯基亚英年早逝令伦勃朗遭遇了心灵上的重创。中年之后,伦勃朗的生活开始走向下坡路。

(二)伦勃朗自画像的艺术特色

1.光影之美

伦勃朗自画像艺术创作中最突出的一个元素就是光影的运用,他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伦勃朗对光线的感受最初来源于磨坊,伦勃朗对光影十分敏感,他将人物放置在一个大色调之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光影的变化,可见他对明暗画法运用之娴熟。他能够准确地找到画面中最暗和最亮的位置,使色调完全拉开距离,在画面中间留出足够的空间便于调色。在画面中,他将光线交代得十分清楚利落,亮处就极力提亮光线,而暗处就降低光感,形成一种和谐的明暗对比。

2.自我审视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伦勃朗善于用自画像来达到一种“自我审视”的目的。伦勃朗生平虽然没有留下太多的自传性文字,但是却留下了100多幅自画像。从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到老年的孤寂,他将自己的一生用自画像的形式记录下来,使得我们感觉他比任何一个画家都要熟悉。伦勃朗终其一生都在研究自己的面部特征,除了表情的变化外,他还关注皮肤和头发的不同纹理,甚至在自画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他通过自画像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表情的细微变化来体现生活变故所带来的情感变化。

3.重视情感表达

自画像体现出伦勃朗最本质的灵魂,他舍弃了其他更美好的事物,将自己大部分经历都投入到自画像的创作中,从青涩到迟暮,自画像凝聚了他一生的悲欢,隐晦含蓄地表露出他的真情实感,可以说自画像就是伦勃朗情感宣泄的途径,通过伦勃朗自画像的变化就可以看出他的情感变化。

三、精神分析学角度下对伦勃朗自画像的解读

(一)“自然流露”——本我与自我的体现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伦勃朗早期的绘画都是对自身最真实的反映,从茂密的头发,到稚嫩的肌肤,以及无所畏惧的神态都是伦勃朗对本我的体现。

伦勃朗1628—1629年的自画像(图1),从画中可以看出那时的伦勃朗略显青涩,表情中透露着一丝桀骜不驯。卷曲的头发蓬松而饱满,把前额遮住了一部分,但是本该意气风发的年纪却看不到他炯炯有神的双眼,画中的伦勃朗双眼是处于阴影之中,观者只能隐约看到他的眼神,清澈之中又带着一丝迷惘。耳朵的轮廓被光线勾勒得清晰可见,耳垂圆润厚实,稚嫩白皙的肌肤洋溢着青春感。与图1相比,图2中的伦勃朗显得更加阳光。头发依然卷曲但是更加整齐,可以看出此时的伦勃朗已经相对成熟了一些。画面中左侧的头发几乎垂到了肩膀,且左右两边不对称,在17世纪的荷兰只有贵族才是这种发型,因此伦勃朗的家境可见一斑,比起很多一生不济的艺术大师来说,伦勃朗的青年时光是相当幸福的。图2中的伦勃朗目光坚定注视前方,脸部三分之二的部分都呈现在光影之下,眼神中透露着坚定,还有几分对于未来的无畏,可见此时年轻的伦勃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且从伦勃朗的穿着来看,年轻时期的伦勃朗是相当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的。

在“自我”得到实现后,本我也渴望得到最大满足。1632—1642这个阶段的伦勃朗不论是在艺术上还是人生境遇上都达到了他的黄金时期,一时名声大噪的伦勃朗接到了大量订单,生活越发富足,1634年,28岁的伦勃朗与富商之女萨斯基亚结为夫妻,这个时期的伦勃朗可谓是事业爱情双丰收,达到他的人生巅峰。从这一时期的自画像可以看出伦勃朗此时生活富足,重视生活享乐。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的《穿着扭矩和金链的自画像》(图3)是伦勃朗1633年左右所作的自画像,画中的伦勃朗依然年轻,但是已经有了成熟男人的美丽,已经蓄起胡须,在图中被勾勒得细致分明,眼神依然是柔和中带着坚定,注视前方。头戴镶嵌着金边的小礼帽,肩上戴着金链,一副富足体面的成熟男人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精神之光”——超我的实现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1642年《夜巡》的问世并不被世人接受,这也是伦勃朗人生的转折,生活的磨难总能使人们对人生对社会有新的认识,伦勃朗正是如此,加之视力衰退的缘故,风格由此而转变。色料涂得很厚,笔法也更加豪放,每一笔都是他敏锐观察力的体现。风格的变化在自画像中都能体现出来。

约1642年所做的自画像,此时的伦勃朗已经人到中年,面部微微发福,肌肉出现松弛,戴着黑色圆帽,还能看出是一个穿着得体、生活体面的中年男人,但是眉头微微皱起,眉心中间出现了川字纹,眼部周围也开始出现细纹,温柔的眼神之中还透露着一丝忧郁,似乎在向观者诉说着自己的遭遇,但是双唇紧闭,不苟言笑。这幅自画像虽然已经与之前的两个阶段有了明显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伦勃朗的视力开始衰退,因此越往后期他把色彩涂抹得更加厚重,不变的是画家依然把光源集中在画面的中心位置,着力刻画脸部的细节。

1661《作为使徒圣保罗的自画像》(图4),画中的伦勃朗侧身而坐,头上包裹着头巾,整个画面,只有左上角射出一道光线,只照亮了画面的三分之一,其他的部分都沉浸在黑暗之中。岁月在伦勃朗的脸上已经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脸上布满皱纹,而他的眼睛却睁得很大,嘴唇抿住微微带着笑意。晚年所作《扮成圣保罗的自画像》已经和之前的有所不同了,“《扮成圣保罗的自画像》含着一种‘殉教’的自嘲意味,嘴唇边露出了一丝无可奈何的笑意。画面运用一种‘紫金色的黑暗’的渲染法,来加强形象的情绪,笔法上更加豁达奔放,这与他前期的自画像是大不相同的。”②1662年《作为宙克西斯笑的自画像》(图5),在这幅画中,饱经沧桑的伦勃朗竟然还透露着笑容,然而这不是愉快的笑容,是一种自嘲的笑容,是对自己波澜起伏的人生的自嘲,也可以说是对人生折磨的一种蔑视,眼神的刻画可谓直击人心,此时的画家从自画像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饱受磨难后的淡然,眼神中透露着一种淡定和无畏。

晚年时期的伦勃朗已经饱经沧桑,经历过了人生的各种苦难——丧妻丧子、破产,生活的沧桑使他更能体会人生的真谛,于是这些人生经历也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在他的艺术中不再介意世人的眼光,不再迎合观者的感受,而是更加重视自己精神的抒发,终于达到了超我的境界,即使在苦难面前他依然在笑,是自嘲的笑还是对挫折蔑视的笑,每个观者都有不同的感受。

结语

精神分析学对艺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家作品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体现,尤其是艺术家对于自我、本我的实现,乃至更高的超我的追求,都会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伦勃朗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面对艺术创作,他直观自身,从最初的自然流露,到后来散发出来的精神之光,都是他人格魅力的最真实的写照

注释:

①张卫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04.

②伍鹏举.精神的高地——解读伦勃朗晚年油画自画像[J].艺术科技,2017(07).

猜你喜欢
伦勃朗自画像弗洛伊德
五月·自画像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从伦勃朗到莫奈,跨越500年的艺术对话
我的自画像
自画像的内心独白
下期主题 和伦勃朗一起画自画像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漫画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伦勃朗的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