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2019-02-11 08:05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意识大学生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法律系,陕西 西安 710021)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从大学生个人层面来说,由于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它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修养,而且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乃至命运。大学阶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对于自身学习和未来成长无疑可以起到重要的加速器作用;从社会层面来说,当今市场竞争激烈,能否创新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不管是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生力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毕业后自身发展的平台和去向问题;从国家层面来说,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走向。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不足、创新成果转化较少等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现状致使大家为了能考上好大学,从学校、家长到学生个人基本上都是以分数为导向,追求的是“标准答案”,使学生养成了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追求统一标准的习惯,不敢突破框框,不敢标新立异,遇到问题不善质疑,解决问题不会另辟蹊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受到极大遏制。

第二,自身因素。首先是大学生自己对创新的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创新都是研究生阶段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其次是有创新意识,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由于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迁移能力还有所欠缺,致使他们思考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和直线式的,缺少一定的灵活性、细致性和全面性;第三是虽有创新热情,但因缺少对社会的深入了解而使创新目标不够明确。即使偶尔会产生灵感却因缺少创新技能而无法在现实中将其转化,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无果而终。

第三,学校因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配备、校园文化建设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都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各高校虽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所重视,但是软硬件条件的不足致使很多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仍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四,家庭因素。基础教育阶段,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好大学,除了学习其他的基本上全部包办,家长对成绩的重视高过一切,即使是有些家长认识到尊重孩子个性发展非常重要,但迫于外在大环境而丝毫不敢放松对成绩的关注。同时大包大揽也使孩子失去了很多体验生活和社会的机会,致使生活经验非常缺乏。上了大学,家长依然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能取得好成绩,多拿几个证书,以便将来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第五,缺少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现状并不乐观,其一是学生自身重视度不够,目的也不明确,没有认识到这是自己健康成长和增强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二是企业不太乐意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落实起来有困难;其三是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具体而有效地指导;其四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不够科学。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一种较为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意识活动,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源动力。具体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产生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因此,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就要做到:

1.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既是大学生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培养和发展他们创造力的前提条件。因为富有好奇心的人通常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乐趣,这种乐趣又会激励他们乐此不疲地去深入探索未知领域,进而不断促进其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勤于观察和发现问题,不断地学习积累新知识,拓展自身的视野,在面对疑惑问题、新奇现象和陌生事物时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不怕标新立异,并勇于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猜测。

3.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曾说: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直接来源于人格。观念更新、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它无法取代人格的力量。技术高超、方法纯熟固然重要,可是它根本不能同人格抗衡。所以,尊重并发展学生的大胆、勇敢、坚毅、进取等个性品质,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1.优化课程设置。相关研究表明,创新思维是形成创新能力的主要来源,而创新思维又与合理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校在科学合理地开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要注重文理渗透,通专结合,既可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由单一型转变为复合交叉型。另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或者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所占比例,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宽松环境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

2.转变理念,改变教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起全面发展观和能力本位观,摒弃传统的知识本位思想,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改变传统的讲授法,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提问的好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是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一方面是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获取新知,不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为教师业务知识更新和教学能力提升创造条件。

4.营造创新文化氛围。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就必须注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比如通过组建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各种创新教育专题活动,拓展创新教育载体,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奠定基础。

(三)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广泛参与人际交往,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力。为此,高校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乃至学生个人,都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在个体成长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高校本着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合作共建、互惠双赢的原则,建立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既可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提高老师的业务能力,又能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最后,制定完善的社会实践方案。构建合理的社会实践评价内容和指标,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前做到心中有数,既有助于社会实践环节落到实处,又能保证取得实效。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肩负的重任,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本文主要从高校角度分析和探究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可是,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意识和能力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虽然在人才的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创新人才的培养绝非高校独自就能完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乃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高校进一步改革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加强信息技术支撑和保障、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还需要政府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及行业企业方面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当然,良好的家庭教育及大学生个人的思想认识和不懈努力也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因素。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意识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