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视域下的宜昌城市形象传播探析

2019-02-11 00:42杜晓红
关键词:宜昌城市形象三峡

杜晓红, 石 晨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隐形的城市》一书中描述了一则叫做瓦尔德拉达的寓言:“瓦尔德拉达是一座建于湖畔的城市,这样,游客可以看见两个城,一个直立湖畔、一个是湖里的倒影。无论湖畔的瓦尔德拉达出现或发生什么,都会在湖中的瓦尔德拉达里再现出来,因为城里的结构特点是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在镜子里”[1]。如今,用这个寓言来说明城市与影像的关系再贴切不过了——前者是后者的影子,后者是前者的再现。城市形象和影视文化如同双生花一般相生相依,相互促进。一方面,城市纷繁的多维空间、丰富的视觉呈现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影视文化书写提供重要的素材来源;另一方面,作为视觉传播媒介,影视文化则成为见证、记忆和展示城市形象的最佳载体。通过影视剧的消费过程,人们不仅对城市的空间形态和视觉景观有直观的感知和印象,而且对城市内涵和精神气韵也会有心理上的把握与认同。

“当今城市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经济竞争转向包括城市形象在内的复合竞争,人们开始更多地从文化、景观、生态等角度认识城市、评判城市,寻求构筑新的城市人文空间,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城市形象建设旨在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塑造令人向往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外具有感召力、亲和力,对内具有凝聚力、推动力,让城里的人产生归宿感、自豪感;让城外的人产生信任感、亲切感。”[2]湖北宜昌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探讨其城市形象影视传播的特色与路径,对广大同类型城市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和传播城市形象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形象在影视传播中的三个层面

在现代社会,城市形象主要是借由大众传媒把城市的文化符号向外传递,使社会和公众对于城市形成正面的、全面的认知,产生“理念主观共享”[3]。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城市理论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理论,城市形象首先是“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4]他同时也强调,城市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将城市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事物融入电影、电视等视觉媒介,能够给人直观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传播城市形象的目的。具体来看,影视文化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其一是物理层面,即城市的建筑、地域景观等外在符号的直观展现;其二是人文层面,即城市的风俗人情等人文层面的表达;第三是文化层面,即城市的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升华。这三个层面有机联系,由高到低、逐层深化,共同决定着影视文化对城市形象传播的效果。

1.城市外在符号在影视文化中的传播

城市的外在符号一般指城市的物理空间,看得见摸得着,最具有感官性的符号。比如城市建设的整体面貌、地标性的建筑、最富特色的区域或风景名胜地等。影视文化中对城市外在符号的传播能给观众带来最直观的感受,提高观众对城市的认知度。在一些以上海为背景的电视剧比如《双面胶》《我的前半生》《欢乐颂》等作品中,上海的高楼大厦、城市街道、标志性建筑如外滩、东方明珠、南京路、陆家嘴、徐家汇、世纪大道、凌空soho等建筑以及上海的城市光影一再出现,一方面是出于剧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让观众透过电视屏幕真切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美丽与现代,令人心向往之。应该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城市风貌,在构建城市形象的影视作品中,城市的外在符号也是最容易被观众认识和感知的。宜昌并不缺乏标志性的城市景观,未来我们需要通过更多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让全国乃至全球的人们一看到秀丽的峡江风光、雄伟的三峡大坝就能想到宜昌这座城市。

2.城市人文形象在影视文化中的表达

城市的人文形象在影视文化中主要由具有地域特色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行为举止、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等组成。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和风土人情都是城市形象的渊源,如何通过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人物、故事和情节来更深刻、更具体地传达城市形象,实现与受众在认知、情感上的双向互动,是影视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两年,随着《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等北京本土特色浓厚的电视剧的热播,剧中所展现的“老北京”的生活方式和人情风貌赢得了各地观众的关注和认同。《情满四合院》聚焦于北京四合院里的邻里关系和时代变迁,《生逢灿烂的日子》讲述的是北京普通人的成长和生活,都是潜心将大时代融入到百姓现实生活中,透过普通人的家长里短、日常交往、生存发展的故事来反映这个城市的人情风貌、历史变迁,从而折射出城市文化的独有味道。

在《疯狂的石头》《双食记》《火锅英雄》等电影中,除了展示十八梯、过江索道、朝天门码头、城市轻轨等山城重庆特有的地理风貌和城市空间之外,观众还看到了幽默耿直的重庆方言,麻辣火爆的重庆火锅、时尚彪悍的重庆美女以及穿梭于这个城市的山城棒棒军等与众不同的人文景观。这些人文形象被巧妙地编织进一个个充满“重庆味道”的影像故事,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体会这座城市兼容并包的码头文化和疯狂混搭的市井文化,从而拉近了观众与重庆的心理距离。如果说大上海、老北京等一线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本身就更加吸引全国观众的话,那么地域特色和宜昌更相近的重庆影视文化的发展,或许可以给宜昌更多启示。

3.城市气质和精神在影视文化中的显现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文化核心,“它包括一个城市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个体能力和习惯”[5]。城市气质和精神主要以无形的思想观念为存在形式,它是城市的物理特性、人文传统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中所形成的具有集体症候性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主要表现为城市居民的价值观、精神追求、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

城市的气质和精神是城市形象在影视传播中的最高层次,是一个地方文化内涵的体现。影视剧通过故事和细节以可见的方式将城市的精神气质表现出来,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曾经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青岛往事》,就是将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风情、文化底蕴和青岛人的拼搏精神融入满仓及其兄弟天佑、德发的成长故事里。满仓这一主人公看似蠢笨,却心地纯良,脚踏实地,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坚定的心,身为青岛人的黄渤用生动的表演再现了青岛普通民众的行为方式、精神状态和文化特性。三兄弟的奋斗和恩怨伴随着青岛民族工业的成长及这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跌宕起伏的叙事让观众对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和精神气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综上所述,城市的物理符号、人文形象和精神气质由外到内构成了城市形象传播的三个层面。在影视文化中,不仅仅要展示霓虹闪烁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或者山清水秀的风物,还要将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文形象和精神气质融合到影视作品的故事与主题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观众的认同感、有效提升城市形象的效果。

二、宜昌城市形象影视传播的现状分析

湖北宜昌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宜昌不仅拥有极具地域特色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山水,同时也是正处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中的旅游名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影视资源聚集于此。新世纪以来,根据相关统计,在宜昌拍摄制作的电影11部,电视剧6部[6],其中不乏《山楂树之恋》《三峡好人》《天注定》《我的教师生涯》和《二婶》《宜昌保卫战》等在国际、国内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影视剧。这些影视作品为建构和传播宜昌城市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得不承认,和前文提到的上海、北京、重庆乃至青岛等城市相比,宜昌城市形象在影视传播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自然山水和城市景观的背景式展示

自古以来,在无数文人墨客歌咏三峡美景的锦绣诗篇中,人们知道了长江三峡的风光秀美灵动,独具特色。而今天,现代影视作品则以更加直观甚至“奇观”的艺术形式,将三峡的自然山水和地域风光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宜昌,作为三峡区域的重要节点城市,也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中得以展现。通过梳理现有的影视作品,从创作的角度看,大部分宜昌题材的影视作品都会注重对自然山水和城市风光的展示。三峡风光、三峡大坝、轮船、码头等经常会被作为地域景观得以呈现。2016年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热播的《宜昌保卫战》,片名由开拍时的《最后的国门》更名为《宜昌保卫战》,本身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凸显宜昌的城市品牌。在剧中,宜昌码头、江滩、三峡人家、柴埠溪大峡谷、车溪民俗旅游风景区、三峡石牌等宜昌标志性的景观都得以集中展现,凸显了宜昌英雄之城和宜人之城、昌盛之地的城市形象。

然而,在更多的影视作品中,宜昌的自然山水和城市景观仅仅作为背景式的展示,尚未承担更多的文化意义。在一些三峡题材的电影中,“三峡”的知名度往往比宜昌更高。比如《三峡情思》《待到满山红叶时》《复活的三叶虫》《三峡好人》等影片,多次在三峡游轮、峡江两岸、三峡工地、三峡大坝等地方取景,三峡的自然奇观得以展示,提升了影片的美感,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三峡的印象,人们记住的是三峡而非宜昌这个城市。如果影视作品仅仅只是对三峡自然山水、宜昌城市景观模糊的背景式展示,没有与故事、人物和情节很好地融合起来,有的甚至是为了展示而展示,而非艺术化地凸显宜昌城市的物理符号,那样就会显得生硬又缺乏存在感,甚至有可能会让观众对宜昌产生模糊、混淆的认知。

还有一些作品,虽然全程在宜昌拍摄,讲述的也是宜昌故事,但并未在作品中有意突出宜昌城市形象。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让人们记住了老三和静秋的纯净爱恋,记住了干净清爽的周冬雨,却对故事的发生地宜昌以及纯朴的宜昌乡民并未有多么深刻的印象。全程拍摄于宜昌的电视剧《二婶》,由斯琴高娃、黄曼和李东霖等人主演,曾在多个卫视频道和央视八套播出,是一部制作水准很高的商业化电视剧,然而其虚构的故事情节和模糊的城市背景更是让人们很难将剧中的城市和宜昌对接。

2.人文形象和本土风情的符号化传播

宜昌是湖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不仅仅拥有长江三峡、灵秀山水,还拥有四百多万不同民族的人口和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从距今一二十万年前清江流域的“长阳人”开始,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才是影视作品更应该关注的重点,远比那些背景式的风景名胜的展示更能打动人心。

《宜昌保卫战》是近年来难得的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塑造宜昌人文形象的电视剧。该剧的主角,有勇有谋的抗日英雄胡宜生,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是个土生土长的宜昌人。还有活泼率性、机灵可爱的土家族姑娘成四妹、以及同仇敌忾的土家划夫队兄弟们、江娃子、尤老兵等人,都是着力塑造的宜昌本土人物形象。《宜昌保卫战》尽可能地将宜昌本土风情融入有史实依据的抗战故事中。例如开篇三峡纤夫拉船抢过险滩时喊响的号子,土家人在祭奠死去的同胞时跳起传统的撒叶儿嗬舞蹈、摔碗酒等等,这些安排都意在突出宜昌的地域文化特色。

大多数相关影视作品对宜昌人文形象和风土人情的传播,还处于符号式地套用阶段。电影《我的教师生涯》根据“全国师德楷模”——宜昌乡村教师郑琦的先进事迹改编而成。应该说,这个选题非常好,主演梁家辉也用精湛的演技刻画了一个从海外归国被“发配”到乡村的“师德楷模”形象。但他是个“外来者”,在那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里,本地村民的形象是模糊甚至负面的。在《宜昌保卫战》中,由于胡宜生和成四妹的扮演者并不是宜昌本土演员,因此在传递地域性特征方面,例如人物的外表、口音、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多少显得有些生硬,缺乏人文的真实,艺术感染力也就大打折扣。如何艺术地将人物角色塑造和宜昌人文形象有机结合,这是未来宜昌题材影视创作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3.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的想象式建构

城市精神气质是一个城市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积累的文化价值所在,是一个城市发展创新的命脉所在。宜昌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屈原、王昭君是这个城市的历史名片。这里也是巴楚文化的发源地和交汇地,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供影视剧挖掘、展现。从屈原、王昭君、关羽、夏明翰到当下的三峡工程移民,都体现了巴楚文化熏陶下的宜昌人正直坦荡、勇于牺牲、无私无畏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操。

现有宜昌题材的影视剧在凝聚宜昌的城市气质和精神价值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电视剧《屈原》《武圣关公》《铁血长平》《战神韩信》《宜昌保卫战》等,都涉及到与宜昌有关的历史文化。在对宜昌历史文化资源的影像呈现方面,创作者们能做到对已然逝去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情境注入当下的历史意识和审美情怀,进行大胆的想象式建构。例如在电视剧《屈原》中,“屈原的性格准确地昭示出了他那个特定的时代内涵与地域文化特征:正直坦率、锋芒毕露、无私无畏、嫉恶如仇”[7]。《武圣关公》讲述了三国时期的战神关羽“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麦城壮歌”的传奇一生,再现了“凛然正气、忠勇仁义、赤诚报国”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以现代影视剧的方式再现屈原的“求索”精神、关公的忠勇正义之气,更加有利于人们追根溯源,弘扬地域文化精神。

透过影视剧来传达城市文化,不能是对其简单的展示、拼凑和剪裁,还需注重故事内在逻辑和历史细节的呈现,用真实的、有温度的史实和有意味的细节去打动人心,以更加“有意味的形式”对宜昌历史文化的精髓做出与时俱进的当代性表述。如果先入为主,不能做到艺术地把人物角色定位与精神气质有机结合、统一,而是浮于表面,抽离了故事的时空和具体情境,仅凭想象建构甚至架空故事,是无法打动观众的。

三、宜昌城市形象影视传播的未来思考

在梳理、分析宜昌城市形象影视传播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域影视作品传播城市形象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一方面,宜昌城市形象的影视传播应加大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表现力度。未来宜昌城市形象的影视传播,应该加强对宜昌这一区域个体存在的各个历史时期与当下社会发展的思考,呈现宜昌本土文化中那些令人难忘的人、事、物,以及宜昌本土文化中高尚美好的人伦道德、正直善良的民族性格和发人深省的命运归宿等等。这片土地上独一无二的风土人情以及由此积淀的精神气韵才是影视作品更应该展示和传递给观众的,能带给观众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城市形象的影视传播应该建立在对该城市物理环境、人文特色和精神气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并且要把这三个层面有机地融合进故事与人物塑造中,透过鲜活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去承载城市的文化内涵,引领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立体的、丰满的城市形象。

另一方面,宜昌城市形象的影视传播离不开本土的创作力量。只有对这个城市有深厚的了解,并且怀有深沉的爱,才会透彻分析和把握城市文化的内涵,因而本土的创作力量不可或缺。在宜昌城市形象三个层面的影像呈现中,之前的作品大多依靠行政的力量由外来影视机构完成,本土影视企业的参与度不够,因此难免会落入背景式、符号化和想象性传播的窠臼之中。前文所提到的《青岛往事》之所以在艺术和商业上均能达到较高水准,与强大的山东和青岛本土创作团队是分不开的。《青岛往事》的导演张新建曾经执导过《闯关东》《老农民》等好口碑高收视的鲁剧作品,能够精准刻画山东人的性格特质,深入揭示齐鲁文化的精髓;编剧赵冬苓是山东著名剧作家,打造过《沂蒙》《中国地》《红高粱》等极富地域特色的剧作,这些作品的积累无疑会让剧作者对《青岛往事》中人物设置和故事安排更加娴熟;再加上黄渤以及众多青岛籍演员的倾情加盟,使得《青岛往事》血肉丰满,能够精准传递出青岛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质,而且充满了对青岛的情谊。

总之,通过影视传播塑造宜昌城市形象,是宜昌城市文化建设和品牌传播不可或缺的途径。未来需要抓住新媒体发展的机遇,一方面依托宜昌文化资源的深厚底蕴,以内容促发展,打造影视生产的良好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本土影视文化公司和影视剧制作人才的培育力度,加深对地域文化内涵的理解,将城市形象和价值观培育融入影视作品的叙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既富有城市特色,又有传播价值的影视作品,更好地带动城市文化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宜昌城市形象三峡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城市形象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湖北宜昌卷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微信平台上中国城市形象修辞策略探究
荷花画图像模式与杭州城市形象传播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