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雁琴
[摘要] 目的 探讨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的护理。方法 符合研究要求患者,研究人员随机选取128例长期住院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研究日期为2018年3月—2019年6月,结合入组以及排除标准,研究人员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两组分别有6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研究人员给予其常规的治疗措施,研究组患者,研究人员给予其加强护理,在不同护理模式下,两组患者获得的临床效果存在差异,观察其临床指标:护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81.25%),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糖尿病;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12(a)-0146-03
精神疾病患者由于自身精神状况出现问题,常会伴有思维以及行为异常,出现认知障碍,无法准确地表述自身的感受,加之长期服用药物,药物具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以及镇静作用,导致患者的各项感觉敏感度不高,精神病患者缺乏准确评估自我状态的能力,当同时伴有糖尿病时,患者无法第一时间告知医护人员,导致疾病无法及时得到医治,进而使得病情恶化。由于精神病患者在长期住院治疗期间,极易同时伴有糖尿病,导致治疗效果受到影响,对患者的预后效果极为不利,故对于长期住院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需要加强护理干预,促进疾病的康复。该次研究于2018年3月—2019年6月选择128例院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参与研究,对照组患者,研究人员给予其常规的治疗措施,研究组患者,研究人员给予其加强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研究要求患者,研究人员随机选取128例长期住院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结合入组以及排除标准,研究人员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两组分别有64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有64例,其中精神分裂症13例,癔症性精神障碍4例,癫痫17例,神经症17例,情感性障碍10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例;年龄区间在24~68岁,平均年龄为(40.85±3.86)岁,病程在1~6年,平均病程(3.14±0.94)年;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有64例,其中精神分裂症10例,癔症性精神障碍5例,癫痫15例,神经症20例,情感性障碍12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2例;年龄区间在22~69岁,平均年龄为(40.81±3.81)岁,病程在1~6年,平均病程(3.16±0.41)年;该次研究获得该院医学伦理会的批准,随后将所有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为长期住院精神病伴发糖尿病患者;②入组后,让患者完善各项基础检查,无影响研究的异常指标;③评估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均可;④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行为意识,均可;⑤对于愿意入组的患者,研究人员对其充分知情,患者以及家属表示愿意配合参与。
排除标准:①其临床诊断不符合研究要求;②评估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完全需要他人协助;③同时伴有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④同时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⑤患者对该次研究知情后,表示不愿意参与。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加强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早期护理。部分患者在伴有糖尿病时,临床症状不明显,极易延误病情,护理人员在护理查房时,应对患者进行护理体检,监测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用患者能够听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②糖尿病护理。对于出现糖尿病的患者,必须明确诊断,尽早对患者進行饮食干预以及运动干预,同时给予患者降糖药物护理干预;当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时,其血糖以及其他症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尤其是病态生命体征的变化,针对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血糖水平的监测,及时反馈给医生,每日增加巡视病房的次数,对于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应每日监测2次体温、呼吸、脉搏,及时记录。③对于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将患者的病房移至离护士站较近的房间,由专人陪护,进行重点交接班,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由于患者没有家属陪护,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心理关怀,让患者能够获得心理安慰,进而缓解自身的负性情绪[1]。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饮食以及睡眠的护理,应认真观察患者的睡眠以及饮食状况,将饮食以及睡眠指标与体重一起进行评估,患者体重增加、饮水量增加,但体重减轻时,应及时反馈至医生,与医生共同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并监测血糖;若是患者出现异常睡眠状况,通常会被认为与患者自身的疾病相关,但是同时也有考虑患者是否同时伴有其他疾病。
1.3 观察指标
1.3.1 护理满意度评分表 护理满意度评分表[2]由科室制作,让护理部对其进行审核后方可发放给患者,让患者进行评估,对研究中的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护理服务、护理责任心、护理操作技术、护理健康教育等,该评分表的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越高。
1.3.2 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人员使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3]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3.3 血糖及护理有效率 比较两组血糖水平及护理的有率率。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0.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及空腹血糖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效果
研究组患者中,护理显效人数为48例、有效人数为14例、无效人数为2例;对照组患者中,护理显效人数为32例、有效人数为20例、无效人数为12例;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81.25%),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数据对比
3 讨论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4],对患者而言,不仅增加了治疗困难度,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患者的痛苦程度增加,严重影响后续治疗以及护理的开展,针对此现象,护理人员应重视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5]。部分患者在伴有糖尿病时,临床症状不明显,极易延误病情,护理人员在护理查房时,应对患者进行护理体检,必须明确诊断,尽早让患者用药,缩短疗程,护理人员由专人陪护,进行重点交接班,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由于患者没有家属陪护,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心理关怀,让患者能够获得心理安慰[6]。该次研究中,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研究结果可得知,对照组在接受常规护理,而研究组煮接受加强护理,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模式下,患者所获得的的护理效果也不同,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也反映了,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更好,该次研究结果与倪俭等[7]文献作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均证实了护理干预在精神病患者中的有效性以及可行性。
综上所述,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立红.综合护理干预对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17(5):150-151.
[2] 高文,王玉梅,葛雪芬.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5,45(z2):134-135.
[3] 杨浩明,范利军.心理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4):104-106.
[4] 程咏梅.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养生保健指南,2019,31(8):144.
[5] 杨桂芬,樊森,李雪冰.优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照顾者焦虑情绪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3):450-451.
[6] 谢宇,趙旭,李红梅,等.心理认知行为护理模式对泌尿外科手术后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心理医生,2019,25(2):191-192.
[7] 倪俭,朱翠芳,吕钦谕.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进程的影响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9,34(1):148-151.
(收稿日期:201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