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对外交往的扩大,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以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国际舞台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文化汹涌而来、泥沙俱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由于知识文化程度较高、思想观念较为活跃,因而成为西方文化的易感群体,也成为中西方意识形态较量中的首要争夺对象。
目前学界关于西方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成果,多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即主要从宏观上分析了西方文化(包括影视文化、大众文化、节日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文化、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消极影响以及对策建议,总体上显得较为空泛和缺少针对性,而少部分实证研究在分析视角、研究方法上又显得较为单一。有鉴于此,为更加深入、全面、准确把握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课题组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调查。
“西方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宏大的概念,在调查中将其操作化为4个相对具体的方面,分别是圣诞节、好莱坞电影、移民美国、西方对中国的批评。其中圣诞节、好莱坞电影是西方文化在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符号,而移民美国、西方对中国的批评则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总体印象、评价和态度,也反映出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力。上述4个方面的内容以李克特量表形式呈现,具体表述为“圣诞节对我很重要”“我喜欢看好莱坞电影”“如果有机会,我愿意移民到美国”“西方对中国的批评通常都有道理”。经检验,量表的Cronbach's alpha=0.751,KM0=0.742(P<0.001),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
课题组对武汉8所高校的本专科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400份,回收1355份,有效回收率为96.8%。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599人,占44.3%;女生754人,占55.7%。重点本科高校588人,占43.4%;普通本科高校370人,占27.3%;高职院校397人,占29.3%。一年级519人,占38.3%;二年级465人,占34.4%;三年级245人,占18.1%;四年级124人,占9.2%。人文科学类专业349人,占26%;社会科学类专业517人,占38.6%;理工类专业474人,占35.4%。来自农村466人,占35.6%;来自乡镇220人,占16.8%;来自县城及以上623人,占47.6%。
调查数据显示,27.9%的大学生对圣诞节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热情,超过五成(53.4%)的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近三成(28.6%)的大学生愿意移民到美国,超过半数(51.1%)的大学生对西方的批评不以为然。总体来看,有10.7%的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小,有15.9%的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大部分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处于中等水平。
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推进,作为西方传统节日的圣诞节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圣诞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压力、交友聚会的机会,因而在大学生中颇受追捧。不过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以及中国人日益强劲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近些年来围绕圣诞节的争论似乎成了年底的一道文化景观[1]。
调查显示,关于“圣诞节对我很重要”的看法,13.8%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赞同”,14.1%的大学生“比较赞同”,44.9%的大学生表示“一般”,18%的大学生“不大赞同”,9.2%的大学生“很不赞同”(大学生的这种“赞同”程度在语义上反映了圣诞节的重要程度)。从以上数据来看,只有27.9%的大学生对圣诞节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热情。与之形成对比的是,87.6%的大学生认为“春节对我很重要”,77.4%的大学生认为“国庆节对我很重要”。综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圣诞节显得较为理智和克制,而春节、国庆节更能让大学生找到情感、心灵上的归属、认同。
交互分析显示,不同人口特征的大学生对圣诞节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从性别来看,男大学生认为圣诞节很重要的比例为25.5%,女大学生为29.8%。从年级来看,一年级大学生认为圣诞节很重要的比例为26.8%,二年级大学生为23.2%,三年级大学生为32.6%,四年级大学生为40.3%。从学科类别来看,人文科学类专业大学生认为圣诞节很重要的比例为33.6%,社会科学类专业大学生为27%,理工类专业大学生为24.3%。从家庭环境来看,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认为圣诞节很重要的比例为19.3%,来自乡镇的大学生为26.9%,来自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大学生为33.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四年级大学生、人文科学类专业大学生、来自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大学生更热衷于过圣诞节。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女大学生、人文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在个性方面有着更多的浪漫特质,而年级越高的大学生特别是四年级大学生可能与恋爱状况有关,至于来自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大学生则可能与成长环境中更为浓厚的圣诞节氛围有关。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软实力的象征和重要载体,对塑造美国形象和输出美国价值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以漫威英雄电影为代表的一系列好莱坞影片在中国大行其道,既赚得盆满钵满,也积聚了大批粉丝。
调查显示,关于“我喜欢看好莱坞电影”的看法,22%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赞同”,31.4%的大学生“比较赞同”,36%的大学生表示“一般”,7.2%的大学生“不大赞同”,3.4%的大学生“很不赞同”(大学生的这种“赞同”程度在语义上反映了喜欢好莱坞电影的程度)。从以上数据来看,超过五成(53.4%)的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仅有10.6%的的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兴趣不高,这表明好莱坞电影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交互分析显示,不同人口特征的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兴趣存在显著差异。从性别来看,男大学生喜欢看好莱坞电影的比例为61.9%,女大学生为46.6%。从学科类别来看,人文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喜欢看好莱坞电影的比例为49%,社会科学类专业大学生为51.5%,理工类专业大学生为58.8%。从家庭环境来看,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喜欢看好莱坞电影的比例为46.9%,来自乡镇的大学生为48.2%,来自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大学生为58.8%。从以上数据来看,男大学生、理工类专业大学生、来自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兴趣更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好莱坞电影的风格更符合男大学生、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审美趣味,而城市由于电影市场更为成熟、发达,因而培养了更多的好莱坞电影粉丝。
由于美国是世界头号发达国家,而中国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比较贫穷落后、物质条件不发达,因此在过去移民美国被视为是个人成功、获得幸福的象征。此外,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产生的文化自卑,以及美国善于给全世界人民营造缤纷多彩的美国梦,这些都让不少中国人对美国有了很高的期待和想象。总之,希望、愿意移民到美国,反映出对美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一种总体肯定和认同。而能够吸引别国人民移民美国,也是美国软实力的象征和体现[2]。
调查显示,关于“如果有机会,我愿意移民到美国”的看法,13%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赞同”,15.6%的大学生“比较赞同”,40.7%的大学生表示“一般”,19.8%的大学生“不大赞同”,10.9%的大学生“很不赞同”(大学生的这种“赞同”程度在语义上反映了移民美国的意愿程度)。从以上数据来看,近三成(28.6%)的大学生愿意移民到美国,而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意愿并不强烈。这一方面展现了中国人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传统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发展进步的满意和自信。
交互分析显示,不同人口特征的大学生对移民美国的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从学校层次来看,重点本科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愿意(含“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移民美国的比例分别为24.3%、33.3%、30.5%,不愿意(含“不大赞同”和“很不赞同”)移民美国的比例分别为38.2%、19%、30.5%。从家庭环境来看,来自农村、乡镇、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大学生愿意移民美国的比例分别为21.7%、35%、30.6%,不愿意移民美国的比例分别为36.8%、27.7%、27.5%。从以上数据来看,重点本科高校大学生、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移民美国的意愿相对最低,前者可能与他们相对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辩证思维能力有关(对美国的认识更为客观、理性),而后者则可能是因为有着更浓烈的乡土情结。另外,位于学校层次中间的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和位于经济发展水平中间层次的乡镇地区大学生移民美国的意愿相对更为强烈,这可能是因为“夹心层”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有更多“向上”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对圣诞节态度不同的大学生移民美国的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认为圣诞节非常重要的大学生愿意移民美国的比例为69.4%,认为圣诞节比较重要的大学生愿意移民美国的比例为38%,认为圣诞节重要性一般的大学生愿意移民美国的比例为20.2%,认为圣诞节不太重要的大学生愿意移民美国的比例为17.1%,认为圣诞节很不重要的大学生愿意移民美国的比例为15.4%。另外,对好莱坞电影喜欢程度不同的大学生移民美国的意愿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非常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大学生愿意移民美国的比例为57.9%,比较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大学生愿意移民美国的比例为31.2%,一般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大学生愿意移民美国的比例为13.6%,不太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大学生愿意移民美国的比例为12.3%,很不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大学生愿意移民美国的比例为4.4%。从以上数据来看,认为圣诞节非常重要的大学生、非常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大学生移民美国的意愿要远高于其他大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圣诞节、好莱坞电影作为西方(美国)文化的载体确实有效输出了西方(美国)的价值观,塑造了西方(美国)的良好形象,增强了中国大学生对西方(美国)的认同。
历史上长期的落后、挨打让中国人面对西方发达国家时总是会不自觉地感到自卑,正是由于自卑而极其渴望西方的认同,正是由于自卑而有着极度敏感和强烈的自尊。种种复杂的心态交织在一起,一度让中国人过分在意西方的评价。不过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国人开始重拾往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西方的评价逐渐能够泰然处之、宠辱不惊。
调查显示,关于“西方对中国的批评通常都有道理”的看法,9.3%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赞同”,10.4%的大学生“比较赞同”,29.2%的大学生表示“一般”,34.9%的大学生“不大赞同”,16.2%的大学生“很不赞同”。从以上数据来看,不到两成(19.7%)的大学生对西方批评持肯定态度,而超过半数(51.1%)的大学生对西方的批评不以为然,并不认为西方就是真理的化身、正义的代表。考虑到西方对中国的批评多集中于政治制度、发展道路等方面,而大多数学生并不认为西方的批评都有道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伴随中国日益强大而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强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交互分析显示,不同学校层次的大学生对西方批评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重点本科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赞同西方批评的比例分别为16.2%、21.8%、23.1%,不赞同西方批评的比例分别为57.6%、45.2%、46.9%。从以上数据来看,重点本科高校的大学生能够更为客观、理性地看待西方对中国的批评,体现出更为强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对圣诞节态度不同的大学生对西方批评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认为圣诞节非常重要的大学生赞同“西方对中国的批评通常都有道理”的比例为59.6%,认为圣诞节比较重要的大学生赞同西方批评的比例为36.5%,认为圣诞节重要性一般的大学生赞同西方批评的比例为8.3%,认为圣诞节不太重要的大学生赞同西方批评的比例为9.6%,认为圣诞节很不重要的大学生赞同西方批评的比例为9.8%。另外,对好莱坞电影喜欢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对西方批评的态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非常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大学生赞同“西方对中国的批评通常都有道理”的比例为41.5%,比较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大学生赞同西方批评的比例为18.9%,一般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大学生赞同西方批评的比例为9.4%,不太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大学生赞同西方批评的比例为14.6%,很不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大学生赞同西方批评的比例为6.7%。从以上数据来看,认为圣诞节非常重要的大学生、非常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大学生明显更赞同西方对中国的批评有道理,这提示我们西方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绝非危言耸听。
为便于直观考察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总体影响程度,将“很不赞同”到“非常赞同”分别赋值为1~5分,然后将量表中的四个变量相加,得出一个新的变量“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分数越高代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深。数据显示,新变量“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均值为12.3分(最低分为4,最高分为20),其中4~8分的比例为10.7%,9~12分的比例为47.8%,13~15分的比例为25.6%,16~20分的比例为15.9%。这组数据表明,有10.7%的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小,有15.9%的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大部分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处于中等水平。
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均值比较显示,大学生的性别、年级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程度之间没有显著关联,而不同学校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其中,从学校层次来看,西方文化对重点本科高校的大学生影响最小,对普通本科高校的大学生影响最大。从专业类别来看,西方文化对人文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影响最大,对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影响最小。从家庭所在地来看,西方文化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影响最小,对来自县城及以上的大学生影响最大(这似乎表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也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扩张)。总体来看,大学生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之间有密切联系。
另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有关调查数据显示,87.6%的大学生赞同“春节对我很重要”,93.5%的大学生赞同“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75.4%的大学生喜欢阅读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82.2%的大学生赞同“中医不比西医差”。按照同样方法进行计算,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均值为17.6分。
关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有关调查数据显示,77.4%的大学生赞同“国庆节对我很重要”,68.2%的大学生满意当代中国的发展,66.7%的大学生对实现共产主义有信心,53.4%的大学生信任政府的辟谣信息。按照同样方法进行计算,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均值为15.7分。
将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均值折合成百分制分别为61.5分、88.0分、78.5分,这组数据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最深,其次是当代中国主流文化,最后才是西方文化。应该说,这样一个文化影响力格局,比较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值得强调的是,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刚好处于及格线附近,这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着较为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另一方面又说明当代大学生面对西方文化又有着较为清醒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综合上述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圣诞节在大学生中的影响相对有限,其对大学生的重要性还远不足以与春节、国庆节等中国节日相提并论。第二,大部分(53.4%)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表明好莱坞电影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第三,绝大部分(71.4%)大学生移民到美国的意愿并不强烈,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发展进步的满意和自信。第四,超过半数(51.1%)的大学生对西方的批评不以为然,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强烈的自信。第五,总体来看,只有15.9%的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大部分(73.4%)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是重要影响因素。第六,对大学生影响最深且大学生最为认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其次是当代中国主流文化,最后才是西方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认为圣诞节非常重要的大学生、非常喜欢好莱坞电影的大学生不仅移民美国的意愿要远高于其他大学生,而且明显更赞同西方对中国的批评有道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近些年来围绕要不要过圣诞节、要不要抵制圣诞节的讨论虽有狭隘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的嫌疑,但其中隐含的对西方文化渗透、入侵的担忧也并非毫无道理和杞人忧天。此外,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的载体确实有效输出了美国的价值观。正如有学者指出,好莱坞电影在美国民主输出中发挥了“形象大使”、“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政治共鸣箱”、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助推器、推进民主战略的催化剂的作用[3]。
结合上述有关结论和问题,就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应对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渗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特别是高校应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第二,电影艺术界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影视创作要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拍摄更多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高扬主旋律的优质影片,努力降低甚至抵消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渗透。此外,高校应积极开设电影鉴赏课程,提升大学生的美学素养和欣赏水平,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内核。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西方对中国的有关批评、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关切,在教学中注意解疑释惑,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西方文化这一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在本研究中只是操作定义为几个简单的指标,因此就内容、结论来说不免挂一漏万。尽管如此,在考察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时,上述有关指标和数据分析还是能达到管窥一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