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化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中,教师正不断加大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力度,希望能够全面体现化学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多项素质共同发展,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开始思索生活化问题教学的新策略,本文将围绕这一论点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生活化问题;教学策略
化学知识取自生活,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學习化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解决实际性问题。这一切都决定了化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化问题,而运用怎样的手段和策略去施教,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当下,处理生活化化学问题必须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宗旨,首先教师要了解,什么是化学核心素养。
一、 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简述
化学核心素养就是学生从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终身学习的知识、能力和品格,这些能力和品格表现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解决实际性化学问题是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这也是化学教育作用的根本体现。但是教材中的内容专业性很强,想要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设计更多生活化问题,使学生能够从实践的角度去学习和应用知识。
二、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问题分析
教育改革活动进行至今,核心素养教育已经十分深入,生活化教学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教学方法有待完善。经过分析,我将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 生活化教学意识不足
在这个教育事业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下,教师的思想在逐渐转变,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成了更主要的教学任务。但是不能否认,应试仍然是师生最看重的,一心为了追求高分而忽略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师仍屡见不鲜,这类教师的生活化教学意识不足,将大部分的精力集中于讲解理论和习题上,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习难度也很大。
(二) 生活化教学方法有限
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依靠于大量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这对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仅有的几种教学方法被教师相互借鉴,一些教师还缺少个性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更多以口头讲授的方式来施教,这与传统教学无异,生活化教学毫无特色,实效性不足。
(三) 生活化教学材料局限
初中化学教材的编排考虑到了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时存在的学习难度,出示了一些生活化的例子,但这不应该作为生活化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现实,搜集更多优质性材料,进一步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目前在这一方面,教师的行动还有所欠缺。
三、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生活化问题教学策略
(一) 创设生活情境,促进知识迁移
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就是培养他们学习化学所需的基本品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化问题是一个联系理论与实践的关键点。如今,教育的目标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提高学生卷面分数,而是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增强他们的化学意识。教师应该将课本中的内容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了什么,掌握的知识有什么作用,应该怎样运用。
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部分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经常看到的新闻,作为生活化教学的例子:同学们,我们经常在新闻或者影视剧中看到有人烧炭自杀,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做到的吗?为什么烧炭可致人死亡呢?尽管这个例子有些消极,但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机会对学生展开一次安全教育,让他们在认识一氧化碳有害性的同时,增强日常防范意识,这便是一次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接着教师与学生一同探究燃烧除了会产生一氧化碳,还会产生什么气体,分析碳燃烧时产生的化学反应。最后,在课程结束前,学生一起总结怎样燃烧煤炭才能保证不中毒,为本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学生对课本中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坚持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日后的实践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得以增强。
(二) 组织生活化实验,促进深入感知
实验在化学课堂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很多理论知识的验证和理解都需要借助实验来实现,这也是处理生活化问题一个有力的落脚点。传统的化学实验过于机械化,整个流程基本是教师演示操作,学生模仿,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可以说与生活元素的联系是较少的,这对学生理解实验,明确实验原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如今,教师应跳脱出这种制式化的实验教学流程,尽可能将实验的器材、环节设计与生活相联系。
在平时的实验中,教师应该尽可能以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代替专业的实验器具,这样带给学生的视觉冲击性更强,也更容易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使其不自觉的将化学问题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比如,在研究溶解现象时,将蔗糖、食盐等常见的调料倒入水中,观察溶解现象,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喝的饮料,想一想为什么有的饮料味道浓重,有的却很淡呢?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意识到自己平时喝的饮料中加入了大量的蔗糖等成分。除铁锈实验,燃烧和灭火实验,这些都与生活密切相关,优化生活化实验设计有利于增强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这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如果一些实验不方便在课堂上组织,教师完全可以允许学生在课下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自己实验,将整个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这不仅使化学实验更进一步的回归了生活,也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大有裨益。
(三) 搜索身边资源,丰富教学材料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范本和例子,教师可以利用,但不必过度使用。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存在化学反应,时刻都需利用化学知识,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中去搜罗有价值的材料,作为教学的资源,一定能够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也能够增进和加深对化学理论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学会创造性的利用教材,适时选取课外资料和信息,延伸化学教学的生活化范围。
比如,想要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教师可以举这样的例子:同学们,我们都喝过碳酸饮料,没有打开盖子的碳酸饮料瓶如果受到了剧烈的摇晃,打开盖子后饮料和泡沫就会大量喷出,你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现象?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喝第一口碳酸饮料后,你们的身體有什么反应吗?相信学生对以上教师所讲的现象都深有体会,想起了自己喝碳酸饮料后打嗝的情景,开始将这样的现象与化学相联系,试图找出原因。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化学问题的动力已经被激发出来,也开始主动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生活化问题。接下来,教师再利用碳酸饮料及饮料瓶设计生活化实验:用橡皮盖代替瓶子,将一瓶可口可乐封住,插入导管,摇晃瓶子,用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碳。在装有澄清石灰水和紫色液体的试管中插入导管,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将点燃的火柴放入装满了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最后点燃两只蜡烛,分别放入烧杯中高矮不同的阶梯上,缓缓向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材料,本堂课让学生们认识了生活中的化学,也对二氧化碳这种气体有了不同的认识。教师要争取在每一课的教学中都为学生搜集类似的生活化材料,一定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益。
(四) 布置课后任务,促进学用结合
繁重的课后作业令学生无法喘息,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身心压力。反观过去,教师留给学生的课下作业全部是理论性的,这样不断的解题也许能够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起到作用,但是真的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生活化问题教学的策略和形式有很多,课后时间同样可以利用起来,打破传统的作业布置形式,设定一个学、用相统一的环节。
化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这是培养实践型人才最终的环节。为体现这一点,教师就要在课后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生活化问题,在探究中领悟知识,感受方法,促使学用合一。比如,在学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后,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家中的所有调料进行一次调查,通过询问父母,上网查阅资料,自己组织实验,记录下每一种调料的性质,课上大家一起探讨。再比如,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展开一次对当地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本地水污染特征,制定出治理问题的方案,共同为家乡建设出力。这种课后实践任务的设计带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有时候可能需要综合许多知识点和实验才能完成任务,这对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大有裨益,同时也从侧面检验了学生的基本学情,我想这样的课后任务与书面作业相比,更加有效,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够减少他们的抵触感。与此同时,学生也将获得学习化学不一样的成就感与喜悦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是教师的使命,唯有达成这一目标,化学课程改革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生活化问题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材料、工具、方法,只要教师灵活处理,一定能够收到显著效果。除了创设生活化情境,组织生活化实验,布置生活化实践任务外,教师还可以搜集课外资料,组织研讨会议等等。只要我们肯用心,就一定能够找到更多有效策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伟.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问题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8(4):59-62.
[2]郦芸,周青.基于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问题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9):77.
[3]曾晓军.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问题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9):265-266.
[4]丁丹丹.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8(1):15-19.
[5]聂振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J].新课程,2019(2):47.
作者简介:
高强贤,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天泉湖初级中学。